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搜索
  • >正文

关于北汽未来发展的思考 --专访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

发布时间:2016-05-23

 

 
 
本刊记者 曹晓昂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新春伊始,北汽集团就明确宣布,在新的五年里,将启动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战略转型,从一个传统制造型企业转型为一个制造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乘着“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东风,以新思维开创新思径,以新战略谋求新突破。
 
而事实上,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北汽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整车销量增速高于行业年均增长水平一倍,利润由108亿增长到190亿,营业收入由1576亿增长到3350亿,自主品牌乘用车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且发展迅猛。那么,在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下,北汽将如何迎接“十三五”?未来的北汽又将有哪些新的变化?
 
近日,在2016年新年之际,《汽车纵横》特别专访了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请他与我们分享他对于北汽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
 
记者:近年来,北汽的发展势头一直不错,但我们注意到您却提出北汽要“全面战略转型”,北汽为什么要转型?
 
徐和谊:北汽集团所在的汽车行业,是一个传统制造型行业。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在变化,市场的需求在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和互联网息息相关。比如,原先我认为买大件产品怎么也得到国美、苏宁去买,现在在网上都可以实现。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企业,不注重市场变化,不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不赶上潮流,就会被边缘化,就会活不下去。这就是北汽集团启动全面战略转型的根本原因。
 
记者:互联网大潮对于传统行业的冲击越来越明显,您怎么看“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在北汽集团企业发展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徐和谊:关于“互联网+”我想谈几点。第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也是指导我们进行战略转型的行动指南。
 
第二,“互联网+”已成为风口,汽车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创新如火如荼。目前,互联网巨头、新兴企业开始向汽车跨界。未来,出自互联网企业之手的汽车产品将陆续面世,苹果颠覆诺基亚的一幕或将成为汽车企业的现实威胁。伴随着“互联网+”的渗透,我们步入了网络经济时代,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其背后生态圈的竞争。互联网企业造车真正的“杀手锏”就在于他们革命性的价值创造模式。在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不只是依靠自身来创造价值,更依靠与利益攸关方共同构建的商业生态系统来创造价值。苹果手机背后是强大的应用软件生态群,谷歌眼镜背后是强大的搜素及位置服务支撑系统……生态圈的存在,给产品带来全新的卖点和服务,给用户带来主动参与和交互使用的体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增值服务空间,使企业得以动态地、全方位地、随时随地为用户创造价值。
 
第三,我们应该也看到“互联网+”作为一种最新的思想成果、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论、作为一种创新工具,为传统企业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新思路,将带来巨大的变道超车的可能。我们只有像互联网企业那有去创造,去开拓,去构建强大的生态圈,才有生存的希望。
 
基于此,结合北汽集团正处于“由传统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转型”的“十三五”发展新阶段,我们要通过“互联网+”的基因改造和结构调整,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此带动企业走上创新驱动、又快又好的发展轨道,实现从汽车产品制造商向出行解决方案供应商,从一个为自身创造利润的企业转向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转变这样一个目标。
 
具体说来,我们将以“互联网+”战略为主线重构产业价值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重构整体业务链。我们将发挥互联网连接一切、提升效率的优势,对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金融等价值链环节都进行深度改造,打造网络化、社会化平台,建立生态圈,更新企业的价值创造内涵,实现由传统规模经济向网络经济模式的切换。
 
记者:那么,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北汽将怎样实施转型升级?
 
徐和谊:我认为如果用互联网思维来观察整个汽车行业,未来汽车将会是“硬件+软件”的结合体,其核心价值来源将会向服务和软件转移。而传统的制造型企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和制造领域。从成熟的汽车社会看,汽车的产业链一直在延伸,延伸到金融、保险、租赁、广告、二手车等服务领域。从利润的贡献度来看,下游的贡献也远远高于生产制造环节。
 
以前我们认为汽车整车厂做好产品就行了,现在看来远远不够。因为市场和消费者在变化。消费者不仅仅追求产品质量,更是把服务看作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汽车是耐用消费品,把汽车交到消费者手里,我们的服务才刚刚开始,因此汽车的售后服务将越来越重要。北汽作为一个汽车制造厂,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进行转型。
 
也就是说,未来汽车将是“硬件+软件”的结合,汽车企业的核心价值来源也将会向服务和软件转移。此外,未来汽车将是人们移动的信息终端和交互性的生活场景,会产生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机会。未来,北汽集团将广泛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汽车产业与新兴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记者:在转型方面,北汽目前的情况如何?
 
