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1-26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开国
各位领导,各位汽车行业的同行,大家中午好!前面有些零部件企业和国际化企业的三位老总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戴总和张总提出了“四化”,特别是强调我们在产业发展布局中的国际化。而陈总,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提出了在中国的本土化,这两个一个向外,一个向内,观念的转化充分证明了中国汽车工业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我想他们一个整车企业、一个零部件企业和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三位老总发出了他们的声音,我们作为一个科研机构,我有一些观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想从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我本身也从事汽车零部件30多年,但是回顾现状的时候,既有欣慰的一面,其实还有很纠结的一面。刚才很多领导讲了,汽车工业要变成强国,表现要有强大的基础。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如果一个汽车强国没有强大的零部件支撑的话,很难成为强国。德国、日本、美国都是零部件强国,所以才成为了汽车强国,另一个层面也是我们应该感到自豪的一面,汽车强国一定是工业强国。从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来讲,前面的老总也讲了,我们在90年代的时候就提出了板块化和企业发展中高速,但是这种结构的不断变化,实际上是全球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在减少。在70年代的时候,零部件企业当时二万多家,在1992年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二千多家。
第二,从中国汽车零部件来讲的话,第一个汽车零部件行业持续平稳增长,这得益于我们从2009年以后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但是从投入角度来讲,我们统计了一下,我们的两大投入只有3.88%,刚才陈总讲的汽车行业的投入是10%左右,我到外面去访问的时候,他们高的可以达到13%,所以我们的3.88%的研发投入,显然是低于国际基本水平。第二个缺少系统类、总成类零部件。我在起草“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我到海关做了一个调研,在2010年的时候,中国自动电车一项的进口就达到了43亿美元,另外还要加3亿美元的维修配件,我想到2015年这个数字会很大。
第三,是从规模来讲,我们这里面统计,中国大部分在平均的水平,中国没有一个规模型的效益企业,也没有一个品牌化的企业,陈总他是中国的,但是我们按照中国的统计途径,这种说法可能大家也认同。
第四,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产业链低端。60多年下来,我去过一千多家的企业,很多企业的老总和我讲,他所从事的工作是两项,第一个是裁缝(音译),第二个是木工(音译),就是把一个毛坯料变成一个精细的部件。我们知道零部件是劳动密切型的产业,从规模来讲无形中从四级产业链也好,五级产业链也好,显然在很低端的产业链上。
第五,零部件缺乏协同整合。按照日本的模式,它可能是一种协同的关系,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是根子,按照欧洲和美国的模式,它指的是零部件企业促进整车的发展,而我们国家提出的整车系统开发,往往我们的零部件企业还很难支撑整个开发。所以在协同方面,也做的不是非常出色。
第二个方面,有这么多问题,中央政府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我们刚才也讲了,对“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从几个目标来讲,第一个就是节能汽车在2020年的时候,要实现油耗下降5升,在2025年时要实现油耗下降4升,那么在现在我们油耗6.9的基础上,还有很大的降幅,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其实现在所有的企业都非常艰难,还找不到路径。所以从国家的战略目标来讲,还有很大的压力。对新能源汽车来讲,我们在“九五”和“十一五”时,曾经也提出了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但是到现在为止,其实我们的整个技术链基本完成了以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的产业链还不是非常厚实,所以我们新能源汽车也要很重视加大产业链的完善。
智能网联汽车是作为未来发展的高地,我们怎么样占领这个高地?所以对“中国制造2025”来讲,对中国的企业应该说有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为任何一个事情都一分为二,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做得好的时候,它就是一个蓝海,做得不好的时候有可能会变成红海,所以我们怎么来面对这个机遇和挑战的问题,所以工信部就安排了汽车行业在做“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图,我本人也牵头负责节能汽车这块,组织国内100多位专家和40多位企业参加,希望在明年4月份能围绕“中国制造2025”提出整个技术路线图。现在的做法是把整个技术体系纳入到发动机、电动像、混合动力、替代能源、先进电子电器、低摩擦、轻量化。通过减摩技术实现节能,这里面有低于一滚动摩擦技术,通过技术处理的方式,来整理我们国家目前的技术情况,最后为国家提供一个如何来发展我们相关产业的导向和指南。
从新能源汽车来讲,主要包括能源管理、机电一体化、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混合动力。
从智能网联来讲,主要是大数据和产业互联网的应用、新能源的联合,特别是在5G,5G的标准是中国人制定的,所以中央政府要在全球率先推广5G数据,另外,韩国人有可能也想推出,所以中国有可能在明年5月份或者是2017年的时候推出5G的通信方案。
从国际来讲,我们要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降低环境污染和保护,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国家战略,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机会,也给我们指出发展的目标。
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我们回过头来来讲我有一个想法,政府有导向了,产业有目标了,但是我们汽车零部件要思想一下,这些问题如果不思考清楚,可能我们下一步的发展也会很茫然。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系统化、模块化供应商模式在汽车界已经推行了近30年,但是我们为什么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和品牌?国外汽车供应商从90年代是2000家左右,当时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美国的裕大收购了日本的一家企业,而我们国家的企业有如果两千万以上的话可能有三万多家,而全球从两万多家降到一千多万家,我们的规模和品牌在哪里?
