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增城)简介

发布时间:2018-04-04来源:中汽协会零部件部

   一、增城概况
   增城位于广州东部,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辖区面积16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1万,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国家级侨商产业聚集区侨梦苑,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104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30亿元,是广州经济发展三大主力引擎之一。
   二、增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情况
   (一)拥有较大规模的汽车产业集群。
   增城目前共有2家整车生产企业,2家改装车企业,15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同时配套有汽车租赁、研发中心、检验检测、物流配送、汽车展示平台、汽车销售、专业市场等相关上下游企业,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汽车产业集群。2016年全区整车产量41.49万辆,在地口径行业规模以上产值734.64亿元,同比增长15.96%,占广州汽车制造业总产值的16.9%;其中汽车零部件产值231.6亿元,同比增长16.4%,约占广州市汽车零部件产值的20%。
   (二)拥有较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体系。
   增城现有15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世界500强投资的零部件企业有广本发动机、日立汽车系统、广州电装等企业,其他骨干零部件企业有福耀玻璃、提爱思、延锋彼欧、中新塑料等,现有汽配产品上百个品种,配套对象遍及国内各大内外资整车企业。
   (三)拥有较为齐全的汽车研发检测服务机构。
   区内拥有工信部电子五所、广汽本田研究开发中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华南总部等3家综合性的研发服务机构,能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与整车同步设计开发服务,提供专业的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研究和检测。
   (四)拥有良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平台。
   增城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汽零部件产业园等区域。在广州市出台的《广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规划(2016-2020年)》、《广州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中,增城被列为广州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先行区,承担着构建广州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的重任。
   三、增城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优势
   (一)整车发展对零部件的需求优势。
   广汽本田增城工厂和北汽(广州)公司规划产能远期将实现翻番,超过100万辆,整个珠三角的整车规模超过500万辆,对汽车零部件将带来长足发展。
   (二)便捷快速高效的交通物流优势。
   增城物流半径60公里内可覆盖广州所有整车企业,100公里内可覆盖珠三角所有整车汽车;通过黄埔和新沙两大港口,还能便捷通达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地区等。
   (三)汽车零部件研发检测服务优势。
   增城拥有工信部电子五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广汽本田研究开发中心等3家综合性研发服务机构,能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研发支撑。
   四、到2020年发展目标
   按照规则,广州市到2020年汽车零部件产业新增产值2000亿元,达到3000亿元。目前增城汽车零部件产值规模约占广州市的20%,作为广州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先行区,到2020年,增城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规模的目标是占广州市的比重仍不低于20%,即需达到600亿元,届时增城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跨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五、进一步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措施
   (一)加快建设广州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增城园区。
   加快广州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增城园区三个区域的土地收储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将广州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增城园区打造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端平台。
   (二)大力开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把握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启动海外招商、上门招商、会展招商,围绕产业链条,引进高成长性优质汽车零部件项目。二是利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等平台,积极引进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龙头企业。三是做好引技引智工作,吸引国内外汽车科研单位与本地企业共建研发中心。
   (三)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展工业设计相关基础研究,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学校之间进行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合作。二是发挥行业骨干企业主导作用,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工程试验室等创新平台。三是依托广汽本田研发中心和中国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华南总部基地,围绕发动机、变速箱、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建立区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四)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扩产增效和智能化改造。
   一是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项目增加投资;支持企业深化产业链延伸,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的集聚发展。二是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围绕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及生产系统的改造,支持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成果应用、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