徐和谊:其实,从2014年,北汽集团就已经开始实施战略转型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记者:具体有哪些变化,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
 
徐和谊:2014年开始,北汽集团努力在研发、品牌、商业模式到管理等各个方面植入互联网的基因,进行深层次的、大范围的、全面的变革。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
 
第一个做法是从组织结构开始改变。北汽集团组建了鹏龙公司,全面负责集团的售后、二手车租赁、出行服务、广告等业务。去年年底营业收入已经超过200亿人民币,发展速度很快。预计2016年鹏龙公司的营业收入可以突破300亿元,利润率比生产领域高出不少。
 
第二个做法是内部业务大调整。在集团范围内成立了北汽财务公司、产业投资公司、汽车基金。财务公司集中了全集团各下属企业的流动资金,进行企业内部的贷款,实现了共享,节省了很多财务成本。以前北汽的汽车金融业务主要依靠银行,现在自己来做,速度快效益还好,深受下属企业和经销商的欢迎。
 
第三个做法是创新商业形态。北汽集团创立的“北京出行”业务,配合公务车改革,在50多个国家部委推广分时租赁电动车业务,目前正在北京市的机关单位推广。为了支持这项创新业务,北京市特批了6000辆电动车指标。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前几天在”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充分肯定了“北京出行”,他说,看到科技部机关的年轻人,开着分时租赁的电动汽车去办事,很开心。
 
记者:2015年,中国汽车销量增长趋缓势头明显,产能问题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您是否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北汽如何应对产能的压力?
 
徐和谊:中国汽车产业确实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北汽集团最近投产的工厂都是3年前就开工建设的,主要是对兼并的企业进行适度扩产。“十三五”期间,北汽集团对产能将进行严格控制,原则上不扩大新的产能。对新能源汽车不足的产能,我们将实施由传统燃油汽车产能进行改造后予以补充。
 
记者:我们知道,新能源汽车被北汽视为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北汽已经进入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前四强。北汽新能源已成为国内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示范运营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之一,连续两年在国内纯电动汽车产销第一。未来,北汽集团在新能源方面还将有哪些新的动作?
 
徐和谊: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的“反击战”,为此,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北汽最重要的战略,北汽要以“轻资产”的发展思路来推动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实施。
 
记者:“轻资产”就是不设生产工厂吗?
 
徐和谊:“轻资产”不是一般理解的“不设工厂”’,而是利用现有的一切存量,将北汽集团各整车生产制造基地全部干新能源,充分整合国内外资源,以少投资甚至不投资的模式来实现产能、供应链、营销网络、服务网络传统资源的布局,并推动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
 
具体来说,2016年,我们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的任务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突破关键领域,建立绿色出行生态圈,在“整车电动化”上实现突破。围绕这些任务,北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计划继在美国硅谷、德国亚琛、美国底特律建设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心之后,还将在意大利都灵和日本组建两个研发中心,提升外观和内饰设计研发水平,以及微型车产品(如EX概念车)的轻量化设计等工作。
 
产品方面,北汽新能源将启动构建3大技术平台(共享平台、协同平台、全新平台),研发4-6款新车型,形成“234”(即续航里程200公里、300公里、400公里)、“高、中、低”(即高档、中档、标配三个级别)、“大、中、小”(即车体大小)完整新能源汽车产品组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
 
“生态圈”建设方面,北汽新能源发布“卫蓝众创”计划,意为汇集众人之力,一起“众创”美好未来。作为“卫蓝众创”计划的首次落地,北汽新能源将聘请用户和媒体作为“卫蓝体验官”,全面参与到EX概念车等新产品的名称定义、标识设计甚至软硬选装件的创意开发中,打造全球首款众创汽车;并与未来设计中心(由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气候组织、北汽新能源共同发起的设计创新机构)及TNC(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的自然环境保护组织之一)达成战略合作,整合全球资源、感召更广泛的力量众创品牌及公益,延续“卫蓝行动”,实现从“众享”到“众创”的完美升级,让生活更美好。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