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业未来数年将现并购潮

发布时间:2015-03-04 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春节期间,大多数轮胎企业一改加班加点忙生产的场景,在2 月10 日提前放假。在产能结构性过剩、贸易摩擦不断等多重压力下,轮胎行业库存居高,利润偏低,需求不旺。业内专家邓海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化解当前矛盾,实现我国从轮胎制造大国转向强国,兼并重组是必经之路。未来几年,并购将成为轮胎行业发展的趋势。
    行业将现大浪淘沙
    我国轮胎产能结构性过剩严重是不争的事实,据中国化工装备协会通过设备采购推算,至2014 年我国全钢胎总产能达到1.8 亿套以上,半钢胎总产能达到6 亿套以上,而2014 年全钢胎销售量不足1.1 亿套,半钢胎约4 亿套。我国轮胎产能利用率明显较低,未来数年低端轮胎将面临较大的去产能化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轮胎行业显然不能再走扩产扩张的老路。中央及地方地府也充分认识到这点,出台了轮胎准入条例,并开始实施。地方政府对吸引投资趋于理性,不仅优惠政策和条件逐步减少或取消,而且对企业的环保节能要求更加严格。例如2014 年年初,山东省政府原则通过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轮胎等行业被列入山东省产能过剩行业。
    我国轮胎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当前轮胎产能结构性过剩、地方性政策日趋严格的情况下,要想迅速提高集中度,并购重组是最有效的途径。
    轮胎行业专家邓海燕认为,当前我国轮胎行业情况相当于上世纪90 年代的白色家电行业,即数千家企业集中生产较低档次产品。经过十几年的并购重组,目前真正有分量的家电企业屈指可数。可以预见,轮胎行业也将经历大浪淘沙,剩余几家企业迅速强大,跻身全球一流。
    并购成就国际巨头
    邓海燕介绍,通过并购做大做强,是被世界一流轮胎公司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世界排名前两位的日本普利司通、法国米其林都拥有数十家轮胎工厂,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并购获得的。最成功的并购是普利司通并购美国费尔斯通,使普利司通迅速赶超米其林,成为世界轮胎行业的新霸主。
    世界轮胎公司进入我国轮胎市场主要方式也是并购。世界前75 强轮胎企业中的前三强:日本普利司通、法国米其林和美国固特异分别通过并购沈阳第三橡胶厂、沈阳轮胎总厂和大连橡胶总厂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实现生产本土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新加坡佳通轮胎先后实施了5 次并购行为,分别收购了安徽、重庆、银川和吉林地区的轮胎企业,并在福建新建一座工厂,完成了在中国市场全方位的战略布局; 美国固铂轮胎、Carlisle 公司、GPX 国际轮胎在2006 年分别收购了成山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梅雁轮胎公司和河北轮胎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成功进入中国轮胎市场。日本东洋轮胎也在2011 年收购了山东银石泸河橡胶轮胎有限公司。
    国内并购刚刚起步
    与国外轮胎企业相比,国内轮胎企业实施并购起步晚、规模小。2010 年前,轮胎行业比较有影响力的并购案有: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在1998 年合并青岛华青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2006 年收购青岛黄海橡胶集团和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权。这两家企业并购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多元化经营,进入轮胎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