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24 来源:中汽协会《汽车纵横》杂志社
虽然在中国,大陆集团目前正以超过汽车产业整体的增速在发展,但今后他们还能继续跑得这么快吗?
大陆集团的全球高层管理人员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而这一次,在其2015年上海国际车展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一下子就出现了大陆集团执行董事会的三名成员:大陆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及全球CEO,Elmar Degenhart、中国区总裁兼CEO康睿凡、动力总成部全球总裁JoseAvila。
事实上,在上海车展期间,大陆集团正式启动了其进入中国市场20周年的庆祝仪式。在庆典现场,第一次到中国参加车展的大陆集团董事会主席Elmar Degenhart博士面对来自中国政府、行业协会、整车厂商以及业界的相关代表,宣布了未来5年该公司针对中国市场的一系列投资计划并表示,到2020年,大陆集团将实现500亿欧元的销售额,而中国市场将贡献其中的20%,也就是说,5年以后,大陆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将超过100亿欧元。
这的确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2014年,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BOSCH在华合并销售额为521亿元人民币,而大陆集团的相关数据是37亿欧元——大陆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势头已呈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不过虽然在中国,大陆集团目前正以超过汽车产业整体的增速在发展,但今后他们还能继续跑得这么快吗?
20年前,以跟随者姿态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陆集团在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合资工厂,当时大陆集团的初衷仅仅是追随他们的德国客户,为其在中国的生产经营提供配套产品支持。而目前大陆集团在中国已有25家工厂、15个研发中心、拥有超过23000名员工,其中工程师超过1500名。到2015年2月为止,大陆集团在中国共发起了2176项专利申请,其中约902项获得审批。到现在,大陆集团在全球业务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中国及美国市场。
不过,对于大陆来说,要实现其在中国市场所设立的目标,好消息是他们正赶上了中国汽车行业由关注产量增长向注重价值增长转变的关键时点。与此同时,在中国,与汽车行业相关的各项法规也正在加紧制订和完善中,这对于以技术优势见长的大陆集团,当然也是其提升销量的良好契机。
但是大陆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能否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尤其考验着其中国管理团队的智慧。
首先是中国本土的人员成本在持续上升。正在往价值链上端走的中国社会其劳动成本的上升趋势应该说,才刚刚开始,以往的成本优势已然不再,而这,必然也会给所有企业带来经营上的压力。
其次,尽管中国汽车市场依旧在快速发展,但同时,这里也几乎是全世界最“拥挤”的市场——BOSCH、电装、ZF、德尔福……德系、美系、日系、韩系等不同国家的零部件企业大都已布局中国市场,并激烈争抢着市场份额。如何快速响应本地市场需求,进而引领市场的发展是大陆所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继续以“客户追随者”自居,大陆显然已无法完成其在中国的目标和规划,甚至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淘汰。而如何赢得来自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订单,也许是大陆集团今后必须思考的重点课题。
第三,中国本土的汽车产业技术基础薄弱。汽车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汽车技术人才的匮乏使得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企业的发展遇到瓶颈,难以突破,而要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除了大规模投资建立生产工厂外,大陆集团必须实现本地采购。如何提升本土基础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和技术能力,也是大陆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海车展期间,本刊受邀特别专访了大陆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及全球CEOElmarDegenhart博士和中国区总裁兼CEO康睿凡博士,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大陆集团董事会主席Elmar Degenhart博士
《汽车纵横》:大陆集团目前在全球的发展情况如何?
Dr. Elmar Degenhart:对于大陆集团来说,2014年是又一个丰收年,我们完成了全球的业绩目标,销售额达到345亿欧元,息税前利润(EBIT)是33亿欧元,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EBIT)上升3.7%,约39亿欧元,同时,调整后销售额上涨11.3%。如果抛开汇率因素,我们达到了年初定下的目标。总体来说,我们对于2014年的业绩比较满意,这一结果是非常不容易的,在这样的趋势下能够实现这样的销售数据,还是令人觉得非常欣喜的。去年,我们的投资额约达20亿欧元,约占总销售额6%。去年业务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中国及美国市场,凭借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2014年中国销售实现37亿欧元。同时,我们还看到,北美市场也开始复苏。
步入2015年,大陆集团在第一季度实现了非常好的业务表现,我们希望全年实现9%的业务增长——全球销售额375亿欧元,其中部分是通过收购固恩治为我们带来的销售额增长(在销售额上,30亿欧元增长部分中有13.14亿将来自固恩治)。
除此之外,汇率也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影响,考虑到约10亿欧元的汇率直接影响,我们今年销售额预计会达到385亿欧元。与此同时,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EBIT)预计将高于10.5%。亚洲(尤其是中国)以及北美是大陆集团最为关键的两大业务增长地区。同时我们认为中国市场将会继续强势增长,轻型车的总产销量将会在2600万辆的基础上,继续保持6%~8%的增速(轻型车的产能/产销量净增约150万辆)。
《汽车纵横》:能否与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下大陆集团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Dr. Elmar Degenhart:这与我们的发展策略有关。首先就是兼和并,过去的15年间,我们在全球合并了近100家企业,其中包括中小型的企业,也包括比较大的公司,如西门子VDO、摩托摩拉汽车电子事业部,这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收购。在橡胶领域,我们在今年1月份完成了固恩治的收购,在此之前还有对凤凰胶带的收购。这些兼并收购使得我们的销售有了较大的提升。
《汽车纵横》:通过兼并获取销量的提升,那么,大陆集团是否将转型为投资公司,当前,汽车行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挑战,大陆集团将如何应对?
