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10 来源:汽车协会网络部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副总裁 王晓翔
----在“走向汽车强国”论坛上的讲话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简要交流一下我们对兼并重组的想法。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对兼并重组的认识。
首先想谈一下对兼并重组的认识。从五个角度来讲,第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物竞天择;第二是从人类历史角度——文明进步;第三是从唯物主义哲学角度——变化即重组,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第四是从近代工业历史启示——不论哪个行业,都遵循“数一数二”的生存法则,这也是我们传统汽车企业的生存法则之一。如果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我们不能占据前两名的话,我们就趁早退出,让别人来做;第五,兼并重组是汽车工业全球化竞争的必然结果,从汽车工业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汽车市场持续扩大,产销规模上升,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汽车产业兼并重组已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兼并重组符合汽车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是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汽车产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对兼并重组从概念上的一个认识。
第二部分,兼并重组是中国走向汽车强国必由之路之一。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下面这张图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
第一,从1960年到2009年我们汽车行业的产销量是一路上升,没有回驳的,是快速增长。其中在2005年、2006年和2009年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快速增长。这是一个特点。第二,是GDP。从国民经济的波动来看,如果与汽车行业的产销量来做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汽车行业的波动性要远大于GDP的波动性。GDP的增长在近几年一直在8%-12%之间波动,反观汽车行业近几年来的表现,好的时候增长幅度超过了50%,差的时候还出现过负增长。由此看来,国内的汽车行业是一个快速向上的周期性行业。虽然说我们的销量在一路上升,但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海外市场开拓艰难、产业组织结构比较混乱等因素,制约了我们汽车工业从大到强的转变。
二、中国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的必要性
第一,兼并重组是中国汽车产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请看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009年中国有168家整车厂家,其中纳入中汽协统计口径的有79家。从上面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这79家企业中,1万辆级及以下企业多达57家,产销占比仅3.4%,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多、小、散、乱”的行业现状亟需改善。从产业的集中来看,我们前十家企业的集中度已接近了87%,还是相对正常的集中度,但是从后面来看是不正常的,有57家企业在1万辆以下,这种情况下,兼并重组就需要提上日程。
从中美两国的汽车企业数量及产销规模对比来看。
我们的汽车产量从879万辆逐步增加到了1364万辆,而我们的汽车生产企业还是比较稳定的。在这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大家日子都还可以过,基本上维持了70多家没有什么变化。从美国来看,07年到09年销量从1646万辆下降到了1043万辆。从产业集中度来看,我们69家1364万辆,美国5家1043万辆。从四大来看,上汽是270万辆,一汽是194万辆,东风是189万辆,长安是186万辆。跟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比,企业产销规模较小,全球竞争力较弱。进入全球化竞争时代的汽车产业,属于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需要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集团化运营,增强全球竞争力。
第二,兼并重组是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从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整结构来看,兼并重组是有其必要性的。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要抓好的八个方面工作中,第二项指出了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汽车上下游产业链过长,兼并重组能够全面带动中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规模效应,促进产业升级,进而促进宏观经济结构转型。这也是符合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第三,兼并重组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
