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日期: | 时效性: |
实施日期: | 文 号: |
颁布单位:中国经济时报 |
银监会牵头制订的《促进汽车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于4月份出台,国内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可能出现大变局。记者了解到,奇瑞已获批组建汽车金融公司,后来者仍在不断进入,汽车金融有望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潜力巨大
北京市新华信调查咨询公司的一项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汽车贷款比例低于20%,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华信预测,中国消费者选择贷款购车的比例在10年后会增加到40%至50%,到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业会形成5500亿元左右的市场份额,“蛋糕”诱人。
新华信分析称,2004年,由于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汽车信贷快速扩大,坏账增加,很多商业银行收缩了贷款业务,对借贷人实行更为严格的资格审查,汽车消费贷款迅速下滑。2006年以来,随着专业汽车金融公司数量增加及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内汽车金融业务开始转暖。2006年,汽车贷款比例为3.8%,比2005年略有提高,2007年这一比例更上升至7.4%,增量是2006年的两倍多,汽车信贷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国家对汽车业调整振兴政策的逐步深入与落实,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成为不二之选,受此利好影响,汽车金融或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官”“民”协作
上述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仍处于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89.2%的汽车消费贷款由商业银行提供,仅有6.9%的汽车消费贷款由汽车金融公司提供。
据分析,汽车金融公司由车企控股,服务更加专业,手续简单,放贷速度快,为消费者提供回收旧车、车型置换等多重服务,审批容易,还款方式灵活,利率比银行稍高,抵押担保灵活,其他费用很少。银行则专门从事信贷服务,审批时间较长,服务模式单一,审批限制较多,首付稍高,还款方式单一,利率固定,必须用房产抵押,手续费较高。财务公司则由汽车生产商的财务公司直接组建,专业性强,但不具备比银行和金融公司更为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也不能为非本集团下属企业的汽车产品贷款。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在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经营风险难以控制;经营地域受限,融资渠道单一,赢利渠道窄,资金成本较高;业务单一,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服务网络不健全,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就此看来,汽车信贷业务的开展银行稍胜一筹。在对有贷款购车意向的消费者的进一步调查中,55.8%的被访者选择了“银行个人购车贷款产品”,43.2%的被访者选择了“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产品”;38.8%选择了“汽车企业金融公司车贷产品”。
但业内人士分析,长远看,汽车金融前景乐观,其优势在于拥有专业化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技术。同时,汽车金融公司还可依托车企,将信贷业务与品牌二手车经营联合来做,专业化程度高,并能与生产企业的灵活销售策略紧密配合,为消费者提供“卖车—信贷—买车”的系列服务,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将成为汽车信贷服务的经营主体。
在当前的汽车信贷市场上,免息车贷是汽车金融公司车贷产品最重要的卖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少汽车金融公司就推出了零首付、零利率、贴息等各种汽车信贷业务。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一些车企,特别是自主品牌企业,对于汽车金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获批困难。政策破冰后,他们势必积极进入,与商业银行并分天下。同时,受拉动汽车消费等利好政策影响,银行放贷有松动迹象,汽车信贷消费环境宽松,发展前景看好。
未来发展
新华信调查显示,有81.8%的被访者表示会采取贷款买车的方式,明确表示“不会”的占8.1%。
新华信分析认为,消费者的传统购车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分期付款买车的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但是,近六成被访者认为“车贷利息过高”,这抑制了国内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
汽车金融市场发展趋势会如何?新华信认为,持续增长的汽车消费为汽车信贷消费市场带来了无限商机。
其中,中低端汽车金融市场或将有较大增长。中大型轿车的车主贷款购车的比例最高,为12.1%,其次是中型轿车,微型轿车贷款购车比例最低,仅为3.7%。这是由于商业银行更倾向于为中高级轿车的消费者提供贷款,同时汽车金融公司对合资品牌汽车的贷款支持较多。而中低档车消费者的很大一部分潜消费需求尚未得到释放。
新华信调查显示,再次购车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采用贷款购车。2007年再次购车的车主当中有8.7%选择贷款购车,而首次购车者仅为7.2%。随着中国进入“换车时代”,随着二次购车人群数量的增加,信贷需求旺盛,我国汽车金融市场或将迎来发展高潮。
国内汽车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将助推汽车金融公司、银行、财务公司呈现出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汽车金融的业务操作和风险评估,降低成本,防范风险,也是汽车金融行业在后续发展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