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8-24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根据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统计,2015年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1.91万辆,同比增长3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9922辆,同比增长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4923辆,同比增长近4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2832辆,同比增长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1431辆,同比增长36%。
2015年1-5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5.36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2.58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1.37万辆,同比增长3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9248辆,同比增长近6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4761辆,同比增长58%。
在过去的2014年,我国有300多款新能源车型上市,全年销售7.5万辆,同比增速高达324%。近两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业内专家甚至将2014年称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元年”。
不少专家预言表示,今年中国会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已“驶入”快车道。但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是否已跨过重重障碍?何时真正开始阔步迈入大规模市场化?基础设施瓶颈何解?这些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在即将于9月召开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上找到一些答案。
政策利好打开新能源汽车市场“蓝海”
过去几年,尤其是2014年以来,从高额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到免征车辆购置税、充换电设施电价扶持、购车单独摇号等等,国家出台力度空前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推广新能源汽车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而分别于今年3月和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显示了国家层面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持续支持态度。
事实上,随着能源和环境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国也都推出了相应的扶持措施。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更是对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多种扶持培育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由示范期步入发展期,今后依然会保持较快发展速度。
基础设施“拖累”市场
对于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问题,业界很多人士都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因素。目前,我国充电设施的增长远落后于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公共充电设施不足、充电桩接口标准不统一,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两大难题。
根据《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到2015年底,我国计划在20个以上示范城市和周边区域建成一整套由40万个充电桩、2000座充换电站构成的网络化供电体系。预计总投资在600亿元以上。其中充电设备投资120亿元。但《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现已建成的充换电站为723座,充电桩28000个,远低于预期。
权威专家指出,问题的症结一方面在于“缺少国家充电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政府应尽快做好充电设施的顶层设计,并明确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细则,落实政府各部门的权责,建立落实评价考核体系。而企业则要积极参与,探索出一整套投资、运营、服务的创新商业 模式,调动社会资源,找到利益共同点,实现市场化盈利,形成良好的运转机制。
论坛深研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
尽管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但是私人市场仍难打开。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曾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到2015年将达到50万辆,事实上我国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与国家规划目标差距巨大。
对于今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有人认为可能会达到20万辆,也有人保守估计是15万辆。无论如何,50万辆的目标难实现是大家公认的结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泰达汽车论坛肩负起探索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的重任,本届泰达汽车论坛设置了主题为“2020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蓝图与路径”的主题研讨环节,将从新能源汽车政策扶持、标准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发、私人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等角度展开研讨,为实现202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推广目标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