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搜索
  • >正文

巴斯夫如何助力广汽赶超奔驰宝马?

发布时间:2018-12-14

一年一度的广州车展历来被视为广汽的绝对主场,作为东道主,广汽集团不仅在展台面积、展台位置等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选择权,而且对展台上所展示产品和主题内容的选择也是格外精心。

今年的广州车展,在广汽集团展台上所出现的三款电动概念车,更是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这三款采用极具未来感设计的产品被认为是广汽研究院为应对未来的出行需求所打造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主色调分别为红色、棕色和蓝色的这三款两座概念车型是广汽研究院专为中国车主多样化的个人生活方式需求所定制,分别针对三种不同人群:都市丽人(2U)、悠闲退休族(2US)以及环保出行先锋(2ALL)。

与一些“纸上谈兵”的概念车不同,广汽研究院推出的这三款车不但都是可以实际驾驶的,而且是以未来大规模量产为目标。概念车能够快速实现量产,则是因为在这些靓丽的概念车背后是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从车内全面空气净化技术到座椅材料,再到塑料车身覆盖件以及电池材料,甚至是车身的喷漆,巴斯夫提供了多达几十种的创新解决方案,帮助广汽把概念电动车从设计变成现实。

尽管对于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来说,巴斯夫似乎是一个有些“遥远”的名字,但事实上,汽车行业是巴斯夫最重要的客户领域之一。2017年,巴斯夫面向汽车行业客户的销售额达到 114 亿欧元,占该集团销售总额的18%左右。如果仅仅以这个数字来计算,在汽车供应商中,巴斯夫可以排到全球前30名以内。

作为汽车企业的合作伙伴,巴斯夫致力于开发和供应功能性材料和解决方案,以帮助提高汽车生产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无论它们采用何种动力总成技术。巴斯夫的产品包括工程塑料、聚氨酯和特种泡沫、涂料、颜料、催化剂、燃油添加剂、冷却剂和刹车液以及电池材料等。巴斯夫早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领先的化工供应商,并通过遍布欧洲、亚太、北美、南美和非洲的庞大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客户密切合作。

此外,巴斯夫与许多国际品牌都有过概念车合作,例如,奔驰的Smart forvision、宝马I3的概念车、以及与现代汽车合作的概念车等。在广州车展上,广汽研究院所展示的这三款概念车,得到了巴斯夫designfabrik? 设计咨询中心在部件制作方面的支持,同时采用了巴斯夫多种创新材料与解决方案。而且,巴斯夫的涂料业务部还与广汽研究院共同开发了车身喷漆,并为每一款车型找到了适合表达自身特点的色彩语言。这是巴斯夫首次与本土汽车主机厂合作,打造电动概念车系列解决方案,“巴斯夫的创新材料令我们的设计有更大的灵活性,还能兼顾延伸功能性,满足这几款概念车的不同需求。”广汽研究院副院长张帆表示。

在广州车展期间,关于双方的首次合作,广汽研究院前瞻设计部部长范志强、广汽研究院车身工程部副部长王琛、广汽研究院内造型设计专业总师陈奎文、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负责大中华区业务与市场发展的郑大庆博士、巴斯夫全球副总裁,亚太区特性材料交通运输业务部郑惟成等双方高层联合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汽车纵横》:广汽和巴斯夫合作的概念车主要有哪些特点?

范志强:广汽和巴斯夫概念车合作的特点非常多。我们合作三台概念车是想把更多亮点展现在设计、产品和技术上面。这三台车是从爱和关怀出发,讲感性一点,怎样能够涵盖这些客群呢?未来女性消费能力是非常大的,退休银发族消费族群将来在中国也会非常强大,我们也希望他们不会像传统或者过去那样就是帮年轻儿女带小孩,退休之后还是困在家里,我们希望他们走出去过精彩的生活,过出自己的节奏。所以,我们希望打造出让他们向往的产品。当然还要从关怀社会,关怀地球和关怀所有人的角度出发。电动车与传统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车内的空间和动力。我们当初设计的时候找了许多专家,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环境设计师来对小空间的研究设计做很深入的探讨。我们会发现他们对材料非常在乎。我们这次和巴斯夫是非常好的合作,他们非常关怀地球,他们的材料非常环保,轻盈,各方面都符合我们的设计目标。很多概念车不是真的,我们概念车是可以开得动的,包括里面齿轮的材料也是用巴斯夫的,这是跟很多主机厂不一样的地方。怎样把化学材料,化学的例子变成造型美观的东西设计出来,让消费者能够看到并且接受,这是非常好的实现机会。

