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造车能超过传统车企?

发布时间:2015-07-16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乐视饶宏叫板李书福,称就乐视而言,正在以比传统汽车企业快得多的速度向前推进。全然是在叫板整个汽车行业的传统车企,有种危言耸听的意思,不过笔者以为乐视或许可以联合传统车企造一辆极具现代感的,很智能的车,但前提也只能是和传统车企合作,而不会是抛开传统车企创造超级智能车的神话。
  汽车行业确实需要互联网思维来改造
  某汽车业内人士曾感叹: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不是互联网化,而是贴近用户的思维。汽车行业是一个极重制造业,有非常高的进入壁垒。加上过去黄金十年赚得盆满钵满,自然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改造自己。所以整个行业都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增值”思维,而不是产品思维。举例来说,汽车电子日新月异,而且成本非常低廉,本可以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利器,可惜汽车行业竞争不够激烈,所以只有在贵上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高配”车上,才能得到完善的便利舒适性配置。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种低配和高配的工业思维在汽车行业非常流行,甚至一模一样的的发动机,被调成“高功率版”和“低功率版”,人为制造几万甚至十几万的价格差异。为了多买一个成本不超过一千块的倒车影像,也要多付几万元买高配!而在电脑和上这样的高配和低配却只显示在CPU速度、内存和硬盘容量,而其它配置完全一模一样;即便是在手机上以苹果为例也不会将较低价格产品上的摄像头拿掉。这样消费者就不会有“我的机器比别人简陋”、“低人一等”的不适感觉。
  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思维,就是极致思维,可以从用户的真实需要出发。而成功运用了这种互联网思维的Tesla就是汽车行业一个很好的实例。Tesla先把电动车的加速能力做到和超跑一样。从来不会人为搞一个4秒级、6秒级、8秒级,然后卖不同的价格,也不会因为加了四轮驱动,搞一个巨大差价出来。
  所以说互联网思维来改造汽车行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汽车不简单 互联网公司不会轻松上位
  饶宏表示:“乐视造车的的竞争对手应该是Uber、Google等互联网企业。”似乎言外之意是传统汽车企业已经不足挂齿,现实是随着随着谷歌、微软、苹果、阿里巴巴和乐视等海内外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汽车业,确有舆论开始将之视为危险的对手,甚至有悲观者认为来自互联网的挑战者将直接复制其在传统零售业等领域的成功,一举颠覆汽车行业。
  语音识别、虹膜扫描启动汽车和硕大炫目液晶屏控制器及无幅轮毂电机、对开车门系统等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配置和超前卫外观设计,配以车联网等高新技术是当前互联网汽车主打的杀手锏。
  这依稀另笔者想起早些年间的东风裕隆纳智捷7,其一度试图通过营造“二十万的车,七十万的配置”高配概念弯道超车赢得市场,但实际上这并未给纳智捷7带来成功,时至去年月销量也不足千辆。
  颠覆,顾名思义是指全盘皆变的革新。也许,诺基亚的古板守旧成就了苹果的逆袭;也许,更便捷的商业模式成就了淘宝、京东、微信等电商及通讯软件对传统行业的颠覆……但若论及导致商业模式全面激变的根由,其实最终都应归功于提升了用户体验,并改变了消费习惯。
  但汽车业早已证明绝非是四个轮子加两排沙发的简单游戏,虽然上述种种杀手锏如若真正实现绝非纳智捷7所谓的高配可比,但终究也只能算是增值服务,汽车的核心价值仍是满足受众的出行需求。但全无造车经验却恰恰是互联网企业的命门所在,如难以保证性能与安全性,仅仅依靠花哨的装饰品,如何能打造出消费者信得过的汽车产品呢?
  消费者不买账,则一切都枉然。
  据此看,除非在市场营销、用户体验、产品价值、企业生态链或商业模式上给汽车业带来全面革新,否则植根于新兴虚拟土壤且遵循完全不同游戏规则的互联网企业短期内很难撼动传统车企的地位。
  综合看,相当长的时间内,互联网之于汽车业主要意义仍在于协同共赢。对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曾公开表示,汽车产品正在向电动化、智能化和 轻量化转变,互联网企业对消费者需求把握更及时和准确,传统汽车企业则有较强的技术支撑体系,双方需发挥各自优势,终可享受协同创新的红利。
  业内观点链接:
  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传统汽车业本身创造的价值无法取代。它(互联网)不可能去颠覆传统汽车,但是它是非常好的工具,它是非常好的手段,它可以是很好的载体,它是产品。”他表示,互联网在改变着汽车产业,改变着汽车一系列从市场研究、产品研发到制造,到组织构架,到营销,影响着汽车的功能。同时,他强调,传统汽车业本身创造的价值无法取代,包括其制造的环节、设计的环节、用户服务体验环节等。
  广汽集团 汽车 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坚: 汽车对安全性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比如"三高"试验测试之严格,是传统的家电行业或IT行业没法想象的。所以我想说,互联网想颠覆目前汽车产业的 技术 ,有一定难度。
  北汽集团总裁助理荣辉: 真正的颠覆者还没有出来,这种颠覆者一定是又懂互联网技术,又懂汽车技术,这种人出来是最可怕的,它用互联网思维重新设计汽车,那个时候才真正叫颠覆。实际上这种颠覆者,我认为一定会出在中国。
  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中国区副总裁蒋京芳:咱们不去谈谁颠覆谁的问题,因为以后不可能有这样的超人,这个人又懂互联网技术,又懂汽车技术,接下来大家一定是互补的。比如博世,我们跟主机厂合作,也跟互联网公司合作。
  英飞凌科技(中国)汽车电子事业部负责人徐辉:我认为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互联网企业不要以颠覆汽车行业作为目的,而是怎么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也许大家认为特斯拉是颠覆汽车行业的成功案例,但是为什么特斯拉第一款车叫ModelS,福特当年风靡全球的是ModelT,所以特斯拉其实并不是那么颠覆,也有一些迹象模拟汽车行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