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海外并购榜

发布时间:2014-04-02 来源:新快报

中国有句老话“买的没有卖的精”,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曾经中国的传统商业观念是将买卖双方置于对立的两面。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商业模式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你亏我才赚”,而是转向“你好我好、合作双赢”的模式。
    东风集团与PSA成功牵手,双方将深化在工业和商业领域的全球合作。对比中国车企的海外并购案例,即使收购过程艰难曲折,收购之后仍然任重道远。成功收购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其后如何合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平衡彼此间的权利和利益才是最终决定能否实现“双赢”格局的关键点。
    近十年来,不断有中国车企在海外收购并购方面做出尝试,但结合企业各自特点,在收购的侧重点上却各有千秋。其中有集中火力搞研发中心的、也有看中了所并购企业品牌价值的。而这些成功完成海外并购的中国车企们,经过这些年的磨砺,目前的成果如何,一起来看看,中国车企海外并购榜,最初美好的愿景都实现了吗?对于东风来说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学习呢!
    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上海汽车可算得上是首批尝试海外收购的中国车企之一。从韩国双龙到英国罗孚,有的是花钱买了经验教训,有些却成功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发现,对于上海汽车海外并购后,并非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无论是直接收购罗孚进化而来的荣威品牌,还是接手南汽后间接得来的MG品牌,从品牌到产品技术,上汽都没有原样照搬,而是结合了所收购海外车企原品牌DNA和产品特征, 同时利用泛亚技术中心、上海技术中心,按照自身对中国市场的了解重新定位打造,使其品牌和产品都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上汽收购双龙
    收购时间:2004年10月
    收购金额:5亿美元
    经过拉锯式的谈判,2004年上汽最终成功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的股权。但在其后的合作中韩国双龙不断指责作为母公司的上汽偷其技术,即使当时上汽已经是其控股公司。虽然上汽否认双龙的指控,但是因为争议,2009年双龙汽车最终宣告破产,而上海汽车为此付出近20亿元人民币代价,但是这起谈不上成功的海外并购案例确为之后上汽荣威品牌以及收购南汽后接手的MG品牌的成功运作提供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说是上汽海外求学路上的学费。
    划算指数:★
    上汽收购罗孚
    收购时间:2004年12月
    收购金额:6700万英镑
    2004年底,罗孚破产前,上汽以6700万英镑购入罗孚75、25两款车型知识产权,2006年,上海汽车基于Rover(罗孚)75技术核心,并对其进行重新命名,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个国际化的自主品牌荣威ROEWE。
    之后上汽在罗孚原车型基础上研发出荣威750和荣威550,这两款车上市后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为荣威品牌创立到成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从目前销量上看上汽乘用车也仍然是发展最好的自主品牌之一。
    划算指数:★★★★
    南汽收购名爵(MG)
    收购时间:2005年
    收购金额:5300万英镑
    2005年罗孚破产后,南汽以5300万英镑收购罗孚MG品牌的全套研发、制造、检测设备以及旗下4个系列车型产品技术完整的知识产权。其中还包括罗孚公司焊装线、油漆线、总装线、发动机变速箱生产设备和一个研发中心,除此之外还有供应商手中的全部产品模具等,并利用所收购的资源发展成南汽自主品牌名爵。在2007年底,南汽最终被上汽吞并。而上汽在接手南汽后对名爵品牌重新定位与荣威品牌加以区分,更加强调MG的英国血统,并且确认今后上汽乘用车将统一通过MG品牌开拓出口海外市场,打开国际市场的突破口。
    划算指数:★★★
    从“平民”到“贵族”跨域
    吉利收购沃尔沃
    收购时间:2010年3月
    收购金额:18亿美元
    作为中国民营车企的代表,吉利原本的品牌形象也不能摆脱中国制造的低价形象。相对于其他车企海外并购中对于技术的强烈渴望,吉利收购沃尔沃则是多了品牌提升的意义。
    打破中国车企只能卖低价车,只能运营低端品牌的固有思维。
    2010年吉利在沃尔沃所在地瑞典哥德堡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作为中国汽车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案,可以说吉利上演了一出中国车企“蛇吞象”的大戏。用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评价说:“这如同一个农村来的穷小子追求一个世界顶级的明星。”
    伴随着一片质疑,完成了收购的吉利、沃尔沃虽然经历一系列的问题后,旗下首款国产车型沃尔沃S60L去年上市,沃尔沃品牌通过吉利在中国逐步站稳脚跟,而吉利也借助沃尔沃品牌开始出现尝试高端轿车品牌的运作方式。
    划算指数:★★★★
    研发中心全球开花
    长安海外收购注重研发
    收购时间:2007年意大利都灵
    2008 日本横滨
    2010 英国诺丁汉
    2011 美国底特律
    收购金额:不详
    对于外国车企的整体收购,总体上来讲是个极为复杂的事情,从谈判到资金到最后收购以后的磨合都有极大的难度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很好的时机。作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来说并未唯一的选择。
    长安汽车的海外并购就采取的是另辟蹊径的专项突破策略,将重点倾斜在研发领域。通过收购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中心。自2007年以来,长安汽车先后在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诺丁汉和美国底特律分别设立了海外研发中心,联合在中国重庆、上海、北京、江西等地的本土研发中心一起,形成五国九地一体的全球研发网络。
    这种全球一体搞研发的方式,对于长安的产品来说,带来独特的竞争力。
    而长安这种有侧重点海外收购模式,对资金和中国车企跨国管理能力要求并没有整体收购的要求高,而且能最大化地发挥所收购的海外资产的实用性,同样不失为中国车企海外并购的明智之举。
    划算指数:★★★★
    自主品牌“加速器”
    北汽收购萨博
    收购时间:2009年12月
    收购金额:2亿美元
    北京汽车的收购注重整车平台和技术整合。通过海外并购弥补了自身的技术不足,节省了自主品牌研发的时间和资金投入,直接加速了旗下自主品牌绅宝的发展。
    2009年底,北汽将萨博三个整车平台和两个系列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变速箱技术所有权,以及产品开发体系、供应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生产制造体系等四大体系纳入麾下。而通过收购这条“捷径”,曾经研发能力最弱的北汽大大减少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开发成本和时间。并基于萨博平台研发出北汽自主品牌绅宝D系列车型。
    划算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