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陈琼
2015年,零部件业迎来收购兼并高潮,这不仅因为行业的规模和技术经验需求在增长,还体现了自动驾驶对软件发展产生了推动,以及燃油经济性压力对硬件升级带来催促效果。这些案件因此直指三大方向:打造规模效应,诞生新巨头;杀入新市场,诞生新组合;锁定中国市场,加码布局。在“吸收重组”与“剥离出售”一系列动作之后,零部件企业的竞争格局悄然发生着变化。
打造规模效应诞生新巨头
关于行业并购案增加以及大案辈出的背景,有业内人士分析,从全球各区域市场来看,在美国皮卡和SUV领涨车市,促进了零部件供应商合并;同时汽车制造商纷纷在中国扩产,并在欧洲实现复苏。在零部件供应商自身,走过了大萧条时期之后,一些公司积累了现金等待投入应用,过去五年里汽车行业盈利性非常好。
2015,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规模化效应更加显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强强联合,打造规模效应,产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5月,采埃孚完成收购天合,新巨头全球规模第二。可以说,二者的联合不仅创造了规模扩大的效益,同时也实现了战略业务上的优势互补。
同样,麦格纳收购格特拉克同样是为了扩大规模,称雄汽车传动市场。
在2014年,麦格纳营业收入和利润规模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博世。目前,DCT代表汽车自动变速器新技术趋势,业界普遍看好DCT未来的发展前景。麦格纳期望在这个市场上有所作为,而格特拉克正是DCT技术的市场领先者,仅次于采埃孚、爱信精机和加特可。尽管麦格纳在传动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变速器市场并没有知名产品。
而经历此次收购,麦格纳在动力总成领域的产品线必将得到丰富,大大强化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有望跻身全球变速器市场第一阵营。
类似的收购案例还有很多。
马勒集团在公开招标中成功竞得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国产电机株式会社百分之九十的股份,加强马勒在机电组件领域的实力。
辉门收购天合气门业务剩余部分,进一步提升辉门动力总成作为发动机核心部件领先开发者和供应商的市场地位。
博格华纳斥资9.5亿美元收购雷米国际,拜耳材料科技公司收购德国公司TCG),以扩大该公司在复合材料领域的业务。
加拿大零部件供应商利纳马计划斥资7.7亿欧元(约合8.8亿美元)收购法国美特倍集团(Montupet),加强铝铸件业务。安通林完成收购麦格纳内饰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逼近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内饰供应商的目标。
进军新市场诞生新组合
2015年的零部件并购案例开始重点向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相关方面倾斜,特别是汽车电子、自动驾驶以及动力电池。
就汽车电子而言,美国伟世通公司2015年剥离非核心业务,得益于收购江森自控全球汽车电子业务,第三季度营业收入达到8.08亿美元,与2014年同季度相比增长了1500万美元。伟世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achin Lawande表示,“我们所处的行业,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功,必须要非常专注。通过重组,伟世通目前仅仅专注于汽车座舱电子,这使得我们的反应速度相较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快。
和伟世通一样,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汽车电子的机遇。
2015年3月2日,恩智浦半导体和飞思卡尔半导体两大芯片巨头宣布合并,新公司市值超过400亿美元,年营业收入将达100亿美元以上。
2015年7月底,德尔福陆续宣布了以10.7亿英镑收购海尔曼太通公司,收购软件公司Ottomatika以及投资软件公司Tula Technology公司等三项针对扩大电子、电气架构全球业务的收购项目。
大陆集团自2007年以114亿欧元收购了西门子的VDO汽车部门后,又接连以10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的汽车电子部门。大陆还先后收购了美国凯雷集团旗下的Veyance技术公司以及芬兰软件公司Elektrobit Corporation旗下的汽车业务。
在自动驾驶,2015大陆集团完成对Elektrobit Automotive公司的收购引人注目,此举进一步扩展其在汽车系统和软件解决方案研发方面的专业能力。Elektrobit Automotive是一家在软件解决方案方面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专业公司,此次收购将大大增强大陆集团的研发能力,并促进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研发。
奥托立夫完成收购美国MACOM汽车业务,发力自动驾驶。
2015年8月17日,汽车安全产品制造商奥托立夫发布官方声明称,其已完成收购美国MACOM技术解决方案控股公司旗下汽车业务,加强该公司在主动安全市场的研发能力,并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在车联网领域,目前案例还不算太多,主要是德尔福协议收购海尔曼太通,此次收购将扩大德尔福在互联车辆解决方案市场的产品组合,抓住互联车辆这一大趋势。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领域也开始诞生新的收购案例。
