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车数量井喷增长 我国快步跨入汽车社会

发布时间:2014-11-28 来源:搜狐汽车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截至2014年11月27日,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突破3亿大关,其中汽车驾驶人2.44亿人。全国民用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驾驶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汽车数量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大发展”:人车数量井喷增长
    我国快步跨入汽车社会
    1956年,新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我国汽车工业正式开端,经过二十多年曲折发展,至1978年,全国汽车数量仅有120万辆,驾驶人18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汽车消费需求迅速释放,近十年汽车及驾驶人高总额高增长特征明显,年均增速超过10%,年增量超千万。
    驾驶人“排浪式”增长,四年新增“一个亿”。自改革开放以来,驾驶人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增长的数量越来越大,呈现排浪式迅猛增长的态势。建国后至2003年,全国驾驶人数量达到1亿人,实现第一个“一亿”用了整整54年的时间。至2010年,驾驶人快速增加达到2亿,年均增量超过千万,实现第二个“一亿”只用了7年的时间。至2014年11月,驾驶人突破3亿大关,年均增长超过两千万,增长迅猛,实现第三个“一亿”仅用了短短4年的时间。
    汽车驾驶人比例攀升,汽车出行成为交通常态。群众机动化出行方式经历了从小型化到大型化、从摩托车到汽车的转变。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世纪末,是摩托车发展的黄金二十年,摩托车及驾驶人占机动车比重达到60%,机动化出行属于摩托车主导的时代。进入新世纪,群众提升生活品质的刚性需求,加上政策刺激,汽车消费持续升温,汽车及汽车驾驶人占比逐年攀升,所占机动车及驾驶人比率已分别达到58.5%和81.1%。汽车取代摩托车成为交通出行的主体,交通出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汽车驾驶人的群体结构变化明显,女性、低龄、老年小汽车驾驶人数量激增,其中女性驾驶人从十年前的300万增长到6059万,增长了19倍;25岁以下低年龄驾驶人从221万增长到2744万,增长了11倍;60岁以上老年驾驶人从10万增长到393万,增长了38倍。
    亿万家庭实现汽车梦,我国全面进入汽车社会。2000年,全国私家小客车数量仅有300万辆,平均每百户家庭才拥有1辆私家车。按照国际惯例,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20辆汽车是正式进入汽车社会的标志。目前,私家小客车数量已达到1.04亿辆,是2000年的35倍,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25辆私家车。北京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63辆私家车,广州、成都等大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40辆。汽车已从少数人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家庭的消费品。全国35个城市汽车超过百万辆,北京、成都、深圳等10个城市汽车超过200万。我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人们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奇迹。
    “大变化”:驾驶人社会属性深刻变化
    培养和管理方式跨越式变革
    随着我国汽车化进程不断加快,群众学车考证需求迅猛增加,驾驶人占成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已达30%,约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为机动车驾驶人。驾驶人的社会属性、培养模式、管理方式较以往发生了深刻变化。
    驾驶人社会属性从“职业化”到“大众化”深刻转变。汽车驾驶从“生产职业”向“生活技能”转变,驾驶人从职业化到大众化、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改革开放前,汽车驾驶员大多是国营运输企业职工,汽车驾驶作为一种职业,是只有少数人才掌握的驾驶技能。随着私人汽车迅速增加,汽车进入家庭,学习和掌握汽车驾驶技术不仅仅是求职和谋生的需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交必备的基本技能。驾驶人属性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再是运输企业封闭式管理、具有明显附属特征的“单位人”,而成为接受公共管理服务、个体相对独立的“社会人”。《道路交通安全法》将以前“驾驶员”的称谓调整为“驾驶人”,从法律层面正式确认了其社会角色的深刻变化。据交通运输部统计,目前全国从事营运的驾驶人仅占全部驾驶人的7%,绝大多数驾驶人为非职业司机,给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服务提出了新的课题。
    驾驶人培训考试模式由“难”到“易”再到“严”不断调整。早期作为职业化的驾驶员,通常是由所属运输单位以“师傅带徒弟”方式培养,主要采取一对一跟班学习,周期长、领证难。随着驾驶人向非职业化的转变,社会群众培训考证需求剧增,传统的职业化培训模式逐渐暴露出不系统、不专业、培养慢等不适应问题。社会化培训机构应运而生,驾驶培训成为新的行业,驾驶人培养模式实现由“跟班学徒”向“专业培训”转变。目前,全国已有驾驶培训学校12556所,每年培训学员3000多万人,较好适应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针对社会化培养暴露出的“背法规”、“记口诀”应试教育问题,考试制度不断调整完善,增加了山区隧道复杂路况考试、雨雾天紧急情况处置考试、安全文明常识考试,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驾驶人考试标准、考试程序、考试结果越来越严格规范。