从下表可以看出:2009年中国前十名汽车企业产销占比87.2%,离《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达到90%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第四,兼并重组是资源和环境的客观要求
从资源和环境的客观要求来看,汽车的兼并重组也是有其必要性的。全球及中国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国家在钢铁、原油等方面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汽车产业兼并重组有利于加快转变粗放的产业发展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大家都知道今年的铁矿石谈判非常的艰难,各钢厂将以六月份为期限进行谈判,如果届时谈判没有取得成功,钢材与有色金属的价格上升,这对我们的利润压缩是非常大的,对于我们所有同仁都是非常不利的。下面我和大家分享这样一组数据:我们汽车行业的平均毛利润率不足20%,合资品牌的30%,自主品牌的15%-20%,这是比较正常的平均水平,而我们的费用大概要占到8-10%,也就是我们最后的销售净利润实际上将不到5%。如果原材料、钢铁和原油价格的资金等一系列大幅上涨,会很快压缩我们的盈利空间。虽然目前经济形势好转,对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当面对较差的经济形势时,汽车产品的价格、需求量的下降这两方面都会压缩我们的利润空间。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我们不尽早实施兼并重组把企业做大的话,可能未来就会遇到危机。这一点对于中国长安来讲感触可能更加的深切,因为今年220万辆里面,有近100万辆的微型车。微型车的毛利率相对比较低一些,因为运费等一系列因素,对它的这个影响是非常深的。所以加快实施兼并重组对我们来讲就更有必要。这是从环境和宏观需求提出来的实施兼并重组的一个必要性。
总结一下,从汽车产业内部发展规律、国家的发展战略、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兼并重组是中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之一。在未来十年内,全球及中国汽车产业必将进一步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兼并重组有助于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巩固汽车产业战略支柱地位,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和宏观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汽车产业兼并重组规律探索。
一、福特汽车产业兼并重组历程
从我们的合作伙伴福特来看,1979年收购马自达25%股权、1987年收购阿斯顿马丁75%股权和赫兹公司、1989年收购捷豹、1994年收购阿斯顿马丁全部股权、1996年增持马自达股份至34.4%、1997年收购江铃汽车30%股份、1999年收购沃尔沃汽车、2000年收购路虎。从1979年开始不断的收购扩大规模,但是在此之后,福特只实现了2000年的计划,以后开始走下坡路,他所收购的这些资产不断地往外卖。福特成立于1903年,其成长经历了兼并重组、出售非核心品牌的过程,最终逐步回归到“One Ford”的原点。
福特最初的兼并重组是以实体经济运作为主,例如并购林肯汽车。
近三十年来,福特的收购,除对马自达和江铃汽车进行了实体产业上的整合外,其余基本上是仅在资本层面上进行整合,如阿斯顿马丁、捷豹、沃尔沃、路虎等。在市场形势较好时,阿斯顿马丁、沃尔沃等品牌,为福特带来了较好的利润。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汽车需求下降,福特资本运作整合的品牌暴露出基础不牢靠的致命缺陷,不得不选择出售非核心品牌以换取现金维持生存。目前仅有江铃汽车仍然在福特体系内运行,其余已全部出售。现在福特提出“One Ford”战略,推进全球化统一步伐,对经营体制、开发工序和生产线等实体产业进行调整和统一。
总而言之,福特的战略并购先经过实体运作的成功,随着扩张速度加快,选择看起来更快捷的资本运作,而遭受沉重打击,最终选择回归实体产业整合之路。资本运营、资本运作的手段是整合的开始,我们通过资本运作能否把企业真正从资源到经营、到管理、到文化整合在一起,可能是我们今后兼并重组工作的重点。如果这个不能成功,而只是实施资本运营的话,可能会造成巨大的亏损。
对此我认为,对管理、文化方面的整合是兼并重组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处理不好,会给我们的兼并重组带来很大的危机。我们的合资企业里面,有美国的,也有日本的。比如我们与福特合作,东西方文化是有很大的冲突,从管理到流程,到企业文化截然不同,这种收购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们在与铃木合作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他的管理和美国福特的管理截然不同,例如福特在任用职业经理人的时候,任期一般为三到五年,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营,他设置了大量的制度,运用“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方式来运营。而铃木是完全另一种状态,他是靠一种企业文化,靠人的长期稳定来运营的,铃木的董事长可以干到80岁也不退休,他下面的员工也是如此。人员的长期稳定使铃木形成了固有的文化和交流机制。铃木刚在长安设厂的时候,办公环境比较简陋,所有的中外方管理人员在同一间办公室办公,他就是依靠这种企业文化来促进合作双方的融合的。假设美国的企业去整合他们,可能会很难。文化方面冲突过大的话,会给我们的兼并重组带来很大的危机。
