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22
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闯关交付,多家企业新品集中爆发
2018年双十二当日,小鹏G3汽车正式上市并同期启动交付,在24小时内销售1573辆。威马也在9月完成了首批量产车的交付工作,但其1万辆的交付可能在2019年1月达成。蔚来SUV ES8全年累计交付11348辆,已完成1万辆的交付目标。电咖、新特等也在下半年相继实现了第一批新车交付。多家新势力车企的新车将在2019年扎堆推出,包括零跑S01的上市和交付,蔚来ES6、威马EX6、天际ME7、爱驰U5、拜腾SUV、理想智造ONE等。
纵横点评:虽然大批量交付对造车新势力而言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其中发展势头较好的企业已经开始走进市场,为交付目标不断努力,参与更激烈的角逐和真刀真枪的较量,硬碰硬地比拼实力。还有一些企业忙着筹建工厂、或是对产品进行最后的调试。大批新品的集中上市将加剧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2019年及之后的几年将是决定不少新势力企业命运的时期。
新能源汽车产销首破百万大关,结构调整成效初显
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依旧保持了大幅增长,并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其中,乘用车型在总销量占比中超过8成,同比增幅接近9成。插电式混动车型的市场份额同比提升明显,插电式混动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倍。在纯电动乘用车中,超过300公里续驶里程的产品占比大幅增加,微型电动车市场份额快速降低。
纵横点评:虽然2018年车市整体表现不佳,但正处于上升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影响。相比前几年的数量快速增长,尽管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产品结构的调整说明产业正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在近两年特别是2018版补贴新政的强力引导下,商乘市场份额逐渐恢复正常,乘用车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技术指标产品有助于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推动整体产品向高端化升级。插电式混动车型的高增长开始逐渐改变近几年纯电动车型一家独大的态势,市场选择的力量显现。
动力电池行业淘汰、重组加速,行业集中度明显上升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达56.92GWh(不计铅酸电池)。但行业集中度明显上升。2018年有93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排名前三家电池企业市场供应量为38GWh, 占装车总量比达66.76%。6月,深圳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发出通知,称由于订单不足、资金困难等原因,自7月1日起将停产6个月。珠海银隆新能源自年初起已经负面缠身。此前已经有包括四川、山东、广东、河南等地70余家锂电及相关企业相继破产、倒闭。
纵横点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2018年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受产能结构过剩、产品价格下跌、回款难、融资难、银行放贷收紧、并购重组审核趋严等多重因素影响,毛利率持续下滑。动力电池作为重资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行业竞争加剧,国家政策又向续航里程更长,能量密度更高的锂电池产品倾斜。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9成动力电池企业将被淘汰。
整车厂深化动力电池产业链布局
2018年1月,天津力神电池与东风实业签订协议,共同出资组建东风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主要为东风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电池系统。7月,广汽与宁德时代宣布共同出资成立广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和时代广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整车厂在两家公司持股比例均在50%左右。长安则和比亚迪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暨电池合资合作框架协议。12月,吉利通过旗下公司与宁德时代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从事电芯、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研发、制造及销售。此前,吉利已在湖北落地其高性能车用动力电池及模组项目。
纵横点评:动力电池正成为车辆新的心脏,目前其成本约占整车的3到4成左右。任何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都将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出于企业发展安全的考虑,整车企业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动力电池产业链核心环节。与有实力的电池生产商合作、以合资建厂和入股的方式进行投产成为更多车企的选择,省去圈地建厂、技术设备投入等巨额成本,同时分摊独立建厂的风险,以便将有限的资金合理运用到车辆研发中。
国际车企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
2018年7月,特斯拉宣布在上海独资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规划年产50万辆纯电动整车。11月,大众汽车宣布将在2019年与合作伙伴在中国共投资40亿欧元,计划到2020年在中国交付40万辆新能源汽车,2025年交付150万辆。2月到3月,日产汽车宣布在未来五年联合其合资伙伴在中国投入600亿元人民币,合资公司将推出多达20款电动化车型,2022年电动汽车年销量达到70万辆左右。福特(中国)表示2025年在中国市场将累计投入15款全新电动车型。雷诺则表示从2019年开始到2022年,东风雷诺将拥有3款电动车型,每年推出2款新车型。
纵横点评: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对各大跨国车企而言至关重要,2018年国内传统车市场的下滑态势促使各大汽车集团思考在保持固有优势和开拓新市场之间如何实现完美平衡。加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是必然之势。2019年即将正式实施的“双积分”政策也进一步推动了跨国车企在华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自主品牌车企即将面临更加严酷的考验。
长城宝马、江铃雷诺诞生,新一轮合资合作深化