《汽车纵横》:广汽和巴斯夫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

王琛:我们双方合作已经有两年了,从2016年一直到现在,今天这三台展车是我们最终交付出的大家都很期待的成果。

展车上应用了大概12个门类的技术,其实在早期选这些技术之前,我们经过两个合作阶段,我印象中引进巴斯夫53项或者54项技术,只是我们做这三款展车的时候有主题,我们契合主题选了其中12个分在不同车上去做。其实巴斯夫提供了大量的在不同技术领域的解决方案。

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第一个就是造型色彩,包括巴斯夫非常专长的漆涂料这个领域,这个已经有实际运用,广汽杭州工厂的组装线已经跟巴斯夫进行合作了。第二个领域就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大家都知道现在广州马上要实施国六了,节能减排的解决方案,包括广汽要出口北美,北美排放解决方案都在跟巴斯夫合作做技术方案。第三个方面是在轻量化材料方面,我们有很多轻量化需求,巴斯夫比较擅长做这部分材料,有一些技术已经在车上实际应用,是比较深入的合作。我们只是在这三款展车上展示比较前瞻性概念性东西,这只是刚刚开始,后续还会有更广更深的合作。

《汽车纵横》:广汽怎样来选择巴斯夫的产品和技术?

王琛:从材料应用角度来说,我们主要考虑还是站在用户角度考虑,到底给用户能带来什么样的体验,或者有什么好处。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关注健康,在最早选择的时候,我们也致力于选环保材料,VOC挥发很低——这个性能对我们产品来讲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点,对我们自己来说有什么好处?比如说轻量化。我们做以塑代钢的工作,就是因为轻量化。还有就是让用户感知到这个东西,就是从它的触感或者感觉上会比别的材料更舒服,这样会带来对消费者的认可,主要从这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另外是站在自己的商业价值或者工程价值。

《汽车纵横》:为什么会设计这款面向都市丽人(2U)的车?

陈奎文:我们在设计车子的时候会去想象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包括专家的访谈,用户的访谈,甚至学校的合作,我们得出一些关键的答案,或者一些可能性。所以,我们综合来看,我们最后发现其实女性消费能力非常可观,她们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是多样的,相对来讲,虽然男性的需求多样化也是在快速增长,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做一个很直接的“女王座驾”,把巴斯夫的技术做出来,并用主题鲜明的方式展现。

《汽车纵横》:能否简要总结一下这两年来的合作?

王琛: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总结这两年来的合作,一个是创新。我们在双方合作模式和工作模式上是创新,双方都是第一次,巴斯夫第一次在国内主机厂合作,我们也是第一次跟供应商甚至材料供应商合作,这是一个模式,未来可能这种模式还会持续下去,这是创新的一个层面。创新的第二个层面是技术创新,从其他行业的技术迁移到汽车领域来。例如,发泡的技术,巴斯夫开发出来,用在鞋底上,我们觉得这个性能很好,能用在车上,我们造型团队一直在研究这个材料怎么用,发现座椅舒适性和特性相关。所以双方在创新领域方面是跨行业的结合,很容易迸发非常先进的创新技术,这是第一个关键词。

第二个关键词是开放。我们研究院王院长一直在讲对外合作开放,不要闭门造车,要跟行业内领先企业合作。所以才有了我们主动走出去,寻找行业的优秀企业合作,其中跟巴斯夫有了两年多的合作。

第三个词就是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是国企和外资企业的合作,双方在模式上,在流程体系上有很大差异,真正到今天能把这个车模做出来,双方团队做出了很大努力,非常感谢大家的努力。

第四个关键词就是务实,这也是我们广东人的特性,其实它也代表我们企业的特性,大家最终奔着把一个东西落地,未来可能最终把它运用到量产车的技术上,这是我们双方共同想努力的目标。今天只是一个开始。

《汽车纵横》:对于与广汽的合作,巴斯夫方面有哪些感受?

