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弗勒中国杨汉兵:未来高效驱动成为现实

发布时间:2015-05-22 来源:中汽协会《汽车纵横》杂志社

2015年上海国际车展虽没有车模助阵,但吸引了超过92万人参观,创下了历史新高。对于汽车业内人士来说,零部件馆尽管没有整车馆的豪车助兴,但却有极高的技术含金量,各家展台前都人头攒动。来自德国的舍弗勒集团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4月20日,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事业部总裁杨汉兵向记者介绍了舍弗勒集团2014年的运营状况以及在中国的战略规划。透过舍弗勒2014年优异成绩单以及未来的发展计划和富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产品,杨汉兵表示舍弗勒在2015年将继续一如既往开拓中国市场蓬勃局面。

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事业部总裁杨汉兵

杨汉兵与舍弗勒的联系要追朔到1997年,当年他加入雷贝斯托摩擦产品(苏州)有限公司,并于2003年出任公司总经理。就在2008年雷贝斯托并入舍弗勒,成为舍弗勒摩擦产品(苏州)有限公司,杨汉兵继续担任公司总经理。现在的舍弗勒摩擦产品(苏州)有限公司已是全球最大的单一离合器摩擦片生产商和重要的离合器摩擦材料供应商。从雷贝斯托到舍弗勒中国,杨汉兵一如既往。
在此次上海车展上,对于未来的发展战略,杨汉兵表示:“我们将在集团‘高效驱动,驰骋未来’战略引领下,持续发挥舍弗勒在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领域的传统优势,并加大在混合动力和未来电驱动方面的研发,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在他的眼中看到的是中国市场无限的潜力,而他更深知只有保持舍弗勒的创新精神,才能使公司在中国本土拥有更长远的未来。
    强劲增长的2014
    2014年舍弗勒集团销售额同比增长8.2%,达到121亿欧元。舍弗勒中国2014年销售额达到15.4亿欧元,较2013年增长29%,占集团总额的12.7%。舍弗勒中国的销售额是仅次于德国的舍弗勒全球第二大单个国家市场,亚太地区是销售增长最快的市场,而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发动机。
    持续投资中国市场
    2014年,舍弗勒在华业务创纪录增长。实现业绩增长的原因有三点。杨汉兵指出,“首先,舍弗勒的产品具有质量优势;其次,舍弗勒强调不断创新,迅速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再者,舍弗勒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中国汽车市场对节能减排和提高动力总成效率的产品需求量非常旺盛,这意味着产品需要更富创新力。舍弗勒在发动机全可变气门机构、双离合器、创新型底盘产品和P2混合动力模块等方面的优势,可增加单位产品的销售价值,推动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增长。
    自1995年在中国投资生产以来,舍弗勒大中华区已建立起包括生产、销售、研发后市场和技术支持在内的全面用户服务体系和竞争优势,产品广泛应用于中国汽车产业和工业市场。目前舍弗勒大中华区拥有约1万名员工,在上海安亭设有1个研发中心,太仓、苏州、银川、南京设有7座工厂,在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全国各地设有20个销售办事处。
    舍弗勒在中国的投资额每年都不低于十几亿人民币,未来三至五年内仍会保持高位的增长。在中国的投资额远远高于舍弗勒集团在全球各地投资的平均水平。
    杨汉兵介绍,“2014年我们确实投资额很高,接近2亿欧元,这样大的投资,底气主要来自于我们的新项目。这些项目覆盖国内外多个客户的多款产品,应用在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等各个系统。舍弗勒去年在中国的增长接近30%,如此快速的增长如果没有这样的投资是没有办法支撑的。而在今后的10年里,我们还要坚持这样的投资规模,使我们中国的发展能够得到保证。”
    扩展售后服务模式
    如今全球的售后服务供应商都在往中国进军,包括中国本土的供应商。然而,整车厂的技术门槛较高,相比之下,进入售后市场容易一些,这造成了售后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而舍弗勒三大品牌LUK、FAG、INA对产品质量严格把控,不允许掺杂任何假冒产品。杨汉兵说,“目前舍弗勒售后网点布局将从一线、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拓展,最终希望在每个县城都建立一个网点。此外,舍弗勒还将以入驻京东、天猫的形式打造售后电子商务平台。”
    他继续说,“我们的汽车售后业务在中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市场的售后服务模式。不论是通过经销商,还是产品直接到4S店,我们正摸索和建设当中,一定要把售后服务跟中国的汽车工业一起做得更好。”
    舍弗勒同时还推出一些新的模式,例如电商,对于这个模式杨汉兵认为,“这将是今后一个大的发展方向,电商模式这块业务我们每个月可以接到几百个订单,上千咨询电话,售后服务业务在中国市场今后肯定会非常大,而且每年的增长可能会超过13%,舍弗勒会努力抓住这个机会。当前售后服务我们不完全只通过主机厂,也有我们自己的售后服务团队在做。”
    未来五年舍弗勒中国汽车增速15%以上(一标)
