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27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国内领先的变速器制造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模具加工设备、精密锻造设备、机加工设备和检测设备以及与国外领先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提高了变速器齿轮、轴、同步器等关键零部件的设计水平,同时产品的冷、热加工制造技术与装备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国内总体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诸如在变速器齿轮产品强度、精度与振动噪声、抗疲劳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国内齿轮行业的技术水平差距主要表现为大部分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弱、装备水平落后、数控水平偏低、质量控制能力不强、检测能力薄弱等,没有系统地掌握从原材料到乘用车齿轮成品制造全过程的工艺制造技术。
此外,随着国内汽车技术和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我国在手动变速器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自动变速器的技术和发展路线上却相对发展缓慢。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合资企业生产车型中自动变速箱的装机率达到70%以上,而自主品牌车型的装机率仅为17%,且这17%大部分是采购国外厂商的,由此可见中国自主品牌自动变速箱技术依然是非常严峻的话题。然而市场情况却是,变速器由手动到自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且自动变速器的市场份额会逐步增长。以格特拉克的产品走势为例便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据格特拉克产品研发部副总裁吴立介绍,格特拉克的变速器产品正在由手动变速器占主导向自动变速器为主转移,目标是将目前手动变速器55%的占有率降低到45%,直至最终将自动变速器份额调整到100%。这种技术欠缺和市场需求不能等的尴尬局面实在是给中国变速器企业出了一个十足的难题。
中国企业缺乏技术积累
采访过程中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动力总成技术研究所所长由毅表示,就自动变速器技术获取,目前国内企业,无非是两个途径,一种途径是直接引进别人的产品,不过引进产品的时候,不管哪一家站在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说,谁也不会把先进的产品转让给你,特别是技术的转让。自主品牌的产品,现在6AT的应用都不是很普及,一些国外的变速器的厂商,受各种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一定愿意把产品或技术卖给你。
第二种途径是找国外的工程公司合作开发,这是目前自主品牌做的比较多的一件事情,包括国内已经量产的几款DCT的产品基本上是这样的模式。比如说盛瑞引进国外先进的自动变速器技术专利来研发AT产品,形成自己核心技术的模式国内企业应该多做尝试,即使失败的话,也有技术积累,不能缺一个产品就完全委托给外国公司,最终自己还是没有形成技术积累。
而格特拉克的产品研发副总裁吴立则毫不避讳的表示,中国变速器企业主要面临着成本问题,其次在DCT变速器方面,中国的厂家在技术上还有欠缺,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一些外国专家的支持。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少则还需要4~5年的时间,多则可能要10年。
中国企业间缺乏合作意识
采访过程中,中国齿轮专业协会秘书长王声堂表示,经过这十年的发展,中国汽车现在的形势就像八国联军,我们引进了七八个跨国企业的变速箱,我们用什么变速箱都有别人的影子。
目前几个汽车巨头都各自要争取当老大,没有像日本、美国、欧洲那样联合开发自动变速箱,因没有联合,所以自动变速箱的开发,这十年有进步,但是成果不很理想,投资很大,引进技术大概花了几十亿。而开发都跟背后合资企业的技术路线有关,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难免,但是我们在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一定要按中央现在的精神,有创新驱动的观念,搞出自主创新的品牌来。
可以说,我们自主品牌很艰难,20年的积累,我们有3代人,从控制理论,以吉林、清华、北理工为代表的三代人的控制理论上的成果,论文一大堆,都有成果,但现在市场上很难接受,国人对自主创新的容忍度差。
现在的情况是盛瑞只有一家整车厂跟它谈合作,大汽车厂都不愿意接触。它的肯定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要想自主站起来,总还支持创新,我们对自主的,要提毛病但不要尖刻,对外国的评判,有缺点的不要遮掩,要公正的,心平气和的来对待自主厂商。
还有,国外的自动变速箱都是联合搞的,我们国内都不愿意合作,这心态不健康,在中国得联合,我希望政府牵头,产学研联合,不联合搞不成。
中国企业发展空间虽大但还需时日
一方面,据了解,不久前国内几家主要的汽车自动变速器厂商纷纷宣布,已各自完成批量试生产的初始阶段,接下来将进入到上产量、上销量的关键时期。在乘用车自动变速器方面,专业生产CVT的湖南江麓容大,2010年产业化一期工程即投入使用,当年达到年产4万台的能力;后期经过与博世公司的技术合作,研制开发出新一代大功率密度的CVT,目前已搭载在上汽通用五菱、力帆等多个厂商的多个车型平台上。2015年将形成3万台产销量,2020年达50万台,2025年达120万台。另一家生产先进8AT产品的山东盛瑞传动,目前已建成年产10万台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在已经批量匹配江铃陆风等车型的基础上,2015年计划出产5万台,2016年规划年产40万台,2020年实现年产100万台的规划目标。而在商用车自动变速器领域,陕西法士特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三江航天工业集团等的大功率AT或AMT自动变速器产品,也将进入到产业化进程的下一个阶段。由此可见中国存在一批自主自动变速器企业的楷模。
另一方面,从变速器的市场空间来看,华泰汽车集团副总裁、变速器研究院院长袁敏刚博士表示:2014~2015年时中国装载自动变速器的乘用车总数将超过半数,即超过手动挡车型,总数将达到900万台,同样按照当前合资品牌占60%以上市场份额、自主品牌仅占10%市场份额来算,潜在市场需求量约为650万台,如果以比较现实的每家自主自动变速器厂达到批量供给时年产销50万台计算,市场上将会同时容纳多个自主自动变速器企业,并不会出现令人担忧的没有市场空间的局面。
以上两方面分析来看,中国自主自动变速器企业似乎真的是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但笔者还是认为,空间再大没有实实在在的技术,一切都将是空谈,所以说中国企业要想在这庞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现在要做的就是潜心做技术研发,真正的实现产、学、研的结合,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发,联合技术攻关,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而不是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