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海外并购成趋势 技术变革成驱动力

发布时间:2014-08-27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2014年堪称全球零部件行业的“并购年”,行业内的并购重组暗涛涌动。仅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就有三十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传出收购或拟收购的新闻,如大陆欲斥19亿美元收购Veyance公司,采埃孚拟以120亿美元收购美国天合,江森自控收购空气配送产品供应商等,从这些并购案中发现,汽车电子、排放、汽车互联、新能源成为此轮收购中的热点,其中,来自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收购也有6桩,占了将近五分之一。
    技术变革成此轮并购主要驱动力
    对节能、环保、汽车智能化以及安全技术的日益重视,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新潮流。这同样体现在了今年全球汽车零部件的并购案上:三星SDI将斥33亿美元收购第一毛织,巩固其在汽车锂电池领域的业务。TE将斥17亿美元收购传感器制造商精量电子……今年十多桩并购案集中在汽车电子、新能源、排放技术领域。技术变革成为引领此轮并购的主要驱动力。
    4月,美国动力供应商博格华纳宣布,完成了对于德国Gustav Wahler GmbH公司的收购。Wahler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生产废气再循环产品(EGR)的公司,客户包括戴姆勒、大众、宝马及通用汽车。博格华纳方面称,收购将强化博格华纳在燃油经济性、排放领域的市场地位。此外,伟世通收购库博标准的热管理与排放产品系列,大陆收购吉凯恩所持的依米泰克公司50%股权,收购的焦点也都是集中在汽车排放技术领域。
    今年以来,涉及到汽车电子领域的收购案已有三桩,分别是伟世通收购江森自控汽车电子业务,沃达丰借收购意大利Cobra公司进军汽车电子,TE收购传感器制造商精量电子。其中,值得关注的是,TE斥资17亿美元收购精量电子。
    作为全球顶尖的传感器制造商之一,精量电子的传感器产品可以覆盖到刹车系统的压力传感器、用于液体品质监测的液体特性传感器、用于发动机控制的湿度和温度传感器,以及用于电子辅助制动系统的倾角传感器等各个领域,TE收购精量电子,对于其进一步提升在汽车电子领域的竞争实力意义重大。
    跨界收购渐成全球零部件行业流行趋势
    在应对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的浪潮中,跨界收购成了很多传统零部件企业进入新领域的便捷途径。比如,吉凯恩斥资800万英镑收购威廉姆斯混合动力业务部;日本电气公司1亿美元收购A123能源解决方案业务等。
    而江森自控、大陆集团等综合性零部件巨头,则审时度势,在不断地剥离传统、低端零部件业务,强化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同时,从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考量,开始拓展非汽车领域的收购。上半年,江森自控出资16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一家空气配送技术公司,作为其在建筑领域拓展的重要一步,而与此同时,江森自控不断剥离汽车电子、内饰件等汽车零部件业务。大陆集团则欲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Veyance公司,拓展其在汽车行业以外的业务。
    也有一些非汽车领域的企业,看好汽车零部件领域。英国沃达丰集团拟通过收购意大利Cobra公司进军汽车电子,是更典型的跨界收购案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流动通讯网络公司之一,沃达丰显然在进入汽车电子、车联网领域都有丰富的资源、技术优势。而其拟收购的Cobra公司产品,主要涉及到用于汽车及保险行业的汽车安全、远程通信以及车辆追踪,客户资源主要集中在雷诺、丰田和法拉利等车企和部分保险公司。看好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不止沃达丰一家,今年,俄罗斯石油通过收购倍耐力13%的股权,进入汽车轮胎领域。
    传统业务领域的整合仍然是主流
    汽车行业的技术变革是引发很多企业并购的重要原因,为了追随新能源汽车、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传统零部件企业借助资本力量进入这些全新的领域。因此,今年全球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中也出现了很多“跨界”收购的案例。不过中国零部件行业中发生的并购案例,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业务整合和市场规模提升上。这或许也客观反映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现状。
    今年上半年,中国零部件企业参与的国际收购有4桩,分别是中国首创资本拟以9.2亿元收购捷豹路虎供应商 Sertec,均胜子公司普瑞收购组装线开发商IMA,株洲时代新材收购采埃孚旗下金属橡胶业务,融实国际收购北美汽车塑料油箱企业。这些并购案例涉及的领域包括冲压件、排气管饰件、线缆产品、铸铁气缸件、安全气囊、座椅安全带及方向盘、汽车减震、油箱等。其中,中国南车旗下的株洲时代新材收购的采埃孚旗下的金属橡胶产品业务单元,是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欧洲最大的收购项目,此次交易涉及的核心资产为汽车减振系统的著名品牌、全球年销售额约7亿欧元。不过从这些收购中可以看出,基于企业原有业务的拓展和补充,仍是本土零部件企业并购的主流思路。
    而华域汽车控股子公司拟收购南汽模,玉柴买断卡特彼勒所持玉柴再制造公司49%股权,则更是基于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单从收购本身而言并无太多新意。最近,华域汽车又传出收购德国KSPG集团子公司50%股权的消息。据悉,华域汽车将借此次收购提升其在发动机缸体、车身结构件等零部件轻量化应用技术,拓展汽车铸铝的全球业务,这样的收购也仍然属于传统业务的整合。
