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18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车内空气质量是近一年来广大车主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投诉,也并不只出现在某一家企业身上。这个问题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难闻的气味,更是因为它与我们的呼吸健康息息相关,在室外空气质量令人担忧的今天,人们热切地希望能在车内获得一缕清新,然而,一直以来车内空气质量却同样不让人省心。
相信很多人都对新车的异味深有感触,敏感的人甚至会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导致这一现象最大的原因就是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大量使用了塑料件以及粘合剂。虽然售价降低,但却时时刻刻危害着车主的健康,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危害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因此旧车也同样有毒。车内有毒物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挥发性有机物(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另一类是醛酮类物质(甲醛、乙醛、丙烯醛)。其中若甲醛超标,会使人感到头晕、乏力、喉咙不适;苯超标会引发白血病;甲苯/二甲苯超标会导致障碍性贫血、生殖功能受影响,导致胎儿先天性缺陷等。
之前有媒体针对此问题对车主进行访问,得到的数据显示是,93.4%的受访车主表示关注过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其中,65.9%的受访车主认为自己车内的空气质量一般,另外有13%的受访车主表示自己车内的空气质量不好,而认为自己车内的空气质量很好的比例仅为21.1%。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私家车的车内空气质量难以令车主满意。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更应该唤醒车企在空气质量方面的严控意识。
由于国内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与设备的缺少,以及监管不严的环境,加剧了业界及公众对这一问题的担忧。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车内空气污染控制的标准法规,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试验研究和验证。一般4S店不具有检测设备,只能简单处理,而市面第三方检测车企又不认可,同时车主也不认可车企指定的检测数据。所以说消费者如遇到因车内空气质量不合格造成的健康损害等问题,也无法进行相关鉴定,即使走法律程序也很难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2012年3月,我国也已经开始正式实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并非强制标准。因为不用担心罚款,一些汽车对有害的车内空气质量并未重视,也就没有投入成本应对提高车内空气质量。加强车内空气质量提升,生产成本肯定会有所提高,如果《指南》成强制标准,对于严格要求车内空气质量的汽车生产企业也更显公平。
据了解,该《指南》根据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来源和对车辆主要内饰材料本身挥发特性的分析,确定了8种主要被控制物质,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一共八种,而且对浓度有一定数值的要求。这本是一件好事,对于长期以来困扰消费者的车内异味,包括车内空气污染的投诉有了依据,改变了此前“无标可依”的现状。但这个指南的文件批号是GB/T27630。以“GB/T”开头的指南属于推荐性国家标准,并不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即使污染超标,汽车厂商也并不一定要作出赔偿,对于消费者而言,其象征意义比实际意义大。
据悉到2015年,我国环保部已计划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以预防为主的国家环境与健康政策法规,使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和消费者能够有法可依。主管部门对车内空气质量不达标企业进行干预,必要时进行处罚;不满足标准不允许上市销售,并实行召回制度。
企业的“良心”是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的内动力,在《指南》上升为强制性标准之前,经营者、生产者都应当尽快提高我们的生产标准,改良生产工艺,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确保产品环保安全,所有企业共同推进车内空气质量标准,推动此项标准逐渐上升为强制性标准,我们的汽车产品才能在消费者当中树立起更好的形象和更好的威信,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