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05 来源:汽车周报
7月30日有中超比赛,抽空过去看了一眼才发现,曾经的恒大足球队,早已更名为“恒大淘宝队”,其橙色的客场队服背后也出现了“淘宝”的字样,十分接地气。
不禁浮想连篇,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互联网汽车”会叫什么名字呢?“荣威淘宝”么,四个字听上去挺酷,但与车名实在联系不起来,“上海阿里”么,晕,没听清楚还以为是“上海阿姨”呢。
不过,据说这款互联网真车要两三年后才能出来,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有足够的时间琢磨一个响亮上口的、体现双方品牌的、内涵中国文化的好名字。当下对双方来说,重要的显然不是名字,而是把合作打造“互联网汽车”这事儿落实了,敲定细节,按部就班地走起来。
在笔者看来,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合作造车在执行和细节层面仍有不少可商榷之处。
首先,是不同企业体制带来的工作风格不同问题。这不仅是上汽阿里要面对的,也是北汽乐视等类似的合作要面对的。上汽、北汽等企业都属于历史悠久大型国有企业,人事冗杂,其体制、机制并不灵活,决策效率相对较低,组织惰性非常明显;而阿里巴巴、乐视、360等近年快速崛起的互联网企业多数是带有草根色彩的民营企业,靠着对市场、对新技术的快速反应站稳脚跟,如何把这两种体制带来的不同工作风格协调起来,是合作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其次,不同产业属性决定的对研发周期的不同理解。这不是个新问题,从2005年微软与通用那段著名的“如果汽车能赶上电脑的发展速度”与“汽车死机了怎么办”争论开始,这个问题就一直被关注、讨论。对上汽和阿里的“互联网汽车”研发团队来说更是如此,来自上汽的工程师可能已经习惯了三年一次产品升级换代的节奏,而阿里的工程师则是两三个月、甚至一个月就要开发新产品,“慢性子”和“急性子”在同一研发团队中的步调也需要统一一下哦。
再次,一对一合作的实质意义几何。车企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搞车载智能系统的案例从世界范围内看非常多,福特和谷歌、宝马和苹果、丰田和微软,但走到最后,基本都变成了多对多,互联网企业把自己的系统提供给多家汽车品牌,车企也把自己的中控屏变成一个开放的篮子,兼容诸多系统。想象下,如果阿里和上汽也沿袭这个路数,那双方的合作可能会少了很多实质意义。
话又说回来,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的新闻通稿中说,要基于双方的优势资源,打造互联网汽车,似乎与“车载智能系统”的合作不太一样。问题是,“互联网汽车”到底是什么?现在谁也说不准。上汽阿里也只是点出,该车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围绕汽车和互联网,做一个“智能化生态圈”,到底能做成什么?合作到什么程度?展示给外界的仍是一团迷雾。
其实,照笔者说,传统制造业和属于新兴产业的互联网产业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试图通过上汽、阿里合作来解析未来汽车实属不智之举。倒是汽车企业借与互联网的合作机会,克服组织惰性,为传统四大生产工艺引入更多可用的信息技术,并借鉴互联网的优势,发展电子商务、汽车金融和物流服务业务,才是“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