Dr. Elmar Degenhart:大陆集团当然还是一家技术型的企业,我们每年将销售额的6%投入研发,即每年约20亿欧元左右的研发规模。放眼全球,业内很少有公司能够将销售额当中如此大的比例投入到新科技研发当中,这也说明了我们的远大抱负。我们希望能够以创 新之力应对汽车行业最艰巨的挑战。在当前,我们认为这些挑战包括,安全的挑战、环保的挑战和智能化的挑战。
首先是安全的挑战。大陆集团秉持“零事故”的愿景,希望实现没有道路交通伤害的未来。我们希望通过高科技实现“零事故”,使交通事故成为博物馆中的历史。此外,是环保的挑战。大陆集团注重新型的内燃机技术,同时同步推进电气化技术,包括混合动力技术以及纯电动技术。最后,对于智能化的挑战。大陆集团希望通过包括车联网技术在内的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导入汽车世界。
总之,我们希望成为一个领先的、创新的、技术型的汽车企业。
《汽车纵横》:智能化被认为将会为汽车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大陆集团有哪些具体应对措施?
Dr. Elmar Degenhart:如今,软件的存在使得硬件系统越来越智能化。大陆集团在全球拥有25000名工程师,其中一半是软件工程师或者有软件背景的工程师,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攀升,充分说明了软件对于当今世界的重要性。在中国及德国,大陆集团也迫切需要扩大我们的工程师团队。在技术定制化领域,大陆集团在中国为客户专门开发了新的多媒体收音机导航系统,这套系统是基于大陆集团可扩展多媒体平台概念,专为中国整车制造商量身定制的第一个导航解决方案,集合了来自上海和新加坡的研发力量。
我认为这种网络化的研发现在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趋势。目前在全球我们一共有127个研发中心,遍及30个国家和地区。大陆集团现在正在做的就是以在欧洲、北美一些基础研发为基础,把这些研发结果根据各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相应的我们的产品也会根据本地市场的客户需求进行调整。
《汽车纵横》:到今年,大陆集团已进入中国20周年,您如何评价大陆集团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Dr. Elmar Degenhart:20年前大陆集团最初由嘉定进入中国市场,可以说,我们是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在共同成长。发展至今,我们在中国的网络已经扩大到超过25个生产基地,一共有12家合资企业,总员工达两万三千余人。作为一家技术型的公司,大陆集团在中国有15个研发基地,研发人员多达1500余人。我认为,大陆集团在中国的发展非常快速。
《汽车纵横》:中国市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中国本土的整车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正在寻求更深入的合作,大陆集团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进展?您如何评价中国的本土整车企业?对于大陆集团,中国市场意味着什么?
Dr. Elmar Degenhart:您讲得对,本地的整车厂正在寻求更深入的合作,除了以往合资的形式他们也需要技术上的联合。这个星期,我们的CEO以及另外一个董事会的成员,在中国实地探访中国整车企业的OEM。在昨天的车展上,我们也和一些合作伙伴进行了非常好的探讨,今天以及今后,在类似的场合,我们都会进一步探讨合作,不仅包括与客户的合作,还有与研发伙伴的合作。
同时,中国国内与德国之间也有研发上的合作。过去12个月当中,我们看到中国的情况有一些变化。大家知道过去几年中国本土的整车企业与国际整车企业相比,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我们认为这个趋势到最后会逆转。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正发展成为中产阶级,或者进入中产阶层,如果这些人选择一万欧元以下的车,他们可能会购买比较经济的SUV、MPV的车型,而中国整车企业在这方面非常有优势。所以我认为,在今后的几年当中,本地整车厂会重拾一些市场份额。
我们听到了来自本地整车厂的要求,即提升经济型车型的功能和性能,特别是在电气化、混合动力化还有安全方面的提升。我们有义务提供相应的系统给客户,为他们提供定制化服务和调整化的功能,还包括成本的控制。只有如此,经济型的车型才能应用这些技术,作为一个系统供应商,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机会。我们必须要确保不仅豪华车可以应用这些技术,我们也在专门针对经济型车型研发相应的系统。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与本地工程师、国外工程师一道合作来开发这样的技术。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机会点。 而我们的挑战在于进一步提升工程师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承担得起这样的挑战。现在一切都走在正轨上,本地团队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
关于大陆集团对于中国市场的定位,我可以透露一点,中国是唯一一个由董事会成员直接领导的市场,因此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对中国客户、中国市场是极其坚定的。
《汽车纵横》:今后,大陆集团对于中国市场有哪些规划?