2018年7月,宝马集团与长城汽车签署合资协议,在中国成立新合资企业,除了生产MINI电动车之外,还将为长城生产电动车。12月,江铃集团和雷诺集团宣布就进一步拓展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达成合作协议,雷诺集团将通过增资成为江铃新能源的重要股东。此外,发改委年初已经同意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收购深圳井冈山新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持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股份。5月,众泰与福特智能出行双方在浙江组建合资公司,为网约车运营商和网约车司机提供智能、定制化的纯电动车解决方案。也在5月底,比亚迪汽车与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同时各对腾势新能源增资4亿元。7月,江淮汽车、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西雅特品牌三方宣布共同成立研发中心,开发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电动汽车车型、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以及配套的零部件和核心技术。
纵横点评:自2017年江淮大众拉开跨国车企与国内企业新合资时代的序幕后,2018年这股合资合作热潮在新能源领域延续并不断深化,不仅有新的合资企业加入,之前的合资合作公司也在通过各种形式加深或拓展双方的合作。在双积分新政及放开外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各种限制等一系列政策影响下,未来将有更多合资企业向市场投放新能源汽车产品,在丰富消费者选择的同时也加剧国内这一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国内企业也有机会凭借合作深入学习世界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和技术标准,提升品牌形象。
北汽新能源、宁德时代等上市
2018年6月,宁德时代登陆创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54.6亿元将用于宁德时代湖西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和宁德时代动力及储能电池研发项目。9月,北汽新能源在A股正式上市,由此成为A股市场的“新能源整车第一股”。在造车新势力企业中,成立仅四年左右的蔚来汽车在纽约上市,成为全球仅次于特斯拉的第二家在美国上市的纯电动汽车公司,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赴美上市第一股。
纵横点评:新能源汽车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在2018年陆续出现了几个重磅上市事件,包括在国内连续五年纯电动车销量第一的北汽新能源,动力电池销量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从资本到市场用户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认可。而成立不久的新造车企业蔚来的赴美上市,也说明国际资本非常看好电动化趋势以及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解决好资金渠道问题。上市后有助于这些企业更加规范地发展,得到资本市场更多关注。
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卷土重来
据了解,韩国LG化学、三星SDI和SKI等电池企业2018年已累计在中国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三星环新动力电池新建二期工厂项目在西安开工,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建成后将形成5条60Ah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10月,总投资20亿美元的LG化学动力电池项目动工建设;8月,SKI表示将在常州金坛建动力电池厂,预计年产能达7.5GWh。松下也宣称将在苏州建设圆柱形动力电池工厂,为特斯拉国产做准备。
纵横点评:中国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虽然2016年的一纸目录让日韩等国的电池企业暂时失去进场机会,但随着政策层面的松动,以及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全面退坡,松下、三星、LG、SKI等日韩巨头在2018年卷土重来,新一轮进攻低调却手笔颇大,其影响将在2020年之后逐步显现,日韩企业的进入带来的动力电池领域增量洗牌将会进一步加剧,也更有利于国内电池市场的良性竞争。
充电行业洗牌加速,盈利未有明显突破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2018年全年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1万台,相比2017年全年24.2万台的增量,提高36.8%,新能源增量车桩比近3:1。2018年年初,充电网科技公司被曝因资金链断裂而宣布停止运营,而聚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则被沃尔收购。7月底,深圳容一电动持续亏损、难以为继而宣布解散。业内首家实现盈利的北京富电绿能也宣布正式退出新三板。
纵横点评: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重资产加上商业模式的不清晰决定了充电领域相关企业尚未开始盈利就面临残酷淘汰的局面。但这种洗牌才刚刚开始,预计未来市场中70%的充电桩企业将面临转型或消失。充电行业将迎来一波并购重组潮。
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过千,商业化进程加速
据中汽协统计,2018年燃料电池汽车产销达1527辆。以客车为主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抚顺、大同、成都、佛山、郑州、北京等城市展开商业化试运营。张家口成为2018年全国乃至全球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型数量第一的城市。在关键零部件上,例如亿华通YHTG40、80发动机采用公司国产电堆,体积功率密度超过2.0kW/L, 提前2年达到国家阶段性产品指标要求,上市即在主流车企产品中装机量超100台。
纵横点评:在中小型乘用车坚持以纯电动为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方向的同时,大型商用车领域可以尝试优先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对于纯电动车型,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更利于长途、重载和保持温度,在物流车、专用车等领域更有发展空间。国内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是支撑商业化快速推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