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24 来源:日经技术在线
铃木曝出了与燃效测试相关的造假问题。实现设计开发流程革新的模块化设计(MD)的最高权威、制造经营研究所IMAGINE的所长日野三十四,过去曾任职 于汽车企业,参与过发动机减排和整车型式认证的测试。对于继三菱汽车燃效造假之后,铃木曝出的燃效测试造假一事,日野提出了对该公司说明的几点疑问,以及 对国土交通省的一些建议。
2016年5月18日,铃木发布了燃效测试不合规定一事。下面介绍一下具体哪里不符合规定。
在根据法律规定的“路面滑行法”检测车辆的行驶阻力时,因为误差多,所以测试要持续好几天试,才能得到可靠的数据。因此,铃木没有实施测试,而是在实验室 中检测构成车辆行驶阻力的车体空气阻力、轮胎、制动器、几十个轴承、变速器等单元各自的阻力值,计算出这些阻力的总和,作为行驶阻力提交给了国交省。
但这里有些地方令人匪夷所思。使用滑行法检测行驶阻力时,连同用来使检测值偏差平均化的检测次数在内,最多只需要检测10次左右。而单独检测各个单元的阻 力值,要对近百个单元(注:仅汽车使用的轴承就多达几十个)的阻力值进行检测,还要考虑到偏差而进行多次检测。如此一来,检测次数会变得非常庞大,检测也 需要很长时间。
而且,将各个单元的阻力值进行累加,并不等同于滑行法检测到的阻力值。比如说,轮胎的滚动阻力(简称滚阻)是通过测定固定速度下驱动轮胎的马达力、承载轮胎的滚筒式测功机的吸收力,通过计算二者之差的方式计算的。但在平路上和滚筒上,滚阻的变化很大。
而且,现在还没有将定速法的结果换算成滑行法数值的计算方法。
另外,把轮胎安装到汽车上,与路面存在三维安装角(前束角、外倾角、后倾角),这些角度会对滚阻产生相当大的作用。不过,在检测轮胎单独的滚阻时,很难连 同误差一起进行重现。轴承在安装时具有三维几何角度,而且各个安装部位的温度各异,这些都会影响轴承的阻力。在单独检测几十个轴承的阻力值时,铃木会重现 实车装配状态的三维几何角度和温度的误差吗?
包括制动器、变速器、各种接头、怠速轮(非驱动轮)在内,所有单元在实车状态和单元状态下都存在差别。按照笔者的经验,以单个单元重现实车状态非常困难, 需要实施数量繁多的验证测试(无法重现的情况也很多)。另外,在不同的模型下,轮胎的各项参数(尺寸差别、重视燃效、重视噪声、重视抓地力等)和三维安装 角、轴承几何角、制动器参数、变速器参数、各种接头的参数、怠速轮参数会发生改变,因此必须对每个模型逐一进行验证。
虽然铃木表示,“连同每个模型参数的差别在内,证实了实车滑行法的数值与单体累积法数值的相关关系”,但是,如果真的包含了参数的差别,验证的次数将会是 一个天文数字,因此,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如果是为了降低汽车的行驶阻力,企业可以单独对单元的特性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减阻方法。但应该没有哪家企业, 会想要用累加总和的方法来取代滑行法。
铃木解释说,之所以没有采用滑行法,是因为“测试道路靠近海岸,天气变化多,而且受风的影响大,路面状态(潮湿、结冰、积盐等)的变化也比较多。因此,得 出可靠滑行时间需要的天数多,很难在认证车交付日期前完成”(注:室外气温的变化有理论校正公式,铃木好歹没有说“会受室外气温影响”)。
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铃木一面说着“其他企业在这么做,所以我们也这么做了”,但又说马上采取了补救措施,“建设了降低影响的防风墙等”。如果最初采取了这种措施,就没有必要耗费天文数字般的时间,提交“通过总和计算出的行驶阻力”。
说实话,在上次记者会上,为了应对国交省和媒体,铃木缜密地打下底稿,准备好了回应的套话。但技术性说明非常可笑,国交省应该按照笔者提供的信息,去铃木开展实地调查。媒体则要监督国交省有没有根据以上信息,认真实施调查。
这一次,三菱汽车和铃木接连曝出造假丑闻,媒体也进行了大规模报道。但对于本次事件,无论是汽车企业还是国交省,似乎都想把问题仅限在“行驶阻力”上,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笔者以前曾经说过,国交省如果继续现在的做法,“在与企业建立信赖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审查”、“在企业做好准备后进行审查”,在行驶阻力之外,还会存在大量造假的温床。
“曝光、惩罚(个别车企的)造假行为”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笔者也不想做这种无谓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把重点放在建立“想造假也造不成,独立、客观的第三方 审查体制”上,使车企今后能够抵御住造假的诱惑。就算有“建设这种体制需要庞大的费用,(国交省)无力负担”这样的理由,但是,只要国交省还打着“审查” 的旗号,这就不能成为理由。从尊重消费者的立场出发,国交省有责任排除万难,实现这样的体制。
三菱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益子修说:“明明在美国等地完全没有造假行为,不知道为什么只在日本造假。”铃木也表示,“(只)在海外市场是按照规则办事”。
其他国家基本是实行第三方审查,造假的余地小(注:尽管如此,想钻空子造假的厂商仍然源源不绝)。而日本实施的是在企业做好准备后进行审查的体制,只要想 造假,轻而易举就能做到。在美国,如果审查燃效值与通常使用时的燃效值有出入,不只是汽车企业,民众还会叱责美国的环境保护署(EPA,相当于日本的国交 省):“你们是怎么审查的?”日本民众也不妨发起这样的活动。
这里来说一个讽刺的事情。在国交省要求企业调查是否存在类似造假行为并提交报告后,丰田、日产汽车和本田等企业报告称“没有造假”。而如果铃木也说自己没 有造假,或许就能过关。只要企业说没有造假,国交省因为没有证据,无法进入企业实施调查,就只能点头认可,按照“信任厂商的原则”,接受企业的说法。
企业怕的是内部揭发(公益举报),唯独这一点是不能预料的。但是,就算万一(概率极低)被内部揭发,也可以到时候再考虑借口。铃木自我检举的行为还算正直,但他们用来粉饰谎言的借口,听上去未免有些可怕。
最后,(看上去)真诚地对媒体作出回应的三菱汽车董事社长兼首席运营官(COO)相川哲郎引咎辞职,而在中途一脸轻松地登场亮相,满面笑容庆祝与日产汽车合作的益子董事长则继续留任,这样的安排未免有失偏颇。
三菱汽车的燃效造假,是在益子董事长担任社长的10年里埋下并且搁置至今的炸弹,担任社长仅两年的相川社长只是接过了这颗炸弹。如果说这是因为在益子担任 社长期间,相川是开发部门的负责人,那么,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防患于未然,就应该在明确具体的弊政和失误之后,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相川社长就这样离 开,真相将永远成为一个迷(这也许正是三菱汽车的目的),日产汽车也有可能遇到第4个、第5个“三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