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 化解品牌危机靠堵嘴行不通

发布时间:2015-08-04 来源:中国汽车报

今年,汽车行业大事不断,其中不乏与车企品牌美誉度相关的事件。无论是部分速腾召回,还是路虎被央视“3.15”晚会点名,抑或是长安福特断轴门、奥迪浸水车等事件,无一不在考验着车企的危机公关能力和品牌形象维护能力。如今,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普及,社会化媒体力量不断壮大,企业在品牌建设上面临比以往更严峻的挑战。近日长安福特就被一家自媒体曝光了“负面事件”,企业相关人员反应迅速,及时进行了沟通和处理。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一家企业,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不管是成熟的跨国公司,还是刚刚起步的自主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不可怕,但是怎样解决问题则是对企业应变智慧的考验。处理得好,可能还会化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机遇,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处理不好,则会使品牌声誉受损,甚至可能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如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造成今年上半年一汽-大众中考“不及格”的原因之一,就是大众速腾召回事件的不断发酵,使企业品牌美誉度受到牵连,影响了销量增长。同样是一汽-大众,在奥迪浸水车事件的处理方面,就显得“高明”很多。事件被曝光后,一汽-大众奥迪第一时间就作出反应,不但找到了信息传播的源头,还公布了这批车的车架号,并对公众最为关注的“是否会将浸水车对外销售”这一问题作了明确的回应。虽然仍有被动之嫌,但终究迅速平息了一场舆论风波,没有让事件持续演化下去。这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企业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不过,笔者更想说的是,虽然如今汽车企业越来越注重品牌美誉度建设和危机管理,但在信息传播方式逐步多样化的今天,很多车企仍保持惯性思维,出了问题仍是“堵”字当先,没有与时俱进,适应目前媒体传播形式出现的新变化。
    首先,想靠“堵嘴”化解品牌危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席卷各个行业,传播媒介的增长速度和信息传播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新媒体大量涌现,尤其是自媒体创建成本几乎为零的当下,一味地靠“堵嘴”是堵不过来的,只会补了西墙漏东墙,付出的成本和收效完全不成正比。
    其次,越“堵”口碑越差,越“堵”品牌美誉度越容易受损。事件发生后越是遮遮掩掩,越留给他人更多的发挥空间和想象空间,甚至可能使一件小事演化成真正的危机。况且,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纸终究包不住火,不公开、不透明、不真诚,更显车企社会责任缺失。
    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获取渠道快速变革,社交媒体和意见领袖层出不穷,有的负面消息甚至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多方考证才发布,企业在化解品牌危机上面临更多的挑战。笔者认为,国内车企需认清当前形势,淘汰原有的防守式品牌美誉度维护方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实,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早已给出建议——“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所谓“进攻”并非是与大众传播渠道针锋相对,而是以开放、透明的心态,对内加强产品质量把控能力,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技术储备能力;对外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迅速、主动地公布事件真相,占据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此外,车企还需认真倾听公众意见,了解其关注点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对于那些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车企甚至可以持续跟进、主动发布相关信息,让公众感受到企业的诚意和努力,从而化解危机、赢得口碑。
    记得前几年,在国内车市形势一片大好之时,车企成功的品牌美誉度建设往往都能得到市场良好反馈,或带来销量的增长,或积累潜在客户。而在市场增速减缓、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速度快速化的今天,只要不因车企品牌美誉度受损导致销量下滑,就可以说是成功的了。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车企内部化解品牌危机方式方法落伍的因素。无论是哪种原因,笔者都想提醒国内车企,在移动互联时代,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和传播形式,在维护品牌形象、化解品牌危机时,也该与时俱进,摒弃单纯的“堵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