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4 来源:汽车纵横
1991年,吉林长春的一锹新土,埋下了一颗名为“一汽-大众”的种子。
从最初1个品牌、1款捷达轿车,到如今构建起覆盖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30余款车型的庞大矩阵;从年产不足万辆,到如今平均月销超过10万辆,累计销量更是即将树立起3000万辆的新里程碑;从零起步,到今天拥有5大整车制造基地、连续6年中国合资车企销量第一、燃油车市场销量第一,累计上缴税金超7300亿元……历经34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一汽-大众”从一棵小树苗,最终成长为中国汽车树林里不可或缺的一颗参天大树,不仅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更将为这片树林的持续繁茂贡献更大力量。
为何从0到30000000的奇迹书写者是一汽-大众?原因或许就在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仪式的活动名称里——“信赖”。

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虽然已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中依然还处于落后和追随的位置。无论是作为全球汽车工业中心的德国,还是作为全球知名跨国车企的大众集团,做出进一步加深和中方在汽车产业方面的合作,自然是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
另一方面,对于从零起步的中国汽车来说,亟需一位有经验、有耐心、有诚心的“老师”带领建设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而那个年代的世界汽车舞台上,与德国并驾齐驱,同样享有全球知名度的还有美国和日本的汽车企业,中国以国内两大国有车企与德国展开合资合作,充分彰显出对德国及其汽车工业深入合作的决心与信心。这是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更是远隔万里的两个国家和产业之间的深深信赖。
1991年2月6日,中国一汽(持股60%)、德国大众汽车(持股25%)、大众汽车(中国)(持股10%)和奥迪汽车(持股5%)合资成立了一汽-大众。以产业报国为初心,一汽-大众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现代化、地方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了解,以东北长春、西南成都、华南佛山、华东青岛及华北天津整车制造基地为中心,一汽-大众牵引发展汽车产业集群,三十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带动就业超50万人,与3400余家上下游合作伙伴携手持续创新,采购额1600多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汽-大众全面关怀五大生产基地3.6万名员工的共同成长,连续16年荣获“中国杰出雇主”认证。同时,一汽-大众还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了众多的技术、管理、营销人才,被誉为汽车业的“黄埔军校”。
作为中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企业,肩负“建设现代化轿车工业基地,发展民族轿车工业”的历史使命,一汽-大众成立后率先引入国际领先技术、导入先进管理体系、培养本土化产业人才,不仅是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现代化的引路人和中国家用汽车时代的奠基者,更成为了汽车行业中德合作共赢的典范。
审视当下,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关税壁垒加高,贸易规则复杂化,全球经贸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方兴未艾。身处全球经济变革与工业转型的关键路口,中德双方凝聚共识,持续巩固深化各领域合作,推动经贸合作关系再上新台阶。而一汽-大众,就再次成为了践行双方精诚合作的“领头羊”与“排头兵”。
2025年3月,中德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在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确定一汽-大众新车型规划,进一步丰富一汽-大众的商品阵容;2025年8月,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在成都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加速在电动化领域的布局,同时开启合资品牌本土化运营新范式,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际合作注入新动力。

来自3000万客户的选择与支持
30000000,这个数字关于你,也关于我。
这不是一个冰冷的工业计数,而是来自3000个中国家庭毫不犹豫的选择与托付。从父辈眼中那辆皮实耐用的捷达,到年轻人手里充满驾趣的速腾,再到成为许多家庭奋斗目标的奥迪,一汽-大众的商品早已超越了交通工具的属性,参与了无数中国家庭的奋斗、团圆与成长,成为了他们生命里沉默而可靠的伙伴。如果说,国家和产业间的信赖奠定了基石,那么市场与客户的信赖则真正构筑起了一汽-大众这座大厦。这是一汽-大众穿越市场周期最宝贵的秘诀,也是其在2024年依然能斩获超160万辆销量,稳坐合资销冠的真正底气。
回顾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一汽-大众旗下几乎每一款车都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怀。捷达、宝来两款经典家用车型,以“品质可靠、好开好用”的商品属性,直接推动中国汽车消费从“稀缺时代”迈入“普及时代”;作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拓荒者、先行者和带领者,奥迪品牌早在1999年A6上,就首次针对中国市场车型进行了轴距加长,首开“L”先河,并创造了中国豪华车史上的销量神话;速腾、迈腾、探岳等车型凭借对品质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洞察,常年稳居细分市场销量前列。
面向汽车消费的新趋势,一汽-大众积极拥抱变化、不断加深本土化进程,始终站在最前沿,引领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革新与突破。依托于大众MEB纯电平台,大众ID.家族不仅遵循德国严苛研发标准,更继承了大众引以为傲的品质与驾控基因,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驾趣安全纯电SUV ID.4 CROZZ稳居2024年合资纯电SUV细分市场第一名;2019年,捷达品牌独立,先后打造了VA、VS系列车型,延续了“国民神车”的德系品质与出众驾控,走进更多年轻家庭,续写高价值出行新篇章。

