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05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汽车社会是指工业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汽车社会中,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基本被私家车取代,同时汽车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出行工具,而是社会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空间的扩展和精神生活的延伸。
在汽车制造和销售大国,都已经先后进入汽车社会,如美国和欧洲早在二战前就迎来了汽车社会,而日本和韩国也先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末进入汽车社会。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100个家庭中有20个拥有汽车,就是进入了汽车社会。在2013年底,国内千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00辆左右,基本达到汽车社会国际公认的标准。可以说从2001年汽车还是一件稀罕物品到2013年汽车销量跃升2000多万辆,十来年的大踏步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矛盾的发生,也引来了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热议。
汽车社会八大矛盾
1、空气污染
汽车带来的空气污染是目前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尤其是从2013年以来连日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把汽车行业推向了风口浪尖,几乎成了众人诛之的罪魁祸首,随之而来的便是各大城市纷纷出台限行限购政策。根据2013年上半年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的研究报告,在造成北京地区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分PM2.5组成中,汽车以及行驶中产生的粉尘占比为50%,这也是北京的行政管理者在严重雾霾天气时对私家车出行“叫停”的主因。其实汽车造成空气污染并非都是汽车的错,很大成分还是我们国内低劣的燃油品质所致,积极的提升燃油标准或是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途径。
2、道路拥堵
“堵车”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最流行的交流语言,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出行成了令人头受堵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这给人们的出行造成很大的困扰,无形当中,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办事效率,对此人们即便是怨声载道,却又陷入无法找到改变目前现状的有效途径的窘状。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在一线城市道路的延伸还远远跟不上汽车的普及速度,并且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人们开始追求郊区化生活,但是工作机会却依然集中在市中心,钟摆式生活必然造成了早晚上下班高峰交通的拥挤不堪。要破解堵车难题,恐怕不单单是多修路、限制私家车出行就能解决的,还必须综合从多方面着手。
3、停车难题
停车难是每一个开车出行者深有体会的,有时候甚至寻找一个停车位就的花上十多分钟时间,还必须停在几百米远的地方,这样的停车环境已经迫使很多私家车开始思考前往的目的地是否适合开车出行。的确有车并不一定去任何地方都要开车,公共交通出行也应该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选择途径,当然这就必须解决公共交通的设施配套及形式多样的问题,如果公共交通能带给人们的是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出行那么相信人们会做出合理选择。
4、车祸之患
最近几年中国每年的新车销量都在1900万辆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是新手第一次购车,也就是说目前行驶在路上的车辆中,至少有五千多万是新手在驾驶,并且他们目前的驾驶习惯还十分不成熟,例如不系安全带、并线不打灯、随意刹车、紧急并线、并线插队等等情况十分普遍。这种用车理念上的不成熟也导致了大量恶性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到近期产生重大社会问题的事故几乎都是有汽车引起的,如杭州“70码”交通事故、广州“小悦悦”被碾压事件,成都和贵阳公交车自燃事件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5、路权之争
开车出行,必然要使用道路,但是汽车作为强势出行方式,往往会通过比较霸道的方式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争夺路权,最明显的就是在转弯或者斑马线不礼让行人。并且大多数还采取连续鸣笛的方式来警示路人让路,这种霸道的行驶方式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行人的不满。
在欧美日成熟汽车社会中,汽车驾驶者一般都会有良好的驾驶素质,在一些非机动车道都会主动礼让行人,即使在没有红绿灯的路段,有行人通过,也会停车等待。但是因为国内没有相关的法律和道德制约,以至于造成了一种“抢道”的行驶状态,车和车之间争抢,车和人之间也争抢,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恶性交通事故。
6、石油危机
汽车社会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石油,没有石油汽车就将成为一堆毫无用处的废铁,但是石油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各国的石油安全也已经上升至本国的国家战略。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甚至改变了美国的外交战略和国内汽车的消费习惯,也为日本车打开美国市场提供了契机。中国2013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就已经达到了58.1%,中国依然是全球第二大石油净进口国和消费国。甚至有专家论断,未来五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石油净进口国和消费国。在这样的形势下,随着中国每年以2000万辆新车的递增速度来计算,与人们关系更密切的汽油供应难免会出现短缺的时候。
7、社会不公
汽车社会的来临,也让人们真正切身感受到了社会不公的存在,因为汽车的身份属性明显,所以稍有身份的人和机构就通过各种关系搞来各种特权车以及车牌来宣扬威权主义。
最为明显的就是军警车、公务车、特殊号码的豪华车等等,这些车往往路上野蛮行驶、不遵守交通规则,对路上行驶的其他车辆造成严重的威胁,而一旦出现剐蹭事故,经常会“以势压人”、“仗车欺人”的野蛮解决方式,制造了很多社会矛盾。
8、乱收费严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以私家车作为出行工具,国内的高速公路也是越修越多,这本来是为汽车出行创造的便利条件,但“高速收费”为题在我国也成了饱受诟病的顽疾,并且路桥收费大有蔓延之势,甚至是收费期满的一些高速公路还在收费,各地新修的高标准大桥和隧道收费甚至都超过了“每公里1块钱”的最高标准,令车主们苦不堪言。除了高速收费以外,停车费、洗车费、配件、交通罚款、剐蹭事故的碰瓷等等都给车主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总的来说,汽车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是源于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汽车社会的新规则,只图享受汽车带来的生活便利,而没有养成遵守汽车社会带来的新秩序导致的。随着各种约束性法律的出现和人们自我约束力的加强,良性的汽车社会才能到来。
