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搜索
  • >正文

奇瑞:出口冠军的本土化之道

发布时间:2018-09-13

从最初的十辆到如今的十多万辆,奇瑞汽车作为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中最早走向海外的典型企业之一,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走到了这一步。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汽车出口领域,奇瑞已经15年蝉联出口量冠军,占同期中国乘用车出口的3成。

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车企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奇瑞而言,目前已经开拓了一带一路沿线的46个国家的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销量已占奇瑞汽车出口产品总量的80%以上。为了实现在这些市场的更长远发展,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曾在不同场合建议,国家“一带一路”的资金多用于修桥、修路、修高压线等,希望能够更多支持产业在当地的落地,支持中国汽车工业走出去,提升这些国家工业化的能力,将中国的工业化水平部分移植到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金融充分与产业融合,避免基金的投资风险。

无论产品、品牌、服务、营销等,奇瑞汽车正在不断真正深入海外市场,尝试由“市场经营”向“全球化经营”转变,努力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升级为包含产品、技术、品牌和文化在内的多元化输出。奇瑞汽车早已不简单满足于量的提升,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晓庆曾表示:“我们把国际化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把车卖出去,第二阶段是做市场、做品牌,第三个是全球化经营,包括资金、人才的国际化。据何晓庆透露,仅人才方面,奇瑞现在有3620名左右的非中国籍海外员工,专门负责生产、制造、销售等,如何让这些员工更“奇瑞化”是一个挑战,如何让奇瑞在中国工作的员工更国际化是更大的挑战。此外,在不同的国家市场中,如何做到从产品定义开始就明白该国的产品与中国产品如何同步开发、同步制造,以后做到同步投入市场,让产品更国际化,“这个也是有相当难度的。”何晓庆表示。

对于未来的重点市场,何晓庆认为,“奇瑞现在在发展中国家里走得比较平稳了,我们会把俄罗斯、巴西、伊朗列为未来三个重点发展的市场,但是我们还有两个市场要进入。”这两个即北美和欧洲市场,是除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另两大汽车市场。令人不解的是,奇瑞汽车向欧洲国家出口一定数量的产品已经有十多年了,却从来不认为自己真正“进入”了欧洲市场,何晓庆解释为“只是尝试”。如今,无论在技术上、产品上,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特别是奇瑞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能力,具备了进入这些市场的能力和基础,“只要稍微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市场研发就能做到。”

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走上去”,奇瑞汽车作为中国自主车企出口的冠军企业,还在探索当前这个新时代的国际化之路。近期,奇瑞汽车国际公司执行副总裁杜维强公开分享了奇瑞汽车的海外发展历程及经验,并特别介绍了奇瑞深耕海外市场的本土化经营理念和实践。

如何做足目标市场的相关功课?

《汽车纵横》:奇瑞是国内较早一批“走出去”的自主品牌车企,到目前为止也是出口量始终领先的企业,奇瑞目前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在哪些区域表现较为突出?奇瑞在这些年的出口中积累了哪些重要经验?

杜维强:奇瑞走向海外已经十多年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现在整个出口量已经超过了130万辆,在海外建立了我们的服务网络和维修网络,超过了1500家。从区域市场看,我们在伊朗市场占率在10%左右,总的保有量已经超过了30万辆,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工厂,目前新增产能是10万辆,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园区,除去两个本国企业之外,奇瑞排在第三位。在拉美,我们的市场保有量已经超过20万辆,在阿根廷、智利、秘鲁都有比较好表现。在俄罗斯,我们是第一家进入当地市场的中资企业,目前整个保有量也超过了20万辆。今年以来我们在中东和北非有大的动作,在北非已经完成了一些基本的工厂建设,用于产品组装。

关于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进入一个市场之前,一定要对这个市场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国家政策、行业政策,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是谁,产品如何进入,还有法律、税务等一系列当地的情况,如果要考虑建设工厂,还要考虑到工会的力量,考虑当地的供应链,考虑本土化技术基础条件等等。

《汽车纵横》: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以及全球化进程给汽车企业提出了新的需求,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中国企业在海外出口中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奇瑞在出口中面临的重大风险有哪些?