当“快流量”成为风尚,谁还记得“慢功夫”的真谛?当前,消费需求不断变化,汽车科技日新月异,但唯有一汽-大众这样的长期主义者,才能清醒地认识到,造车并非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与韧劲的马拉松——既需要爆发力,更需要持久的定力和体系能力。
多年来,一汽-大众始终将“体系力”作为发展的核心支撑。这一系统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建成,而是经过多年持续积累、不断优化所形成的综合实力。它贯穿于研发、规划、质保、营销等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稳健前行、应对行业变革的重要保障。正是凭借这样的体系韧性,一汽-大众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最新产销数据显示,今年9月,一汽-大众实现整车销售14.6万辆(含进口车),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大众品牌销售7.6万辆,1-9月累计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领跑主流赛道;奥迪品牌销售5.83万辆(含进口车),同比提升13.5%,国产豪华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蝉联第一;捷达品牌在战略转型节点增长稳健,斩获1.2万辆的销量,同比提升19.8%。一汽-大众以亮眼的市场表现,为即将达成的3000万辆整车下线里程碑书写坚实底色。
一份穿越周期的坚定守护与回应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一汽-大众将继续坚持长期主义,促进中国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良性竞争,推动产业链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持续给客户提供全生命用车周期的高品质愉悦体验。一方面,一汽-大众将在“油电混共进”、“油电混全智”策略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布局多元化技术路线;另一方面,捷达品牌和大众品牌将阔步出海,让更多国际客户坐享“中国智造”的品质。这份以“双轮驱动”战略书写的答卷,是一汽-大众对34年来多方信赖最坚定的守护与回应。
自2026年起,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在多个细分市场新增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包括6款纯电动车型、2款插电式混动车型、2款增程式车型及1款燃油车型。其中,捷达品牌的首款纯电动车型将于2026年上市。

为此,一汽-大众已经在多个技术路线提前扎实布局。在传统燃油车技术领域,一汽-大众生产装配的、被誉为“第二代黄金动力”的EA211 Evo二代1.5T发动机,采用目前大众汽车集团最尖端的技术,动力响应速度提升约50%,WLTC油耗最大降低30%,带给客户极致的驾乘体验。奥迪最新E³ 1.2电子架构,凭借高算力、高扩展性及灵活的迭代能力,让豪华燃油车进入数字智能时代;在新能源赛道上,一汽-大众主导研发的J01新能源整车项目,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定位为大众集团中国区混动能力中心的全自研混动中心,在双擎变速箱、1.5L混动专用发动机、Ni60电池等核心技术上均有突破性成果,其主导自研的混动专用发动机,已经通过高效燃烧技术、低摩擦技术,实现了热效率突破47%,达到全球领先水平;面向数智化新时代,一汽-大众将依托现有的国内7大研发基地,持续增加研发人员规模与投入资金,未来每年都将有超100亿元的研发投入,同时结合股东双方的核心技术能力,重点布局架构、座舱、智驾、三电及造型等领域,在“三电两智”方面取长补短,加速突破。据透露,L2级组合驾驶辅助功能、4纳米制程芯片、3.0AI座舱、AI大模型等功能后续都将落地“上车”,让智能化的一汽-大众更出众。

在国内市场开拓奋进的同时,一汽-大众把眼光扩展至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今年9月23日,一汽-大众在长春基地举行首批出口车辆下线仪式,一汽-大众海外事业正式启航。这既是对国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响应,也是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深入落实,同时对双方股东拓展全球布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是一汽-大众达成企业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值得强调的是,不仅一汽-大众实现了海外事业“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合资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为新时代合资企业出海树立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新范式。

站在3000万辆的荣耀时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故事,更是一段关于开放合作、匠心品质、超越自我的传奇乐章。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唯有变革者能永立潮头。相信拥有国家、产业、市场、客户等信赖的一汽-大众,新的篇章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