    未来5~10年内舍弗勒会坚持“高效驱动,驰骋未来”的发展方向。杨汉兵强调,“今后5年,针对舍弗勒2020年规划,大中华区汽车业务增长平均每年会超过15%。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很看好,也许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没有从前10%的增长,但5%~7%的发展在全球来说还是非常明显的。另外,中国汽车工业会持续发展,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均汽车保有量上还存在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存有很大的空间和机会,我们也很看好中国的汽车市场。”
讲到“高效驱动,驰骋未来”战略在中国的落实,杨汉兵语重心长地表示,“首先,我们会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了解人们对交通出行的需求,就像欧洲的驾驶循环一样,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驾驶循环,中国车主的用车习惯,同时还要了解中国的立法需求。我们会从个人的使用习惯以及汽车使用等方面来确认中国的特点。”
    另外,杨汉兵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从产量而言,我们相信这一趋势还将延续下去,在未来5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应该能够达到3000万辆。”
    在中国市场上会有哪些技术成为重点技术?他认为会包括燃油的经济性、节能减排,还有成本性价比以及技术上的灵活性等。“有些技术我们已经研发出来,或者在其他市场上得到应用,现在也将会逐渐在中国市场上为本土的主机厂所采用。我们会密切跟踪市场趋势,    因地制宜地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所以在舍弗勒‘高效驱动,驰骋未来’的战略当中,中国一直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舍弗勒还在做的一项工作,是把一些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在中国本土化。“舍弗勒汽车产品和技术的本土化水平已相当高,在中国,太仓工厂生产的产品向全球客户供货。”
    中国概念车与长安合作未来将量产
    舍弗勒为应对来自环境、资源、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挑战,提出了“高效驱动,驰骋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从驱动技术、城市交通、城际交通和可再生能源等四方面开发更节能、更高效和更适用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乘用车综合油耗降至5升/百公里的减排目标。为此,舍弗勒于2012年启动“中国概念车”计划。这款车采用了模块化的P2混合动力系统结合双离合自动变速箱,可帮助中国和世界面对未来更为严苛的燃油经济性标准。
    该概念车基于2013款长安逸动三厢车型,项目组将其改装为一辆强混合动力车。整车架构和动力总成的电动化目标是通过采用并联式混动系统以获得最大成本效率比,因此选用了P2混动方案(电机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并允许在纯电驱动时与发动机分离)。该方案只需一个驱动电机,并能够方便地适用于现有传统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多种组合,而无需大量的重新设计工作。
    概念车采用了高效的干式双离合器系统,这种成熟的传递方案可提供固有的优良动力性和舒适性。发动机为一款福特1.0升涡轮增压3缸发动机,具有高扭矩和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取代了原车的4缸1.6升自然吸气发动机。
    舍弗勒中国概念车可达到3升/百公里的油耗。对此,杨汉兵解释说,“3升是指在混合动力的状态下进行的测试,其中还包括一些动能转化为电能反哺至电池的过程。这款概念车中的技术都会在未来几年内实现量产。”
    杨汉兵强调,“我们会把中国概念车的技术推广到国内的一些汽车生产厂家,比如说长安。我们会一起进行混合动力车的开发,这个车的技术已经很成熟,完全符合国家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标准。所以我强调,我们不做车,我们与整车厂不产生竞争关系,而是和整车厂一起开发新产品,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做出贡献。”
    长安2014年在中国市场是一匹黑马,杨汉兵认为,“中国概念车项目应该说非常幸运能够和长安合作,来实现舍弗勒在未来驱动方面的概念。长安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他们对技术的追求,对现在汽车的规划做得非常合理。长安的规划也包括了混合动力技术,所以舍弗勒与长安的合作是全方位的。首先,我们不仅提供一些零部件,我们将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第二,我们不仅是跟长安合作,同时与其他国内汽车生产厂家也在讨论一些合作,有很多项目正在进行中,舍弗勒可以为中国的节能减排做得更多。”
    凭借全球技术实力和对区域市场的深刻理解,舍弗勒已研发出多款先进驱动概念车。作为“舍弗勒高效未来驱动北美概念车”和“舍弗勒高效未来驱动印度概念车”的延展,“舍弗勒高效未来驱动中国概念车”构成了其完美“三重奏”,并成为舍弗勒应对各区域不同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通过中国概念车项目,舍弗勒全面测试了其在未来高效驱动尤其是未来动力总成方面的综合能力。
    杨汉兵表示,“通过舍弗勒中国概念车项目,舍弗勒的技术专长实现了由欧洲到中国的转移,从而在中国建立了对高复杂动力总成系统进行集成的能力。这种技术可为将来批量生产提供解决方案,并使未来高效驱动成为现实。”