应对政策纷纷出台亦难解决根本问题
1、 为治堵治污实行双限
为维护道路通行秩序,预防交通事故,减少噪声、尾气污染和道路破损,进一步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全国各大城市继北京实行限行限购之后也纷纷推出“双限”政策,例如天津2013年12月15号天津宣布实施限购措施,并于3月1日开始,天津的机动车将按车牌尾号区域限行;山东省烟台市从2月20日起,每天6时至22时,在主要路段对大货车限行;石家庄在连续雾霾天气实行按车牌尾号限行;洛阳市此前下发的《关于城市区限制尾气排放不达标机动车辆通行的公告》规定,2014年1月1日起,每日8:00到18:00期间,没有环保标志的机动车限制进入一些指定区域;西安市政府表示,当空气质量指数(AQI)超过五百并有持续恶化的趋势时,市政府要研究决策,然后向社会发布机动车尾号限行的命令等等,这诸多城市的各种限行限购政策主要是为了治理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购买汽车的人越来越多,未来交通拥堵是各个城市,甚至城镇发展不容回避的话题。限行和限购这些行政手段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解决道路拥堵问题,但却治标不治本,也损害了公民买车和用车的权利,从长远来看并不能解决最终问题。造成道路交通拥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固然有汽车保有量增加的原因,但与城市规划不科学、路网结构不合理、公共交通不完善、交通疏导能力弱、人们的交通文明素质不高等也密切相关。机动车排放只是大气污染其中一个因素,无论是治堵还是治污都是系统工程,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而且每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人口密度、资源承载量以及污染源分担率都不一样,只有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2、 为环保大力推广新能源车
2014年才刚刚开始,政府就连续发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指示,紧接着《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管理办法》也强力出台。其实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补贴政策一直没有间断过,例如:深圳 :继续采用原来的补贴标准,即纯电动车最高补贴6万元/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最高3.5万元/辆。如此一来,在深圳细则落地后,在深圳购买纯电动汽车或最高享受11.7万元/辆的补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了《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北京市财政对新能源小客车补助标准按照国家和该市1:1的比例确定。国家和本市财政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车辆销售价格的60%。此外,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根据所购汽车续航里程不同,可获9万元或11.4万元两档补贴。而充电设施建设则由汽车生产企业或其委托的机构负责,并纳入其售后服务体系;天津市的新能源汽车补贴范围与四部委的补贴范围保持一致,即最高补贴5.7万元;上海延续之前补贴,享受纯电动汽车最高补贴4万元加免费沪牌等等一系列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而解决汽车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但现实却是,新能源车的发展有其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却遇到了很多阻力,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问题、充电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都成了难以逾越的瓶颈,要想通过新能源车的发展来应对环境问题成了一纸空文。
3、 治堵加码 征收拥堵费
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日前通过媒体宣称,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低排放区划定方案及相关的拥堵费征收方案,拥堵费方案拟从ETC、给车辆加装电子牌照、用现在的探头辅助收费以及用北斗卫星四种模式中选择。其实“拥堵费”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上海、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曾提起过征收此费的议程,不过由于舆论的巨大争议,基本都停留在讨论阶段。但这次如果北京征收拥堵费政策成行或会引来其他城市的新一轮效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即便国外有成功案例,但因为各个国家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这一方法用在国内也未必行得通,我们首先应该根据国家自身特点反思现行城市规划和道路设计的缺陷,重点发展公共交通,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治理交通拥堵。
4、 严惩酒驾 加强交通安全治理
随着车辆的日益增多,交通安全事故的频发,国家出台了严惩酒后驾车的法律,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高于80ml),将由《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前处暂扣3到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行政拘留15日处罚修改为由**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按“危险驾驶罪”定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处以拘役、并处罚金,即“醉驾入刑”。严厉的处罚确实在近几年的交通管理中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人们也已经逐渐养成了开车不喝酒的习惯,但毕竟还是有一些人冒着触犯法律的危险去醉酒驾车,这主要在于驾驶员的素质和意识问题,难以完全靠法律规定杜绝。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国家还出台特定节假日免收高速费政策,加大力度治理乱收费问题等等,综上,虽然国家出台了各方面政策法规来适应汽车社会的到来,但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会因一些强制规定或鼓励政策就能短期内迎刃而解,适应汽车社会的发展,解决汽车社会的各种矛盾需要人民整体思想意识和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所以说现在汽车社会虽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但诸多现实问题还难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只能在亦步亦趋的发展中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