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速服务区将建设汽车充换电站

发布时间:2014-04-02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充电站建设一直是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着力推进的工作。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充换电站153座,充电桩1026个。这方面比较成熟的如杭州,在2012年6月,城区平均每两座充换电站的间距只有4.5公里。也就是说,你开4.5公里就能找到一座充电站。
  然而,这些充电站主要还是分布在城市内,以目前电动车电池普遍的续航里程,开电动车出城还是个难题——在高速上没电了怎么办?不过,省电力公司人士透露,国网浙江电动汽车公司即将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充换电建设,开电动车出城很快就不是梦了。
  杭州城区平均每两座充换电站间距只有4.5公里
  去年11月12日,国网浙江电力和与省交通投资集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设施建设战略合作意向书。接下来,国网浙江电动汽车公司就要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充换电建设。开电动汽车出城出省,很快就不是梦了。
  这些年,国网浙江省电力一直在推进充电站建设。
  2010年,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和省内11个地市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共同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当时,省内第一批电动出租车即将上市,为了保证这些出租车的顺利运营,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创立了一个“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电能供给模式。
  充换电服务网络建成后,杭州的新能源出租车司机们尝了鲜。他们一旦发现电快用完,就可根据车载GPS的提示,找就近的充换电站换电池。万一中途趴了窝,他们可以给服务公司打电话,会有人“送货上门”,帮忙更换。
  不久后,这个模式得以在全国推广。很快,电动汽车私家车主也从这个服务网络中受益。
  目前,杭州已经建成了70座充换电站、620个充电桩,其中杭州主城区投入运营的充换电站有27个。在杭州市区里,一辆新能源车要找到最近的充电站,只要开4.5公里。
  “电动汽车车主要找最近的充换电站,杭州城区只要10分钟,郊县20分钟。”昨天,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工作人员说。
  省电力公司自主研发的电池续航能力已达250公里
  一辆纯电动汽车,更换电池需要多长时间?赵女士的亲身体验是:3分钟。在杭州古翠路上,有一个电动汽车全功能大型换电站。昨天一名姓赵的女车主,开一辆纯电动汽车来这里换电池。一辆电动汽车4组电池,重260公斤。她等了2分多钟就换好了。“比加油还快。”她笑着说。
  这么快的速度,是因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开发了“电动汽车全自动底盘换电技术”。它使用智能换电机器人,单次换电时间能达到45秒/车次;目前,公司还在研究它的第二代,成功后在单站7人的情况下,日换电能力可达300次以上。
  仅在古翠路换电站,就配置了24千瓦整车直流充电机4台、交流充电桩25个、2.4千瓦电池模块充电机200台,每天最多可以服务500辆车。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提供直流快充、交流慢充、快换电池3种充电方式。
  “除了换电技术,我们还在研究电池成组和均衡充电技术,为的是提升电池的续航能力,还有安全性。”昨天,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说。
  去年12月,他们对自己研发的电池做了个道路测试,在高速测试工况下,原来最多能跑120公里的电池,现在能过250公里,“完全能够满足城市用车需求了。”
  “现在,我们还组建了电池安全监测重点实验室,采集车辆运行过程中的电池状态和相对应的参数,建立数据库,来开发电池寿命模型和异常模型,实现电池的安全预警。”这名技术人员表示。
    根据兖州煤业2013年年报,公司四季度自产煤单位成本环比下降15.2%(国内-25.7%,澳大利亚-5.0%);全年自产煤单位成本同比下降15.2%(国内-24.2%,澳大利也-2.8%),全年销售和管理费用分别同比下降7.8%-19.5%,降本幅度超出公司指引和市场预期。兖州煤业董事长李希勇在3月24日兖州煤业2013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去年裁员5400人次,主要集中在外包业务上,降低开支6亿元。
  受益于下半年的降本增效,兖州煤业去年实现营业收入587.27亿元,比上年减少1.59%,实现净利润12.71亿元,同比减少76.29%。对此,兖州煤业称,主要是受到了煤价下滑、澳元汇率下跌及计提资产减值等不利因素影响。去年汇兑损失22.187亿元,计提澳洲资产无形资产减值损失20.522亿元,以及煤炭价格下跌影响净收益同比减少8.112亿元。
  此外,李希勇还称,公司还计划在未来三年在中国裁员约18%约1.3万人,并将山东总部的1.5万名员工转移至新的矿山,以降低薪资成本。2014年最少裁员3000人,希望能达5000人。
  兖州煤业的经营困境并非个案,其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其它煤炭巨头也都感同身受,行业下行态势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煤炭巨头的生存环境大幅恶化,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不太光亮,多家上市企业股价大幅下挫,未来能否保住上市地位尚未可知。然而,下游煤炭需求环节始终未有企稳回暖迹象,煤价在年内很难上扬,煤炭行业的春天依然遥远。
  从煤炭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小煤企淘汰出局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诸多企业应当主动退出该领域,将现有资金、人力集中到其它行业或能转型成功,从煤炭行业成功突围出来乃是当务之急。而大型煤炭巨头无法将煤炭主业完全剥离出去,其只能采取有限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此时多家企业选择煤化工业务和非煤业务,内部优化加上兼并重组能够帮助企业暂缓压力,但未来的发展态势依然不容乐观,煤炭巨头也应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2013年全国煤炭市场继续呈现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态势。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左右,全年消费量达36.1亿吨,增速降至2.6%;全国进口煤炭3.27亿吨,出口751万吨,净进口量达3.2亿吨。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中国宏观经济在“十二五”期间仍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持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使煤炭产业链下游行业保持平稳增长,维持煤炭工业较高的景气度。在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的大环境下,未来国内煤炭企业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升,煤炭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得到根本改变。
    从国家能源发展政策、节能减排以及环保压力看,新能源产业将逐步迎来电力发展的结构化需求。
  由于配套政策不完善、并网消纳限制、环保及安全要求提高等因素,我国新能源发展出现结构性不平衡。核电和光伏发电完成“十二五”预期目标仍有一定压力。但核电项目审批的重启,短期内将大幅提升我国核电装机容量。
  核电、风电及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明确,尤其是风电和光伏发电审批权限的下放以及建设成本的下降,将有效提升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增长空间。
  风电、光伏发电并网、电量消纳及电价结算配套政策的密集推出,加之新能源补贴配套政策的逐步到位,将为风电及光伏发电企业的稳定经营及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受经济结构调整及外围环境等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用电量增速处于较低水平,加之新建电源项目的不断投产,给整个行业发电机组出力带来一定压力。但从国家能源发展政策、节能减排以及环保要求看,火电投资增速逐步放缓将给新能源发展创造一定的增长空间。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整个电力工业的格局以及宏观经济走势息息相关。近十年来中国经济以出口及投资为引擎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尤其是重工业保持较快增长,从而造就了旺盛的电力需求。但2011年以来欧债危机频发、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外围经济环境欠佳,加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2012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9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增速比2011年回落6.5个百分点。2013年以来,在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带动下,中国经济稳步回升,全年经济增速7.7%;反映在用电需求方面,201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5.3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增速比2012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政府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节能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
  中诚信国际认为,近年来第三产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保持快速增长,且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小,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经济结构调整,其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比重有增加趋势,但第二产业在电力消费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以及第二产业的平稳运行将是决定全社会用电需求稳定的最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