人物简介
  杨汉兵
  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事业部总裁
  杨汉兵先生,现任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事业部总裁。在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在汽车系统和零部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1989年至1997年间,杨汉兵先生在塞拉尼斯(Celanese)公司先后担任多个部门的负责人,积累了丰富的跨国公司工作经验。1997年,杨汉兵先生担任雷贝斯托摩擦产品(苏州)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开始了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职业管理生涯,并于2003年升任总经理。短短几年间,雷贝斯托摩擦产品(苏州)有限公司在杨汉兵先生领导下成为汽车摩擦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2008年,雷贝斯托并入舍弗勒,他继续担任舍弗勒摩擦品(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在此期间,杨汉兵先生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的革新,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014年,杨汉兵先生出任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事业部总裁。在这一职位上,他仍然秉承质量和创新先行的理念,尤其重视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和优化,致力于向全球和中国市场提供更加高效、低耗和创新的汽车产品和解决方案。杨汉兵先生于2014年荣获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年度创新大奖。

企业简介:
  舍弗勒铸就一部制造业品牌成长史
  舍弗勒的产品应用在一切运动的物体之上,无论是机械设备、车辆还是航空航天飞行器,都有舍弗勒研发和生产的精密产品。
  凭借INA、LuK和FAG三大品牌,舍弗勒是全球领先的轴承产品制造商和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舍弗勒集团总部位于德国赫尔佐根奥拉赫(Herzogenaurach),是德国和欧洲最大的家族所有制工业企业之一。
    舍弗勒集团主要业务集中在两大领域:
  汽车事业部 汽车业务是舍弗勒的主要业务,占销售额约70%,产品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全部动力传动系统,如发动机、变速器、底盘和附件设备等,舍弗勒提供从传统内燃机传动系统到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解决方案,代表性品牌为INA、LuK和FAG。
  工业事业部 舍弗勒工业事业部在INA和FAG品牌下,通过贴近市场的全球性体系网络和应用支持能力,向60个不同的工业部门提供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解决方案以及直线和直驱技术。舍弗勒的工业产品多达22.5万种,从小至数毫米的微型轴承如牙科钻子轴承,到大至外径达数米的大型轴承如风力涡轮机轴承。航空航天业务是舍弗勒工业事业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飞机、直升机和火箭发动机提供高精密轴承产品,其中的代表性应用包括空客A380和波音787“梦想客机”。此外,舍弗勒还向包括医疗设备等领域提供高精密轴承产品及特殊应用。
  舍弗勒电驱动部门横跨汽车和工业两大事业部,开发面向未来的各种电驱动产品,目前的产品范围从电动自行车带传感器中轴、起停系统、混合动力离合器,直至纯电驱动系统。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工业企业,舍弗勒集团的发展也是一部工业品牌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