    驾驶人管理方式经历从“政策规范”到“依法治理”深刻变革。1986年国务院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首次实现对驾驶人全国统一考试、发证和管理。针对驾驶人群体属性特点变化发展,驾驶人管理逐步实现法律法规体系化,管理服务一体化,有效性、针对性、服务性不断增强。突出依法治理,为贯彻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安部发布“史上最严交规”(公安部123号令)等8个部门规章,调整改进考试项目内容,严格考试标准程序,加大严重交通违法记分,促进提高驾驶人安全守法文明素质。近两年,驾龄1年以内新驾驶人被查处的违法起数同比下降44.9%,引发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9.7%、21.4%。因超速导致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34.9%、35.9%;因酒驾、醉驾导致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5%、39.3%。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1.03亿驾驶人因连续六年无满分记录,依法换领了十年有效期的驾驶证。突出分类管理,对大中型客货车、营运等重点驾驶人,在资格准入、违法处罚、日常管理、退出机制等方面设立了更加严格条件,放宽私家车驾驶人体检、换证等限制要求。针对不同驾驶人群体,深入开展交通安全进单位、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五进”活动,全面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设立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促进提高全民文明交通素质。近两年,大型客车、大型货车驾驶人被查处的交通违法同比下降30.1%、24%。突出服务民生,坚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不断简化办事流程,简化审批手续,补换证当日办结、社区服务站上门服务、互联网预约考试、私家车6年免检等100多项服务群众措施落地,为全国3亿驾驶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
    “大挑战”:驾驶人安全文明素质亟待提升
    汽车社会并发问题日益凸显
    汽车使用合理好似“宝库”,提供给人们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使用不当过度便成“魔盒”,带来了死伤事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种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好汽车时代并发问题,服务好各类交通参与者,是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安全之痛----交通事故死伤总量仍然很大。面对交通大发展、出行大变化的复杂局面,国务院建立了道路交通安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发布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实施了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公安机关会同相关部门坚持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特别是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每年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由1996年的历史最高点80起,降至2013年的历史最低点16起。但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伤人数绝对量仍然很大,全国每年大约有6万人死于交通事故,20多万人在事故中受伤,数万家庭饱受亲人离世之痛。与成熟的汽车社会国家相比,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率和致死率偏高,远远高于发达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文明之失----驾驶人安全文明素质亟待提高。汽车社会来势迅猛,我们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的汽车增长进程。但是,与快速的汽车化进程相比,汽车文化的积淀和汽车文明的养成尚不匹配,交通参与者特别是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陋习较为普遍。每年发生的交通违法数以亿计,超速、超载、超员、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和闯红灯等严重交通违法现象大量存在。死亡交通事故中,90%以上是因驾驶人交通违法行为导致。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发生的恶意碾压受害人的“小月月事件”、“明星醉驾事件”等等,冲破了道德和法律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汽车社会的标准,但在质量上与成熟的汽车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全社会的交通安全观念有待大力加强、交通文明意识有待大力强化,交通行为规则有待大力规范。
    社会之重----环境承载与管理资源压力倍增。在汽车化浪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不少城市机动车“高增长,高拥有,高使用,高密度”特征显著,城市交通和空气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一些地方出现的大范围交通拥堵,大面积、长时间重度雾霾,反映出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出了社会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环境承载无力相比,社会管理资源同样不堪重负。如全国机动车、驾驶人、公路里程数量分别比1987年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时,增长了23倍、24倍和3.4倍,而交通警察仅增加了1.7倍,一些地方十年来警力近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全国每年报名学车考证人群需要考试1亿多场次,考试民警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一些大城市约考难、积压多问题突出,尚不能及时满足群众的需求。道路交通亟需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革创新释放潜能的包容性、内涵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