Dr. Elmar Degenhart:作为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陆集团在汽车行业拥有非常多的尖端技术,但与此同时我们认为这些技术不仅仅要适用于高端车市场,同时也要适用于经济车市场,大陆集团秉承“扎根市场、服务市场”的理念,今后将会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市场进行本土采购。在过去20年里,我们稳扎稳打不断增加本地化的比例,并取得了成功:我们有超过80%的产品已经实现了本地化装配。中国现在汽车年产量约为2,200万辆,已经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个市场会在今后5到6年成长到3,000万辆,占全球总量的30%。我们的目标就是不断增加亚洲销售量的占比,在今后几年里将这一数字从近20%增加到30%。在亚洲市场上一半以上的销售来自中国,我们在未来要继续支持高速增长。在过去5年当中,大陆集团在中国投资额高达10亿欧元,这也为我们今后几年的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计划未来五年向中国继续投资约10亿欧元。
大陆集团执行董事会成员 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睿凡博士
《汽车纵横》:据了解,到2020年,大陆集团在中国要达到100亿欧元的销售额。这个目标在我看来还是很有挑战性的,那么,在这100亿欧元中,汽车安全系统或者信息系统,各占多大比例?哪个领域的增长会最为快速?
康睿凡:确实是很有挑战性的目标,但我认为仍是比较务实的目标。我们一般不会就某一产品的销售指标做详细的介绍,但毫无疑问,不同的事业部和不同的产品,增速是不一样的。在底盘以及动力系统相关的领域,我们在中国已经有了较好的市场占有率,而随着ABS和ESC在中国安装率越来越高,我们的销售额也会进一步提高。此外,轮胎事业部也是非常重要的。2011年,我们在合肥设立了轮胎工厂,轮胎在中国的销售额从原来的小规模,已经一路扩大到400万套直至1200万套的销售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在不断将新的轮胎技术导入中国市场。
以往,来自德国或者其他国家的新技术,可能要3到4年才能进入中国市场,现在我们会同步在中国推出。通过参与世界级的车展,其中包括北京车展和上海车展,大家能看到最新的科技与产品,特别是能看到中国与全球其他地区的新科技是同步在推出的。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生产的一些产品也出口到了欧美,或者日韩市场。
《汽车纵横》:您如何评价大陆集团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康睿凡:大陆集团在全球有14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有20年的历史,过去20年,大陆集团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对于大陆集团在中国下一个20年的快速增长充满了信心。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可持续性的市场。刚才ElmarDegenhart博士已经介绍了我们在全球有100多宗兼并,通过在中国的兼并,特别是康迪泰克的收购,我们的员工总数增加了2000余名。今后,大陆集团在中国不仅将快速发展,而且会以超过汽车产业整体的增速发展。
《汽车纵横》:从您到任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对于中国市场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请问,大陆集团在中国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康睿凡:确实,并不是说来自中国的一切都是喜讯——如产量上升,销售上升。我们也的确在中国看到了一些挑战。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我们在产品技术等方面发展得很快,但同时也遇见了很多挑战。由于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全球范围的供应商,我们的供应商也有一些跟我们一样的国际性供应商,他们在技术方面非常强劲。但是我们非常了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我们现在有很多本土工程师,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技术都要在中国进行开发,有一些技术可以是来自国外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部分国内供应商与国际供应商在技术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但中国的整个汽车行业都在从“量”往“质”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大前提下,供应商之间的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我认为我们应该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和效率。
此外还有一个挑战是关于劳动成本的上升,我认为,这对于包括大陆集团在内的所有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中国正在往价值链的上端走,这必然会造成劳动成本的上升。这要求不断提升生产力的同时,我们的研发也要更加富有成效和效率。
《汽车纵横》:前不久,大陆集团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投资了一个试验中心,对于大陆集团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康睿凡:我们与CATARC(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投资的研发中心刚刚破土动工。我们和CATARC已经合作了多年,非常熟悉他们。刚刚动土的这一项目,是我们在江苏盐城大丰和他们共建的一个研发中心,就这一合作项目我们已经探讨了很长时间。在那里,CATARC正在建设一个亚洲最大的汽车试验基地,我们在其中建立的是一个研发中心,主要是针对ABS、ESC等底盘技术。我们的工程师将在那里为客户车辆进行软件测试,这正如我们在美国、日本、欧洲所做的工作一样。我们不但在他们场地进行的是车辆系统的开发,同时,我们也将利用这个场地进行更多的轮胎测试,因为我们相信轮胎的开发一定要基于当地市场。
长期以来,我们与CATARC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现在大陆集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测试项目在中国进行,对于我们来说,CATARC是我们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合作伙伴。上面提到的这个研发中心大楼,现在建设得非常快。明年我们将会正式启动,计划在初始阶段配备30到40个工程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师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汽车纵横》:参与CATARC的合作项目是否意味着你们对于推动中国汽车技术的法规标准有积极的想法?与德国相比,中国这方面的情况有哪些不同点?
