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19 来源:中汽协会《汽车纵横》杂志社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张小虞
4月21日,2012中国汽车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与中国汽车产业—入世十周年汇总过汽车产业发展与展望”。来自全球的汽车业界高端人士聚集一堂,共议在开放、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及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之路。
论坛召开前夕,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他认为,应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正确看待入世对中国汽车的影响。在肯定入世后中国汽车产业取得成就的同时,他说:“不要将十年的变化等同于加入WTO的变化。这十年的变化,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带来的,也是中国从一个经济跟随国家变为主导国家的变化带来的。”
张小虞副会长说:“我认为,将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入世紧密挂钩不全面,过去十年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十年,使我们真正得益的还是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基于此,他回顾入世以来的十年,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同时,也展望了未来。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出现三大变化
回顾过去十年的发展,张小虞副会长总结为三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就是,经过十年的发展,汽车产业从最令人担忧的产业成长为最令人振奋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他说,当时在研究应对WTO政策时,整个国内产业被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机遇大于挑战,当时我国的轻工业等有竞争能力;第二类机遇与挑战并存,当时将机械工业,如机床、家用电器等被纳入该类;第三类挑战大于机遇,比如农业、金融服务业,还有汽车工业。当时大家有一个共识,即入世后汽车工业会比较危险,最令人担忧。当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作为机械部汽车司的代表也参加了入世谈判专家组。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还是“幼稚工业”。“当初我们是制造小国。就是在2000年,我们入世的前一年,汽车总产量也不过200万辆,轿车的产量也就60万辆。但是,就在这短短的十年里,我们发展起来了。这是最大的变化。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产值、产量、进出口总额增长了十倍。销量从200万辆到现在的近2000万辆。十年前我国的国内市场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大约为百分之三点几,现在是四分之一的汽车市场在中国。”
第二个变化是加入WTO以后,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超人预期。中国汽车产业从一个被国际化的产业变成国际化产业,朝着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大步迈进。
张小虞副会长表示,为加入WTO,不论在进口还是合资方面,我国都做出了很多承诺,消除了很多屏障,比如合资原来要求进口外汇的平衡,不达到一定国产化率不能生产汽车等,包括零部件和发动机我国不允许国外独资等等。入世虽然有代价,但收获颇丰。他说,从进出口来讲,我国汽车行业进出口总额在这十年增长了十倍,从原来的不到一百亿美元,增长为现在的一千多亿美元。我国在2005年实现了汽车行业进出口的基本平衡。2011年,进、出口额大约分别是759亿美元和643亿美元。
“现在我们的汽车企业开始到国外进行收购,不仅是整车厂,还有零部件厂。吉利、奇瑞、福田包括一汽都在海外建厂。过去是别人走进来,现在是我们走出去,有的甚至做到了走进去,建立我们自己独立的销售服务体系。这种国际化的发展,是我们这十年最具转折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既带来了动力,也带来了压力。”张小虞说。
我国汽车行业也开始通过在国外建立工厂输出技术,不论是载货卡车、客车、中低档轿车,还有摩托车。国际化是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
第三个变化是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汽车从过去的生产资料变为生活资料,从过去的政府、企业购买变成了私人购买、家庭购买,可以说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轿车进入家庭”。
张小虞副会长说,这要追溯到2001年。当年,全国人大根据中央的建议,在第十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中明确写进“鼓励轿车进入家庭”,为了这一句话,在汽车界和关心汽车界的各界人士,讨论、努力了十五年。如果以2000年为原点,当时国内轿车产量只有60万辆,私人采购占比不到30%。如果以2011年为一个节点,在这十年中,轿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个人购买率达到80%,现在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一亿辆左右,因此,汽车工业在改善人民生活、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
“五年前我与中央领导谈过,在业内也宣传过,在当时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有三个‘市’:车市、房市、股市。这十年来,车市做得最好。房市像马,只顾自己跑;股市就像猴,上窜下跳,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挂钩,与行业发展不挂钩,与上市公司的成长也不挂钩。十年又重回原点,很可怕。车市像老黄牛一样,自己勤恳地往前走,中央放心,老百姓满意。”他还说,要让人民的生活有幸福感,如果老百姓买不起房,再买不起车,还能有多少幸福感?