郑惟成:首先我要表达对广汽的谢谢,因为我们这次跟广汽合作是三辆概念车,这是巴斯夫第一次在短期内做三款概念车。我们希望通过跟广汽这次概念车合作,提升小型电动车的价值。这三辆轿车里面,每辆车都有巴斯夫的一些特殊特点。比如说第一辆2U概念车应用了巴斯夫的国际造革、涂料、透光的尼龙,座椅是3D打印的零部件。以往3D打印通常都是小部件,这是巴斯夫第一次把3D打印技术做到大部件。在整个过程,巴斯夫和广汽都会面对一些挑战,比如说时间和技术的挑战。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没有客户就没有巴斯夫,没有广汽,这个概念车是不可能出现的。另一方面,能做出这个概念车,也体现出广汽和巴斯夫团队的精神,也是体现出我们能做到的态度。

《汽车纵横》:能否介绍一下巴斯夫在汽车领域的合作情况?

郑大庆博士:巴斯夫是一家材料化学品制造商,我们服务于所有工业行业领域,汽车业务销售额占整个业务的比例是18%,汽车行业对于巴斯夫来讲是最大的行业,我们2017年销往汽车行业的化学品和材料达到120亿美金,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我们服务于汽车行业整个价值链,从售后服务,例如我们的汽车润滑油、冷冻剂、刹车液等等业务,到我们跟各个零部件生产商的合作,到最终和主机厂的合作,和主机厂的合作业务范围非常广泛,比如说在汽车内外饰、汽车涂料、汽车刹车液、冷冻液、制动液这些方面,还有油品添加剂,再加上汽车尾气处理系统方面,我们是全球能力最强,最大的供应商。

巴斯夫跟所有汽车行业的主机厂都有合作,不仅跟跨国公司的主机厂合作,最近几年跟自主品牌和国内的主机厂合作更加密切。应该说这些年国内主机厂业务发展非常好,越来越多新的非常好的车型也是体现现代技术的车型。从概念车的合作角度来说,我们以前更多还是跟国际品牌有合作,比如说我们跟奔驰合作的Smart forvision,随后跟现代汽车合作的一款概念车,后来我们又跟宝马I3概念车的合作,这些都体现了我们跟国际主机厂的合作,体现了我们材料的先进性,能源管理上的优先和领先性。

这次的确是我们第一次跟国内主机厂合作开发这样的概念车,这三款概念车上体现了我们很多领先的材料。从油漆到轻量化解决方案,到3D打印技术,再到刹车液和冷却液,再到空气净化系统。特别值得一提是空气净化系统,在这个概念车上安装空气净化系统,可以把外来的风经过处理以后,把它的有机物质,一些甲醛或者其他有害物质都反移掉,这是用了催化技术,使排出来的空气更加清新,非常环保,这在这款概念车上有所体现。

《汽车纵横》:未来最先能够应用到广汽车上进行量产有哪些技术?

王琛:跟巴斯夫合作的一些技术里面,除了车漆用在我们车上,包括它很多现在已经应用到我们车上比如说蜂窝版的技术,包括TPU的技术都已经在用了,我刚才只是举了漆的例子,至于概念车和概念车上所有的技术什么时候能用上去这是要看,概念车是讲未来的东西,可能是未来五年,广汽会按照两年、五年、十年进行计划,不限于这12大类,之前跟巴斯夫合作有50多项,它的门类特别多,我们会选择适合我们的技术逐步开展应用,具体会有一些车型规划。

范志强:当初我们跟巴斯夫设计师一起合作的时候,我们希望用的材料也是面向未来的材料。所以,不是说用当下一些材料去做一个面向未来的车,所以这个概念车在双方团队里面非常清晰,所以大家看到很多材料上的亮点,之所以是亮点就是因为现在技术不一定能够马上应用到量产车上,它有它的独特性,至于这个技术,这个材料用在汽车里面好不好,是通过概念车的形式展示出来。如果真正能够打动用户,未来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量产可行的材料和技术,我们就会往这个方向投入资源去研发,这里跟巴斯夫一起合作,最终再来评价这个东西怎么来用。

郑大庆博士:我们已经准备好,我们希望有更多解决方案能用在商业化量产车上。刚才跟广汽研究院副院长张帆也在说这个事,他也希望能够把这些材料尽快转化成商业结果。因为这些材料现在是在概念车上的体现,但是怎样能够让消费者体验到这些材料的先进性,就必须尽快能够把它们用在量产车上。

这三辆概念车是广汽和巴斯夫合作的开端,但不会是终结,我们必然会驾着这三辆概念车驶向未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