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需高度重视

发布时间:2016-01-26 来源:中国汽车报

据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汽车出口72.6万辆,同比下降19.51%。自2012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超过100万辆,达到顶峰后,近两年汽车产品出口持续下滑。不过,从长远来看,“走出去”仍是未来我国汽车企业的必然选择。
  去年,我国相继与韩国和澳大利亚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FTA),并于当年12月20日同时生效。未来我国可能会和更多的国家、地区签订相关协议。FTA 的目的主要是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核心是消减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它与汽车企业“走出去”高度相关,因此,汽车企业应密切关注FTA的发展动向。
  中国FTA发展现状
  1、FTA是区域经济合作重要形式
  区域贸易安排是一些国家或实体间的优惠贸易安排,FTA是区域贸易安排的重要形式。它指的是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关税优惠方面,FTA制定了“原产地原则”,规定只有成员国的“原产地产品”才能享受成员国之间给予的自由贸易待遇,规避区域外第三国的“免费搭乘”,最大限度地实现一体化的根本利益。
  近年来,在WTO多哈回合谈判久拖不决的情况下,很多WTO成员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区域贸易谈判,并由此带来自由贸易区数量的快速增长。可以说,几乎所有的WTO成员都加入了一个或者多个自由贸易协定。
  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巨型FTA,如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RCEP(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FTAAP(亚太自贸区)。这些巨型FTA的谈判重点各有不同,如RCEP重点在于市场准入,而TPP重点在于新规则制定和改革。
  2、我国主要FTA汽车产品降税情况
  我国领导人曾提出,亚太国家应该全面推进FTA,利用FTA的方式推进自由贸易化和投资贸易化,促进经济增长。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19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 已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谈判的自贸区7个,涉及25个国家;正在研究的自贸区5个。
  由于FTA具有关税减免优势,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在选择出口市场的时候,应把和我国签订FTA的国家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予以考虑。不过,在中国签订的FTA中,汽车产品有时会被列为例外产品。在中国已签定的部分FTA中,汽车产品降税安排见本版最下方表格。
  3、中韩FTA和中澳FTA与汽车相关的内容
  去年,我国与韩国和澳大利亚分别签署了FTA,并于当年生效。从内容上看,这两个FTA层次都比较高,汽车企业应当予以重视。
  先看中韩FTA。2015年6月1日,中韩两国正式签署FTA,该协定是我国迄今为止对外签署的覆盖议题范围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等共17个领域。双方承诺,在协定生效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经过反复深入磋商,中韩双方最终在确保利益大体平衡的原则下,确定了各自的高度敏感产品。汽车(主要是乘用车)未被列入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对象,体现了双方谨慎的态度,这也符合两国汽车产业利益。如中方对从韩国进口的乘用车仍维持原有税率,载货车、客车、特种车和零部件大多在15~20年关税降为0。而韩方对从我国进口的整车(新车)大多维持原有税率,二手车10年降为0,零配件也大多是10~15年降为0。
  再看中澳FTA。2015年6月17日,中澳双方正式签署FTA,这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迄今已商签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整体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之一。在汽车产品上,中澳FTA直接降税。其中,澳大利亚对从中国进口的整车现行税率为5%,最长3年降为0; 发动机立即降为0,其他关键零部件最长3年降为0。由于澳大利亚整车生产即将终止,零部件生产也随之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虽然我国降低关税,但目前澳大利亚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规模很小,预计未来对我国的零部件出口量也不会大幅增加。中国汽车产品在澳大利亚市场具有价格优势,澳方降税和改善投资环境,将有利于我国扩大对澳产品出口和对澳投资。不过,从整车出口来看,我国汽车企业仍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较高的准入门槛。由于澳大利亚汽车普及率较高,售后市场较大,相对于整车企业,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机会更大。此外,它还给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到澳大利亚投资赋予了更优惠的政策。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如果想在澳大利亚市场长期发展,必须从战略上做好准备,保证稳定的产品品质和到位的售后服务。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影响汽车行业发展环境
  2015年,我国政府在多个重要文件中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其核心内容是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立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意见明确指出,积极落实中韩、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成果,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推进中国与有关国家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和建设进程,稳步推进中欧自由贸易区和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适时启动与其他经贸伙伴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再比如,去年年底通过的《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曾公开表态,未来10年,中国可能与美国、欧盟、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签署FTA。
  中国FTA建设将对汽车企业贸易、投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政府通过积极推动FTA战略,以此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倒逼国内体制改革,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重要手段。未来,国际贸易条件可能产生重大变化,对于我国汽车企业来讲,一方面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则是环境越来越开放,所以可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企业应及时调整国内外市场经营战略,优化国内外整车和零部件生产、采购和销售布局,不断提高经营规模和质量。
  FTA和BIT(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是中国政府推进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载体。未来,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汽车行业对外资也可能进一步开放。关于BIT,中美双方已明确表态,争取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任期内(2017年1月之前)签约。BIT的核心是负面清单,即中国政府可以对外资企业采取有别于内资企业限制措施的行业清单,其中汽车是否列入负面清单值得高度关注。如果汽车不列入负面清单,则意味着中美BIT生效之日起,汽车行业将对外资开放,这将深度改变行业格局。
  汽车企业应重视“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提高竞争力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已进入中低速和微增长的新常态,节能环保法规也不断加严,汽车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无法长期生存。在国内市场增速放缓,对外开放持续进行的大背景下,汽车行业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未来10年,还有多少自主品牌企业能够继续存活?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这虽然有利于加快行业整合,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但对于企业来讲,可能相当一部分都要面临被淘汰的残酷现实。
  在这种形势下,笔者认为,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汽车企业必须走专业化、正规化、国际化之路,全面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应积极利用国际技术、市场、人才、网络、配套等一切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将“走出去”提到企业战略高度,并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核心战略。
  一是积极利用FTA和BIT创造的有利的贸易和投资条件,扩大出口和对外投资。企业除了认真面对国内市场,还需高度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扩大出口规模,增加外销比例;进行海外投资设厂,实现当地生产、销售。
  二是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要做大做强,除了依靠自身能力研发和创新外,还应积极研究通过国际并购的方式获得先进的技术、品牌、制造基地、渠道等,以及直接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改变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局面。吉利收购沃尔沃就是很好的尝试。尤其是对于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的零部件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