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3 来源:商务部网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城乡市场建设情况,积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步伐,着力培育和发展商贸骨干企业,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3月30日至4月2日,池州市商务局会同市政协经济委员会领导及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对池州市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着重围绕商贸流通业发展、市场体系建设、市场规范管理、流通方式创新等,分析形势,总结经验,研究对策。调研组先后实地察看了石台茶城、石台县生猪定点屠宰场、石台县秋浦大市场、石台县农贸市场、青阳县庙前蔬菜基地、青阳县富贵陵阳大市场、青阳县建材大市场、站前区豪丰国际家居城、百汇广场、徽商城、时代超市和杏花村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数十家有代表性的市场,认真听取了当地市场建设情况汇报。通过调研,初步掌握了池州市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并就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加快推进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步伐与县区的同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十一五”以来,池州市商贸流通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行业管理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08年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商贸服务业42181户,其中法人企业1150家。2007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单位数638个,比2004年增加304个,住宿餐饮业单位数102个,比2004年增加38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单位数226个,比2004年增加105个,居民服务等其他商贸服务业单位数45个,比2004年增加27个。
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2亿元,同比增长19.1%,比2004年的35、1亿元增长1、26倍。
城乡市场体系雏形初步形成。全市已建成各类市场36个,按专业分工划分,生产资料市场2个,要素市场(房地产)1个。消费品市场33个;按区域划分,分布在县城(城关)市场20个(含要素市场),农村市场16个。
城区大市场建设快速推进。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商业网点8000余个,其中,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及以上大型商业网点19个。以江苏时代超级购物中心、安徽商之都池州购物中心、苏宁电器池州店为代表的大购物,以站前区豪丰国际家居城、百汇广场、徽商城为代表的大市场,以站前物流基地、江口物流基地为代表的大物流格局基本形成。以长江中路、翠柏路、东湖路和秋浦路、杏村路、翠微路“三纵三横”为主框架的城市商业区初具雏形。
农村市场建设成效明显。自2005年开展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累计建设农家店688家,覆盖全市45个乡镇和337个行政村,在2009--2010年3月的家电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建设过程中,全市备案登记家电下乡销售网点486个,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94645台(部),销售金额达2.06亿元。主城区的翠柏路农贸市场和毓秀门农贸市场、东至官港茶叶香菇市场、青阳富贵陵阳大市场和蓉东大市场、石台秋浦大市场等十大特色农副产品市场先后完成了标准化升级改造。
便民服务市场蓬勃发展。随着旧城改造、城市框架拉大等基础设施的相继完成,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餐饮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饮食等服务市场已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消费群体大众化、经营业态多样化、消费行为理性化的特征。中式快餐、经济型旅店、美容美发、照相、洗染洗浴、维修等服务市场已向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和为团体服务延伸。中介服务、保健服务、家政服务、休闲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正在池州市兴起,有力地提高了家庭服务社会化、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带动了便民服务市场蓬勃发展。
特种行业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十一五”期间,池州市根据国家、省的有关规定,加大市场整顿力度,依法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实行资格认定制度,特种行业市场在整顿中进一步得到规范并有了较快发展。据统计,全市现有2户成品油批发企业,96座加油站,33家蚕茧收烘单位,1个旧机动车交易中心,1户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5家拍卖企业,2家典当行。
采取的主要举措
(一)完善网点规划,加快推进大型商业设施建设
大型商业设施是城市商业发展的方向标,为加快大型商业设施建设,结合池州市划行规市的总体要求,一是抓好大型商业设施规划。2005-2007年,池州市按照国家、省的要求,编制完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并严格按照已批准的《池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6-2020年)实施,同时要求各县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本地商业网点规划,确定大市场、大商场和物流基地的布局布点。二是抓好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主城区重点抓站前区专业市场群及商之都池州购物中心、时代超级购物中心等大型购物中心的建设,贵池区重点抓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东至县重点抓棉花、水产品等专业批发大市场,石台县重点抓绿色生态农产品大市场,青阳县结合服务九华山,重点抓旅游特色产品大市场的建设。目前,许多大型商业设施已投入运营并取得明显成效。三是抓好大市场提升。通过政策扶持,进一步改造扩建东至县官港茶叶香菇市场、青阳县皖南建材大市场及富贵陵阳大市场等,整合规范生态农产品市场,着力解决市场“散、小、多”的突出问题,扩大省级重点农产品市场规模。2005-2009年共争取资金 125万元。四是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积极争取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苏宁等国内外连锁巨头来池州发展,引导规模小、实力弱的中小商店加盟大型连锁企业,扶持连锁经营企业到城市社区和农村集镇建立营销网络。目前,苏宁电器已落户,其它外资企业正在积极洽谈中。
(二)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县区分别成立了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市县区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合理布局规划。根据各县区乡镇、行政村、人口数量等基本情况,提出了池州市三年的总体目标规划及年度目标任务。三是高标准选择龙头企业。研究确定了一批实力较强、信誉较好、积极性很高的企业作为池州市的试点企业,如:池州市东华东商贸有限公司、石台县冬柱商贸有限公司等。四是严格项目验收,成立了市级验收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商务部《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要求,对所有建设的农家店逐一实地验收。五是加强对农家店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农家店店长培训,提高农家店的存活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精心组织部署,扎实推进“家电下乡”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政策。为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家电下乡政策,组织池州日报社、市电视台和市信息中心等媒体对家电下乡有关政策进行宣传,开展专题报道。同时,印制数万份《农民购家电政府给补贴》宣传单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二是及时备案审查销售网点。按照家电下乡销售网点的备案标准和要求,认真审查,加快进度,及时完成网点备案工作。三是组织业务培训。对各乡镇财政所具体业务经办人员、所有备案销售网点信息录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对不及时开具发票和录入销售信息、影响农民申领补贴的,取消其备案网点资格。