    金融资本在并购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上半年的6桩企业收购中,可以看到很多私募资金、投资公司已经成为零部件并购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如,今年3月,业内传出来拟购英国零部件制造商Sertec的首创资本,便是一家刚刚在香港成立的投资公司,据了解,该公司主要向工业设备和生物科技行业投资,注册资金8亿美元。中国最大的油箱生产商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方,收购加拿大ABC集团的油箱子公司及其美国田纳西州Gallatin工厂的所有股份,也是通过其海外投资和融资平台融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完成的。
    同样今年4月,中国私募股权公司方源资本传出要接近收购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公司(Key Safety Systemes)的消息,方源资本总部设在上海,旗下管理资产大约为24亿美元,如果此次成功收购百利得,其将成为该公司首次投资总部设在美国的企业。
    再算上去年春晖资本通过基金公司收购比利时邦奇自动变速器企业,万得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引入国内某私募资 金做股东等,可以发现这些背景各异的金融资本在汽车行业中表现越来越活跃。不过,相信这些企业并不打算真正介入被收购企业的运营,而更多的是为了对收购的企业重新整合包装,便于再次打包出售。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信息更为灵通、国际并购经验更丰富的金融资本,未来将在推动本土零部件与国际零部件企业间的并购、合资合作中发挥重要影响。
    海外并购是适应国内汽车快速发展的有力途径
    海外并购虽然已经成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形式,而对于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选择海外并购也是化解困局、适应国内汽车快速发展的突围之计。据悉,中国目前拥有庞大的汽车零部件销售市场,70%的份额是被外资或合资企业所占领。而中国零部件企业由于处于分散状态,加上技术研发、产品结构、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少国内零部件企业正陷入既无法与跨国巨头们比拼实力,又面临丢掉传统市场的危险中。
    过去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迅速跃居世界第一,而依旧庞大的市场潜力仍被大多数汽车品牌所看好。不仅一些汽车品牌在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产品中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还有一些汽车品牌继续在国内寻找着合作伙伴,希望实现国产化。但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认为,当前中国汽车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特别是核心零部件领域还受制于人,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市场正面临着世界零部件企业的大举入华。博世汽车底盘控制系统落户成都,麦格纳动力总成系统天津新厂奠基,德尔福派克电子/电气系统在华第10家工厂开业,伟世通将亚洲总部迁至上海并计划在华建厂达到两位数,日系50家零配件企业抱团落户江苏丹阳等种种迹象表明,跨国零部件企业都纷纷提速了在华发展战略,其中不少还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技术研发中心。
    处于不利境地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逆势突围,加紧了海外并购以此缩小自身与全球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差距,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并实现进军国际市场的目的。从吉利汽车以4000万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变速器生产商DSI开始,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寻找走出去的机会。而在欧债危机持续影响下,不少国外零部件制造商的业绩出现了大幅下滑,为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天时”。通过海外并购,国内零部件企业不仅获取了国际先进技术、提高了自主研发能力,也提高产业链中的地位及盈利能力。同时,还能利用外资的渠道优势拥有广泛的海外市场,以及先进的生产、质量控制和管理经验,扩宽自身产品结构和产业价值。
    笔者以为中国零部件企业海外收购已成潮流,零部件海外收购更多还是倾向于产业战略发展的考虑。由于按照之前的发展模式,国内让出了市场却没有换回技术,遭遇发展瓶颈。所以企业现在不得不转化发展思路,进行直接海外收购。
    海外收购的目的在于吸收海外企业优秀的管理方式及制作工艺,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整合,我国的海外收购作用才能真正发挥。
    对此,相关行业专家表示,国家应该对汽车零部件产业,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及汽车电子产业给予政策鼓励和大力扶持。重点鼓励内资企业并购境外具有先进技术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和境外研发机构,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我国也可以有计划地将技术人员送到并购的国外企业进行深造学习、感受先进汽车文化和理念,也是迅速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