发改委价监局处长徐新宇在10月9日的第二次汽车领域反垄断指南起草工作会上明确表示,现在我们正在对一些经销商和汽车配件企业进行秘密的反垄断调查,有可能很快会有结果。再有举报企业对经销商进行价格控制,抓住一定是重罚,到时不是罚3%和6%,而是10%。
国庆节前夕,由交通部等部委联合公布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其重要作用之一就被解读为要打破此前经销商在汽车维修技术及市场方面的垄断。根据《办法》的内容,自2016年1月1日起,汽车生产者应在规定期限内,公开所销售汽车车型的维修技术信息,以便于案件的审理、保险理赔,以及汽车的维修、经营。
不过,对于经销商是否存在“垄断”的问题,目前仍存有较大争议。相关企业更是直言,维修技术公开后恐存在误读和滥用,希望发改委在制定反垄断指南时考虑制定相关条文对《意见》进行约束和细化。
《办法》的出台打破市场格局
按照《办法》的要求,各汽车生产者应在2015年12月31日前,向交通部备案其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的有关信息。汽车生产者应以可用的信息形式、便利的信息途径、合理的信息价格,向所有维修经营者及消费者无差别、无歧视、无延迟地公开所销售汽车车型的维修技术信息;不得通过设置技术壁垒排除、限制竞争,封 锁或者垄断汽车维修市场。同时,汽车生产者是信息公开的主体,对未公开或未有效公开维修技术信息且整改不合格的,交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兼运输服务司司长刘小明认为,由于4S店取得了汽车生产企业的授权,在维修配件和维修技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多数社会维修业户没有合法渠道获取专用维修技术,造成了市场不公平竞争和事实上的技术垄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大汽车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权,增加了消费者负担。
在反垄断律师魏士廪看来,当前我国汽车后市场特别是配件和维修市场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整车企业长期垄断着汽车维修配件和技术。据了解,目前国内授权的4S店凭借着厂家的高度垄断,基本上把持了原厂配件和零部件的资源,加上厂家的宣传,4S店维修渠道成为了大家普遍认可的正规渠道,维修服务费用高企。与此同时,非4S店渠道因为拿不到厂家的授权,很难获得原厂零部件,也就得不到消费者信任。
事实上,目前我国维修市场中取得授权的4S店占比非常少。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2014年,全国机动车维修业户为46万家,其中取得了汽车生产企业授权的 4S店为2万家左右,不足全国维修业户总数的5%。这也意味着,一旦《办法》实施,原本5%的市场将遭到其余95%的市场的蚕食,仅从数字来看,对于经销商的冲击不言而喻。
经销商涉及垄断之争
不过,对于经销商涉及的垄断一说,仍有不少业内人士难以苟同。“关于维修技术信息的放开,我们可以接受,但是我们希望从反垄断法指南的角度给相关部门一个明确的指引。”某自主品牌负责人向记者分析称,事实上,很多零部件不是作为最终商品出现的,零部件很多是伴随着维修技术及专用工具等才能给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服务产品。
上述人士直言,毕竟维修技术信息的放开涉及到企业大量的成本投入,涉及到企业的知识产权,也涉及到一些信息的误读甚至滥用,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考虑清楚、考虑完善,在后期会发生用户因为误读、误使用或误操作带来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简单说一声放开或不放开就能解决的。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肖政三并不认可汽车经销商在价格方面存在垄断的说法。他认为,经销商维修保养的定价与厂家原厂配件的价格有直接关系。同时,经销商服务精细、设备精良,定价与其服务质量直接挂钩,服务更有保障。消费者认可的便是合理的。经销商服务质量相对较好,但还有上升空间,这也敦促经销商不断完善服务,转型升级。
针对《办法》 经销商与企业都应采取相应对策
数据显示,仅在去年,全国4S店整体客户流失就达到了41%。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更是直言,《办法》的实施,将必然对目前我国各大汽车厂商的4S店原有的经营模式带来冲击。
最大的改变就是,曾经得到广泛认可的“未来4S店不靠卖车赚钱,而是靠售后盈利”的观点已经站不住脚。“目前4S店是什么都做,既做销售,又做售后服务,一 旦垄断被打破,4S店可以朝着专业的方向转型。”贾新光表示,未来经销商只做专业的事情,就是把销售做好,把市场做大了,利润才有可能产生。而包括维修等售后的服务,应该放到更专业的维修工厂去做。此外,4S店未来的转型之一,也是做大汽车电商服务,这样可以保证自己没有汽车库存,以缓解压库的资金压力。
而一些汽车企业甚至已经考虑到对市场的重新布局。如广汽本田直言:“未来考虑在全国布局专门做维修的2S店,并且也可以吸纳和授权一些维修厂,与他们合作,展开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作为汽车反垄断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维修信息公开涉及到主机厂、4S店、配件厂、独立维修厂等各方利益的重构。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无论能否对经销商的生存格局造成冲击,转型与升级都要靠行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