分析当前形势,有三个“一去不复返”
对于当前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张小虞副会长认为“三个一去不复返”很能说明问题。他说,一是国内几大汽车集团已经完成产业布局,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总体上已经一去不返。除了个别产品在刚上市的一两年间,可能有供不应求的情况,现在国内的实际产能和产能布局完全满足行业及市场下一步发展的需要。
二是靠CKD组装、靠模仿、靠全套技术引进这种发展路线也一去不返。现在必须自主创新,不论是自主车企还是合资车企都要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技术。
三是只重销售、不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状态一去不复返。“我们现在天天喊用户至上,用户第一,事实上我们的现状是制造厂压销售商,销售商压用户。过去制造商靠高利润扩大产能,经销商靠高销售额来维持豪华的4S店,将所有负担转嫁到用户身上,这种局面一去不返。消费者会醒悟,他会跟国际上比,同样换一个零件,同样的工时,我们的费用大大高于国际费用,特别是高档车。这种产销结构,这种忽视用户服务的结构,这种只重销量不重服务质量的情况,一定要彻底改变。”
除了这三个“一去不复返”,张小虞副会长还特别关心当前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情况。
他说,不要笼统地认为自主品牌没有发展和创新,中国的自主品牌也就是这十年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客车、载货车的市场份额,自主品牌占80%。目前,自主品牌轿车压力较大,其技术、经验、人才等的积累,都是从中低端甚至低端开始做起。“所以,我们首先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十年前,自主品牌轿车‘红旗牌’、‘上海牌’等,产量不足三万辆,但现在我们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份额,已经从当年的百分之几增长到30%左右。自主品牌目前来看是面临很大压力,但它在市场比例、成长性上都是在向前走的,我们不能只看一时。短短十年,对有的企业而言相当于只是小学刚毕业,要想与‘博士生’、‘研究生’比还有一段路要走。”
放眼展望未来,汽车产业有三个“不会变”
对于未来的预测,张小虞副会长一再强调信心。他说:“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具体来说,他分析了三个“不会变”。
第一个不会变指,中国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整个世界汽车工业的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会变。中国汽车行业现在实现产值五万亿元,税收一万亿元。按照汽车工业统计,行业内就业人数达400万人,相关工业的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消费群体一亿人,进出口总额达到千亿。这个支柱产业的地位不会改变。现在实体经济备受重视,不论对哪个城市而言,如北京、长春、上海、武汉、广州等地,汽车产业都是这些城市的支柱产业。中国的几大汽车集团有的已经进入世界五百强,而且今后肯定还会有中国的汽车企业集团进入。整体发展趋势不会变。另外,从市场来看,汽车产业仍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汽车产品整体上仍是刚性需求,人民买房买车的需求不可阻挡。这一点也不会变。
第二个不会变指,我国国民经济还要继续增长,不论GDP是7%、7.5%还是8%,汽车工业与国民经济共同增长的趋势不会变。特别是中国瞄准2050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世界银行则表示到2030年中国就能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这中间有一个‘槛’,那就是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也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排名跌到世界100位以后。我现在看到的资料显示, 我国的人均GDP只相当于世界人均GDP的二分之一。无独有偶,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达到一亿辆,平均14人才有一辆汽车,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个人有一辆汽车。我们现在不要与日本、美国去比,当我们的人均GDP达到世界人均水平时,我们的汽车保有量也应该达到相应的人均水平。”
只要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也会增长,这是总趋势。过去三十年来,汽车工业经历了四次大的市场起伏,这四次大的起伏也与国民经济的起伏同步。比如1994年到2000年,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现软着陆,这几年间汽车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在百分之二点几,2000年以后,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汽车年均增速无论高低,都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趋势大体一致。
第三个不会变指,我国成为汽车产业强国的总体战略不会变。“十七大”的报告明确指出,一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二是振兴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是其一部分,三是工业由大变强,这些都涉及2020年实现小康的总体战略目标。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现代工业的带头产业,肯定应由大变强,这也是国家的总体部署。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处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方向的时期。具体包括调整产业结构,保增长,稳增长,这是国家的大体方针,汽车工业也要遵循这种增长方式,也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要实现稳定的增长。“所以2009年中央颁布的汽车工业振兴规划里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很多目标,但实际上我们结构调整的目标并没有完成。我们只把产量目标完成了,整体上市场结构、产品、技术、资本结构的调整并没有完成,因此,还要继续按中央的方针执行。对于当前形势,要用淡定、理性的态度来分析,行业有行业的事情,企业要做好自己。”张小虞副会长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