2015,日本杰士汤浅国际公司联合结算子公司杰士汤浅收购松下的铅蓄电池业务。获得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用及工业用铅蓄电池的生产和销售业务。
博世完成收购美国正在研究下一代电动车锂电池技术的电池公司Seeo,帮助博世生产轻量化的电池。
不仅如此,杰士汤浅与博世、三菱商事还完成了“桃园三结义”,成立合资公司抱团研发锂电池,争夺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话语权。
加码布局锁定中国市场
在全球零部件收购潮流中,中国本土企业也加入其中,有的是被收购,有的是主动收购。对于被收购的,主要是跨国零部件供应商意在扩大中国市场占有率。
如布雷博收购制动商亚新科美联66%股权,加码中国市场。德国汽车零配件制造商格拉默宣布收购其中国合作伙伴、汽车座椅制造商江苏裕华公司40%股份,意在加强公司在中国市场投入,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灵活的反应。
其实除被收购之外,201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加入了并购大潮,并完成了几宗大规模并购案例。
2015年12月2日,华域汽车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全资子公司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简称“延锋公司”)与美国江森自控有限公司(简称“江森自控”)开展全球汽车内饰业务重组的相关约定,双方下属的涵盖17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生产(含研发)基地纳入江森自控汽车内饰(上海)有限公司(简称“新内饰公司”)的工作已基本完成,该新内饰公司已更名为“延锋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对华域汽车来说,本次全球汽车内饰业务重组将形成世界最大的汽车内饰系统供应商。
2015年9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AVIC)完成了对美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瀚德汽业的收购。瀚德表示这是历史上中国企业对美国汽车公司最大的一起收购之一。
另外,航天机电拟9900万美元收购50%上海德尔福。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持有上海德尔福87.5%的股权。
中国企业借势解压
虽然,2015年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数量不多,但却是值得关注的。“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对此,中国零部件企业正以实际行动来改变。从这些企业实施的并购行为可以看出,它们对国际化理解的加深、对企业专业化认知的加强,更可以感受到它们对学习、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迫切愿望。联合研发、产业集成发展的种子已经在国内零部件企业中萌发。“提升品质、打造国际品牌”是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内积极整合、海外并购重组的重要目标。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2015年8月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完成对倍耐力第一大股东Camfin公司所持有股权的收购,交易金额为71亿欧元根据协议,倍耐力将从米兰股票交易所退市。中国化工因此持有65%股权,成为新公司大股东。10月中旬,中国化工集团董事长任建新出任倍耐力轮胎董事会主席。
根据协议,中国化工作为股东不会干涉倍耐力公司内部的整体运行,协议规定其管理层保持不变,倍耐力总部仍然在意大利。特别是倍耐力的轮胎核心技术专利,并不会因收购而被转让,由此质疑声一片。
但任建新认为,作为战略投资者,控股带来的股东价值并不意味着获得管理权,这种做法在婚姻中行不通,在投资领域也一样不会取得好效果。
近年来,中国轮胎因其低廉的价格频繁遭遇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应对反倾销的一个方法就是国外建厂或者投资收购。中化集团的这起收购案还有利于中化橡胶规避贸易风险和欧美等国对中国轮胎的反倾销制裁。
记者观察
我国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对“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国家将在今后三年出资100亿元作为汽车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提升的专项资金。在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下,一些国内零部件企业把海外收购视为得到核心技术的路径。分析认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短期内难以形成全面的自主研发能力。技术升级需要完成技术、人才、经验及资本积累,在这几方面,绝大多数国内零部件企业还远没有完成。通过海外收购方式迅速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好方法。
对于国外零部件企业而言,并购的首要目的则是优化自身的业务结构,集中优势力量占据某一领域市场的主导地位。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零部件企业都在经历着新一轮的产业重塑过程,各企业为了能聚合优势资源为己所用。在买与卖的游戏中乐此不疲,全球零部件并购的风起,让整个零部件行业在不断的优化整合过程中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