二、通用汽车产业兼并重组历程
接下来是通用,大量的收购造成了通用被动的局面。通用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扩张中,以收购生产线和零部件供应商为主,实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产业整合,如收购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等,完成了实体经济的扩张、原始生产积累,产能扩容和供应体系得以完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用开始又一轮规模化扩张。受华尔街影响,其并购方式已经变为金融控股和财务控制,并未把收购对象转化为产品力、技术力和市场力,仅仅实现了资本意义上的规模化发展。如收购萨博花费30亿美元,但此后20年,萨博没有为通用挣回一美分的利润。无独有偶,通用80年代以来的CEO,总是来自财务领域。近三十年来,通用已经开始与汽车制造的核心业务渐行渐远。
总而言之,通用近三十年的并购,并未真正考虑汽车实体产业的融合,各品牌之间难以共享资源,收购的品牌并未对通用汽车制造的本身提供技术、平台、成本的支撑,甚至不断亏损,违背了并购重组要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降低成本的基本规律。
三、大众汽车产业兼并重组历程
从大众来看,大众集团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兼并重组形成了现有的汽车产业架构,其中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主要集中于1986年至今这一时期。
大众选择的兼并重组对象均与大众存在着紧密的合作与联盟关系,彼此间业务存在较大的互补性,例如:菲亚特、斯柯达和铃木。
大众集团对所收购的品牌和企业,一方面保持其品牌独立性,另一方面也对其在实体业务上进行了整合,再进行股权收购将其逐步变成其子公司。如菲亚特和斯柯达。大众先对其输入产品平台,充分整合研发、制造、销售环节,最终通过资本运作获取绝对控股权。
总体而言,大众的并购战略比较稳健,总是以实体业务整合为主,而对于资本运作层面的整合,始终持保守、谨慎态度,如对德国曼、斯堪尼亚、铃木的股权收购。因此,在其兼并重组中,少有失败案例。
四、丰田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丰田相比其他大集团,在其产业发展历程中较少进行兼并重组。其对整车企业的整合,主要集中在1995-2006年间。
丰田与兼并重组企业间,在并购之前,均存在着紧密的合作与联盟关系,彼此业务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如大发和日野。
丰田在推进并购战略过程中,总是先在研发、生产、销售等领域进行整合,再通过资本运作进一步推进。如丰田与富士重工:研发方面,双方联合开发混合动力和微型车;制造方面,丰田委托富士重工美国工厂生产丰田汽车;销售方面,富士重工借道丰田销售渠道。目前,丰田与富士重工合作更为紧密,下阶段丰田可能会继续增持富士重工股权,将其变成又一个子公司。
总体而言,丰田的并购战略比较稳健,总是先进行实体业务整合,再进行慎重的资本运作。即先合作,后入股,再增持股权,逐步获得绝对的主动权,始终保持了丰田产权清晰,股权单一的经营风格。
综上总结:从福特、通用、大众、丰田集团兼并重组的历史分析,以实体产业整合为主的,成功案例居多;以金融资本运作为主的,失败案例居多。
汽车产业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工业,兼并重组也需要遵循其发展规律,要以实体产业整合为主,以金融资本运作为辅,才能获得成功。
实体产业整合,资源为我所用,能够好用,必须好用,才能将管理、文化、理念、经验和知识畅通无阻地输出,也才能实现管理及文化理念、规划、研发、采购、制造、营销的“六统一”。
产权清晰,股权单一,组织扁平化,有助于充分融合。
第四部分,对兼并重组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中国汽车产业兼并重组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汽车产业发展大势所趋,需要国家政府、部委、汽车企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由国家政府、部委出台支持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社会及产业环境,汽车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来快速推进,最终推动中国汽车业及经济结构的转型。
建议二:结合世界汽车工业兼并重组的经验分析,中国汽车企业在进行兼并重组之时,应该以实体经济运作为主,以资本运作为辅。同时还要在政策引导下,坚持自己的战略和经营原则,按市场规律进行重组,不要为了并购而并购,要积极而不盲目。
建议三:中国汽车产业兼并重组正处于初级阶段,实施大规模、跨地域、甚至全球化的兼并重组,经验积累还相当有限。为了更好地落实《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需要国家部委、各大汽车企业之间,进行兼并重组的经验交流和共享,共同探索成功之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