康睿凡: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中国市场上我们一定要在各个方面赢得信任。首先,我们必须获得市场的信任,在这方面我们做得非常好,这不仅归功于我们在中国20年的历史,也在于大陆集团确实在中国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第二,我们希望自己不局限于在市场当中赢得信任。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是最大的汽车市场,去年的销量达到2200万辆。我们相信这个市场正在从重量向重质转变,大家可以看到本届上海车展展示的车型比以往多很多。而这也是我们在集团董事会中经常探讨的。此外,我们还经常探讨如何在这个市场中,怎样去配置资源。
在推动技术标准立法方面,我们确实曾起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做的是在底盘领域推广ESC技术的相关工作,尽管这个技术比较早就得到了发展,但相关法规的出台却相对较晚。2011年,北美地区已确立了在所有车上要配备ESC,欧洲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在中国市场,我们主要是提供技术的,我们的专长是提供技术,通过技术拯救生命,同时我们和CATARC及国家发改委在这方面做过很多探讨。虽然我们并不直接参与立法相关的工作,但是通过合作伙伴,我们在不断进行这方面的努力。目前,我们非常关注交通安全问题,并且积极思考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包括相关的技术立法。此外,我们对于中国汽车行业的燃油经济性等话题也很关注。现在中国非常重视燃油经济性,但法规当中没有具体的数字规定。我们期待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也相信,市场的力量将会推动政府的立法,市场也会决定汽车的技术和价格。具体到中国来说,中国有很多大型城市,法规在大城市极易推行。这是中国的优势,不像在德国小村庄非常多。我们现在为中国调配了很多的资源,包括我们在工程方面的能力等,去帮助中国应对种种问题,例如,我们正在帮助中国本土的整车企业寻求油耗方面的解决方案,以及电动车型混合动力车型方面的技术,还有安全方面的技术。
事实上,我们没有太多地渗透到立法,我们的角色更多是从技术方面提供支持。在这方面,与CATARC的战略合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汽车纵横》:近期,大陆集团在中国主要有哪些新的投资项目?未来大陆集团在中国还会有哪些新的投资举动?
目前大陆集团已经在合肥等地投资兴建了众多生产基地:大陆集团合肥Continental轮胎工厂正在增量的阶段,生产的产能将会增加到800万。同时,大陆集团还重视在中国的生产设施的绿色生产和环保领域。在大陆集团合肥轮胎工厂,通过屋顶智慧光伏电站项目一期工程并网发电,阳光电源为该电站量身提供智慧解决方案、建设以及全套光伏系统接入设备,每年可减少碳排量高达6,082吨。通过这样的供电,一年可以帮助我们满足生产100万轮胎的用电需求。之后,我们还将投资一个混炼工厂,主要用于橡胶材料的密炼,从康迪泰克产品技术开始,今年我们将会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产能扩展,再一次彰显了我们立足市场,服务市场的决心。
2014年11月,大陆汽车车身电子系统(芜湖)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新工厂初期投资额3,300万欧元用于土地和厂房的建造,到2015年底,新工厂员工将达到1,500人,其中包括约215位研发工程师。到2015年底将建成42条生产线。此外,大陆集团还在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应对中国市场对于车内环境的需求。目前我们已投资约4000万欧元投建大陆集团旗下贝内克-卡里科常州工厂,生产用于座椅或仪表板的,环保、低排放、不含过敏原的汽车内饰材料,以满足客户对车内环境健康的要求。同时,今年我们将会对一些研发中心进行扩展,在合肥我们也将会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培训中心。
此外,大陆集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走向西部。大陆集团预测中国的汽车工业将越来越向西部靠拢,大陆集团也将在重庆、成都、长沙、武汉等地区不断设立新的设施。
我相信,中国汽车市场将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我们已经准备好与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为中国社会,去帮助中国的人民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