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钢铁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09-08-06 来源:商务部网

    一、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德国是欧盟最大的产钢国,占欧盟27国粗钢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七。2008年,德国钢铁工业销售额达515亿欧元,同比增长6.4%,行业企业总数近100家,员工总数约9.5万人。受金融危机影响,汽车、机械等下游行业需求下滑,2008年德国粗钢总产量4583万吨,明显低于2007年创下的4855万吨的最高纪录。德国不仅是钢铁生产大国,也是钢铁贸易大国,其出口一直保持生产总量的50%左右,2008年轧钢产品出口量达2263万吨,详见下表。


德国钢铁工业概况简表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年粗钢总产量 4637.4 4452.4 4722.4 4855 4583.3
 
(万吨)
年热轧钢产品总产量(万吨) 3997.6 3777.1 4117.4 4199.9 3980.5
钢铁产业年销售额(亿欧元) 322 372 423 484 515
轧钢产品出口 2294 2078 2336 2388 2263
 
(万吨)
轧钢产品进口 1779 1775 2124 2421 2257
 
(万吨)
雇员总数(不含加工业) 92193 91279 91084 92357 95390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

德国拥有世界级的大型钢铁集团,德国最大、世界第九大钢企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Thyssenkrupp Stahl AG)仅2008年粗钢产量就达1500万吨。经过长期市场整合,德国钢铁业呈现出较强的多头竞争态势,产业地域分布也较为集中。2008年,北威州和萨尔州的粗钢产量之和已占德国总产量的54%。2008年前5强企业[i]的年粗钢总产量高达3700万吨,占行业全年总产量的80.8%。就冶炼技术而言,目前德国主要采用高炉炼钢法[ii](占目前粗钢总产量的68.1%)和电弧炉炼钢法[iii](占目前粗钢总产量的31.9%)。

(二)德国钢铁工业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钢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和汽车制造、机械设备制造及环保等行业的发展,德国钢铁工业进入了新的上升发展阶段,与其他产钢国相比,德国在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钢领域优势显著。虽然受金融、经济危机影响,短期内钢铁业有所收缩,但长期来看仍具有很强竞争力,其总体发展趋势可概括如下:

1.德国钢铁产业将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产业结构面临新的调整需要。目前钢铁工业原材料价格在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推动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德国钢铁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为保持目前拥有的产业优势,生产区域集约化和产品结构分化将成为下一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德国钢铁工业将利用本国汽车、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撑,重点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钢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削减剩余产能。

2.以环保为目标改进生产工艺。目前德国大部分粗钢产量来自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高炉炼钢法,其能耗与排放值已接近理论最低值,改进空间不大。为此,德国钢铁工业协会将在未来几年内促进电弧炉炼钢法的产品及项目研发。尤其是利用中小企业转型较快的优势,在鼓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的同时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而大型钢铁企业将奉行“边改造边生产”的原则。
 
    二、德国钢铁进出口贸易情况

作为世界钢铁贸易大国,德国的粗钢出口量一直保持其生产总量的50%左右,2008年轧钢产品出口量达2263万吨。

2008年德国钢产品外贸情况简表

产品分类 进口(万吨)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轧钢产品 1584.3 1778.5 1774.7 2123.8 2421.2 2256.6
其中来自第三国 105.2 139.7 236.6 252.1 349.7 336.3
特种钢产品 461.5 480.3 466.9 547.6 610 559.9
其中来自第三国 43.5 53.3 43.4 54.1 68.3 71.2
平板钢产品 983.7 1100.4 1068.8 1315.2 1490.4 1401.6
其中来自第三国 48.1 61.7 92.1 104.2 151.8 135.8
产品分类 出口(万吨)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轧钢产品 2046.4 2294.4 2077.7 2336.1 2388.3 2263
其中出口第三国 549.2 559.3 552.8 541.9 509.7 522.3
特种钢产品 554.3 648.9 608.2 660.3 672.5 651.6
其中出口第三国 130.4 163.4 146.1 136.7 121.9 133.8
平板钢产品 1237.4 1429.7 1267.2 1459.4 1465.8 1407.7
其中出口第三国 328.1 354.6 369.7 379.2 363.3 364.8

 

资料来源:德国钢铁协会官方网站

概括来看,德国的钢铁产品内销和出口各占一半,对欧盟国家的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3/4。2003年以来,德国对欧盟以外的国家钢铁出口规模稳定,基本保持在每年500万吨左右;同时,德国的钢铁进口规模与出口量大致持平,53%的钢需求通过进口满足,欧盟国家是其主要进口来源国,自非欧盟国家进口的钢铁产品仅占15%。受危机影响,2008年德国钢铁进出口均有所收缩,其中进口量同比下降约7%。

随着德国钢铁工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德国钢铁贸易结构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

一方面,钢铁贸易与生产地结合程度日益提高,出现了市场集约化的趋势。目前德国钢铁贸易70%以上都在欧盟内部完成,与第三国的钢铁贸易也有相当比重是通过其他欧盟国家中转完成。

另一方面,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近年来,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粗钢产能的迅速提高使德国传统的粗钢产品失去了竞争力,为此德国通过改进生产和加工工艺,将钢铁贸易的重点转移至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都较高的轧钢及特种钢产品,保持了德国钢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i] 德国本土钢铁业强5强企业依次为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Thyssenkrupp Stahl AG)、萨尔茨吉(Salzgitter)、阿瑟勒米塔尔(Arcelor Mittal)、HKM克虏伯-曼内斯曼冶金公司(HKM)和迪林根钢铁公司(Dillingen)

[ii] 又称为Linz-Donawiz转炉炼钢法,以1952年最早采用该技术的奥地利Linz和Donawiz钢厂命名

[iii] 最早由法国人保尔·赫洛尔特(Paul Héroult)于1907年在美国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