杜维强:目前碰到最大的威胁,第一个能看得见的就是现在货币贬值,我们目标国货币贬值、经济下滑、政治不稳定,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了,近期的美元是我们对外碰到的一个最大威胁,因为汇率的变化是企业不能控制的,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增值近10%,今年的1月到3月,我们仅汇损就出现了很多。

第二,潜在的还有一个理念问题,过去我们很多企业进入海外,一旦碰到激烈的国际竞争,就想海外市场很大,希望弯道超车,但其实在传统的化石能源汽车上,要想实现弯道超车真的很难,我们必须意识到和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存在的差距。所以有一些理念一定要变,要扎扎实实地先谋后动,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好,如果我们想做海外市场,一定要做长期打算,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一步一步做,但这个理念恐怕有些国内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

第三,我们在对外合作中,我们发现自身的对外合作能力,人才的水平还有欠缺,比如我们的海外工厂非常难找到一个全才,这个全才要非常熟悉国际贸易,熟悉国际交往,了解如何进行合作合资,这种人才很难找。

如何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汽车纵横》:据我们了解,在奇瑞汽车目前的海外市场中,“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量已经占到了相当的比重。近年来在国家的倡议下,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及合作不断增长,奇瑞是如何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

杜维强:奇瑞2017年出口量是10.8万辆,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销量占比超80%,后续我们也有战略布局。比如我们在伊朗建设了工业园区,总产能达到了16万辆,这体现出提前布局的重要性。在北非,我们的组装工厂已经建成,发挥了效用。

我们的体会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有几个重要地方应该首先考虑到。首先要坚持“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际上它已经成为整个中国对外合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奇瑞在践行“走出去”的过程中,在理念、经营、实践、研发等各个环节都是按照共商、共建、共同前进来做的。我们一定要树立互利共赢的思想,给当地民众带来福祉,这是在理念上。

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在硬件制造能力上下功夫,比如加大我们现有的产能,在一些新的国家和地区新增制造产能,这样可以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的机会,这是一块我们要重点做的工作。

我们还要加强本土化,服务并回馈当地的社会,这也是我们认为要想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将这些理念落实在管理上、研发上,比如我们在伊朗成立了研究院,设计、生产、不断改进我们的产品,我们已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第二代甚至第二代半的产品,我们的一些车进入中东国家要保十万公里,而且在很多国家提出保十五年,甚至在一些国家提出了发动机终身保修的概念。秉承服务于当地客户的宗旨,以此取得所在国的接受和承认,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还有一点,我们要坚持企业的核心价值,要强化自己的责任,回报当地社会,伊朗是中国车企出口海外的一个很重要的国家。所以当伊朗地震的时候,我们在第一时间派小分队去支援,进行当地的救灾活动,在一些拉美国家也经常如此,我们赞助他们的国家足球队,支持希望小学,开展类似于培养小足球先生等一系列活动,用这类方法在整个沿线国家传播友谊。

“一带一路”沿线的各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国家都提出很多不同的政策,其实有些时候有些政策是很不合理的,但是我们认为,既然要深入那个国家,就要服从当地的规定,遵守当地的政策法规,他们一有新公布的法律法规,我们就紧跟上,马上配合,行动迅速,这样也迅速抓住了商机,比如之前有北非的一个国家公布了一项规定把其他中欧品牌都挡在了外面,各方都还在讨论的时候我们就行动起来,很快就按照它的要求进行车辆试验,达到目标后我们建厂并开始工作,拿到了数量巨大的第一单。

“一带一路”国家与我们国家在历史上的关系源远流长,有天然的亲近感,再加上我们国家共商共建共赢等政策很得人心,只要我们进入了这些市场,抓住了这个商机,就能取得成绩。

《汽车纵横》:有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出口海外的车辆中已经有一半通过工厂在当地进行组装生产的,以奇瑞为代表的中国车企还将它的生产制造甚至研发试验的一些基地开始迁移过去,适应当地的市场,适应当地的法规变化,融入当地社会,中国车企的海外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奇瑞如何看待未来几年海外市场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判断?

杜维强:我觉得在未来的三五年之内,中国汽车产业一定有一个大爆发,包括海外和国内。因为中国车企关于汽车的理念开始转变,产品提升得很快,质量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在化石能源汽车方面将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更大的发展可能在新势力、新能源这些领域,相比其他一些国家,中国汽车确实很有希望,且更具有优势。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