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05 来源:腾讯专稿
在过去的2014年里,大众汽车虽然饱受一系列负面消息缠身,但凭借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强劲表现,大众汽车还是会毫无悬念的摘取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桂冠。大众品牌整体呈现出来的发展劲头令人咋舌。大众品牌能够在强手如林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一来归功于其完善的产品序列,二来归功于不错的产品力,不过最重要的一点笔者倒是认为应该归功于中国消费者对于欧洲特别是德国制造的崇拜和迷信。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汽车刚刚进入中国的家庭的时候,关于德国汽车结实抗撞,用料扎实的传闻就一度占据着消费者口碑榜的前列。在那个时候日系车虽然在销量上要远远超过德国,但是关于日系车的口碑却一直被偷工减料、钢板薄这样的负面新闻所缠绕。在这一个方面,德国车和日本车口碑之间的相对位置从来都没有变化过。而这也为日系车的衰退和德系车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虽然在过去的这十几年里各类的汽车媒体、测试机构都对碰撞安全性进行了大篇幅的普及,吸能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才是一款车安全性评价的指标,而且美国IIHS最新的测试结果也证明了其实某些德国车的安全防护等级甚至还不如日本车。但是中国的消费者还是非常乐意通过敲击翼子板,关闭车门听声音这样的方法来直观的判断车辆的安全性。
从行车质感上来看,德系车对油门踏板曲线的调教也是造成公众觉得德系车更加稳重的原因所在。德国不限速的高速公路决定了德国车的油门踏板线性会更加趋向于后段,在城市起步时,这种稍显得迟缓的踏板响应虽说不够畅快,但是绝对会给初次驾驶者以一种车身厚重的感觉。相反,轻快的油门初段往往会令初次驾驶者觉得车子跑起来太飘。综合几个方面的因素,所以绝大部分的汽车消费者知道现代依旧认为德国车是非常结实的。
其实这也怪不得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因为不仅仅是在汽车领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也都在刻意的创造着关于德国的神话。什么德国家庭主妇的厨房精确到秒,青岛的德国下水道百年不堵之类的消息是漫天在飞。2015年的第一天,德国的《南德意志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标题为《中国人的德国观——有关德国追求完美的神话》,别看是德国媒体刊登的文章,但是却戳破了几个德国制造的神话。比如不久前在微型朋友圈传得沸沸扬扬的青岛市区排水工程,其中德国制造的比例所占甚微,几乎与之无关。的确,有时候我们真的太过于神话德国了,或者说,是我们自己在制造德国式的神话。以至于一辆普普通通的大众家用轿车都会被赋予一个神车的名号,甚至还能够冒出车之道唯大众这样的溢美之词。
不仅仅是消费者迷恋德国品牌的汽车,包括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也同样对德国制造报以盲目充满的心理。可以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在推出新车时都要刻意的超欧洲的方面靠拢,比如什么欧洲风格的设计,保时捷调教底盘的宣传语已经是屡见不鲜。观致汽车是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好端端的一个中国汽车品牌,却用全盘国际化团队的打造了一辆完全德国味道的汽车。这就好比是在一家陕西人开的面馆里端出一盘意大利披萨一样,怎么看都不是那么个感觉。不仅仅是如此,据说在各自主汽车企业内部,领导们在决策技术方案时最喜欢问的一句话就是大众车是怎么干的,技术方案的论证也简单到只用看看大众车是否有这样设计就行了。如果真如传言那样,那么这样的决策者简直就是一群井底之蛙。
自主企业对于欧洲汽车的迷信从近年来各自主汽车企业纷纷推出的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当欧洲汽车为应对全新排放法规所推出了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随后大众推行了TSI+DSG。从此以后,自主品牌就一窝蜂的跟了上去,带T的带双离合的也都应运而生。这么来看的话,前文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现在欧洲车要开始搞插电式混合动力了,所以可以肯定在五年之后自主品牌的阵营里肯定也是一片插电式混合动力飘红的景象。整个自主汽车产业对于欧洲,对于德国的迷信可见一斑。
在笔者看来,德国品牌的汽车至少有两个方面是存在着短板且不值得自主品牌的跟风学习的。第一是轻量化,第二是成本控制和质量保证之间的平衡,第三是新能源动力。轻量化一直以来都是汽车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最近一段时间也可以明显感觉到德系品牌在轻量化方面的发力。不过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德系轻量化的短板反倒成为了一个亮点,因为重所以安全。随着新车利润率的降低,如何控制成本是放在所有汽车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降低成本简单,但是由于降低成本导致的质量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如何找到平衡,德系车明显做的不够到位,从去年大众频发的质量问题中就可以看到其中的端倪。至于新能源动力,德系车显然缺乏进一步创新的能力,即便是现在德国汽车主打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也不过是过渡性产品。由于充电时间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限制,电动车难以成为主流。在新能源产品的发展上,现在并不能明确的察觉德国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然,笔者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否定德国制造,在整车的设计上,德国车精致的设计工艺的确能够给予自主品牌一定的借鉴。但是借鉴这种东西,更多的是要博采众长,否则的话一辈子就只能是照猫画虎,最终收获一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在汽车领域,值得自主品牌借鉴的东西远不止德国一家,日本车的质量,韩国车的成本,哪一个都值得自主品牌去学习。为什么面对这些我们都会选择性的忽视,而去刻意的神话德国车呢?
其实过分的迷信欧洲说到底还是因为不自信,因为我们的汽车产业里没有像奔驰这样的品牌,因为我们的零部件行业里没有像博世这样品牌。说到底我们的汽车工业发展的模式还是基于制造优先的模式,没有独立的品牌扼杀了创新能力,通过引进技术滋生了不思进取的态度。将西方发达国家塑造成行业楷模无可厚非,但是过度的迷信只会在潜意识里形成滋生崇洋媚外心理的土壤。换句话说,是我们把自己放的太低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