第二,没有经历过从机械化-石继电一体化转换的汽车零部件体系,能够实现智能化、网联化的时代挑战吗?日本人在70年代的时候就实现了机联一体化,但是我们这样一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中国人做实没有?我们要实现智能化离不开几个要素,第一是传感器,第二是执行器,第三是控制器,第四是散热器。我们在机械智能化的时候,我们在传统企业、PC技术方面,还准备得是否充分?我们可以直接到智能化吗?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肯定是有挑战的。
第三个,互联网+能让我们的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吗?互联网+对我们的汽车服务带来很多的模式,但从我们实体经济来讲,如果过分去利用互联网+,不做好我们的实体经济,会不会又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整车和零部件能够协同发展吗?在80年代的时候,其实上海市的汽车零部件在全国是非常差的,但是当年朱镕基当上海市长的时候,他给了零部件企业很长的时间,所以才打造了今天强大的零部件体系。我们别了整车企业是不是给零部件企业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有没有,我们的创新,我们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周期,是需要规律的,我们的整车零部件能否协同发展?所以这些问题从政府层面,从企业家层面,从行业管理层面,从概念层面,如果没有很好的思考的话,我们发展空间会不会有蓝海到红海?所以,这是我从一个第三方服务机构跟大家共同的讨论,观点可能不一定正确,如果有一点给你们有帮助,我今天的发言也是有宜的。
第三个是第三方服务能力,中国汽研怎么样为大家服务。汽研是从中国一汽分出来的,是因为中国国防的需要,到今年已经50周年了。我们投了汽车行业的第一个上市公司,在全国构建6大产业集聚群,我们在苏州和浙江都有分公司,包括广东。
第二个,是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里面唯一拥有四大平台的国家级产业机构,我们有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我们在发展创新里面提出了“两个中心一个基地”,就是我们要打造汽车工程研发中心、测试评价中心、产业化基地,我们想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我们也提出了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
我们是很小的一个机构,只有50亿的资产,只有两千人,所以不可能像很多企业做很多事,所以我们提出了“有所不为有所为”,我们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主要围绕电力驱动系统来发展。NVH技术,我们主导打造NVH品质和NVH音响。第二块是节能环保,我们主要打造替代能源,同时也有动态试验技术,我们有一个专门做试验的公司,在国内销售排一,非常荣幸的是,我们有六分之一的客户在浙江省。同时我们还做产品的开发,我们同时把汽车性能开发和可靠性开发作为我们的目标,汽车安全技术和汽车轻量化技术,我们汽车轻量化技术重点围绕高强度高的电极压平衡和铝镁硅金,还有釉数代钢(音译)三个领域。我们的服务体系从这几个板块,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的方面来建立服务体系,为国内的汽车进行服务。
受传达公司的委托,我们除了管理20多个实验室的同时,也管理了西部建厂等,能为汽车行业提供服务。我们构建了产品设计-产品验证、-测试评价完整的技术服务链,我们在车身评价方面,我们构建了七项规划,为更好地为整车汽车行业服务。
下一步来讲,第一个是增强我们的服务能力,我们已经投资4.3亿,来构建空气动力合成动和热力动,预计在2017年完成,这也是很大的一个技术性产品,因为很多企业考虑到投资的投入比较大,所以我们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会更好地为企业提供第三方服务。
第二个是智能联网汽车,我们正在构建健全的体系,正在构建硬件和场景的模拟试验工作,我们在节能化的方面投资4.8亿,在一些领域做产业化的研究。
中国汽研,致力成为汽车行业的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为汽车行业的科技进步提供服务;围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网联化、技术发展方向,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参与上述领域的工作。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