(四)大力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积极推动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
近年来,池州市农产品市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多途径筹资,多形式发展,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保障城乡居民“菜蓝子”安全。主城区新建青阳路农贸市场,在原址改造了翠柏路农贸市场、毓秀门市场,迁址改造了翠薇苑农贸市场,现已全部投入运营。贵池区牛头山农贸市场、东至县官港茶叶香菇市场、东至县昭潭农贸市场、青阳县富贵陵阳大市场、青阳县蓉东农贸市场、石台县农贸市场和石台县秋浦大市场等特色农副产品市场先后完成了标准化升级改造,与此同时,池州市杏花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也正在积极建设中,预计2010年年底前开始运营。这些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建设,不仅方便了老百姓的菜篮子,也提升了整体城市形象。
(五)积极发展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组织实施“农超对接”试点工作。
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建立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为目标,以“农超对接”为抓手,积极发展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农产品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自主品牌,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促进农产品“卖难”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应该说,近几年来,通过以上举措的实施,池州市城乡市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场发展较快,辐射范围较广,在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质量以及城乡面貌的改变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商业网点规划滞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
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要求,县级以上城市必须于2007年底前完成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但到目前为止,据了解,池州市仅主城区完成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东至、石台、青阳三县均未完成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商业网点规划的滞后导致商业网点建设中结构与布局的失衡,市场结构不尽合理,
农贸市场多,批发市场少;综合市场多,专业市场少;商品市场多、生产要素市场少。池州市新建市场一般是“多而全”,没有做到“精而专”。专业市场作为本地工业、农业走向国内外大市场的重要流通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反映一个地方经济建设的外向度,池州市专业市场的缺少严重束缚了本地产品的市场拓展面和竞争力。而生产要素市场更是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池州市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资本、劳务、土地、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滞后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市场带动作用不明显。
2007年,全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投资额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4.5%,池州市只有2.3%,仅为全省的一半。由于投入和扶持不够,流通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是市场定位不准,功能不强,甚至带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如东至官港茶叶香菇市场,茶叶季节过后,市场萧条或转为他用,市场资源带动作用不明显。二是市场建好后,市场配套设施不完善,致使商家入住成本高。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市场没有停车场,没有仓储设施,再加上池州市现阶段还没有一家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大规模的配送企业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致使商贸流通企业很难做到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的优势难以发挥,物流成本偏高,最终制约了市场的发展。 三是重建设市场轻市场“建设”。市场没有基地或产业链不长,没有辐射能力或辐射半径较小,没有物流配送系统,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商住户和消费者经营环境和消费环境较差等等,短时间内还很难形成区域性的大市场。
(三)市场建设及管理不规范,有场无市的现象依然存在。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市场建设带有很大的后发性、盲目性、重复性和行政性,同时,专业化市场特别是特色专业市场偏少,各个市场之间缺乏明确的专业分工,商家各自为战,造成了市场的重复建设和商家的恶性竞争。据了解,池州市新建设的市场中,部分市场经营主体是房地产商而非市场经营商,市场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导致大部分门面甚至全部的门面都出售给了房产投资者或炒房户,不能统一管理,造成市场发育不全,门面及摊位出现闲置,最终导致“有场无市、市场分离”的尴尬局面。如:青阳县皖南建材大市场、站前区徽商场、上海城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此种情况。市场成为房地产,规模较小的市场,都是以出租摊位为目的,名义上建市场,实际上是房地产开发,有市无场、有场无市现象依然存在;
(四)特种行业市场建设缓慢,便民服务市场尚处起步阶段。
近年来,随着池州市经济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二手车交易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量逐年增加,二手车交易市场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已不能满足行业规范要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旧货市场的建设迫在眉睫,特种行业市场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规划选址。虽经多处选址,规划方案难以确定。二是土地。目前大项目多,重点项目多,这些项目都需要土地,土地指标难以解决。同时,事关城市居民生活的早餐市场、家政便民服务市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意见和建议
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不仅是一项经济活动,而且是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必将产生积极影响。为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城乡市场健康发展,我们建议:
(一)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切实加强对城乡市场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促进城乡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成立加快推进城乡市场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将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坚持“政府领导、统一规划、多方投资、统一管理”的原则,认真研究解决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坚持城市发展与商业发展、城市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同步的原则,在资源整合、商业核心区、特色街道、大市场、大卖场上下功夫,严格控制同一区域同类市场的重复建设,避免过渡竞争和资源浪费。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规律办事,在市场的经营管理上下功夫,坚决遏制房地产商经营市场的现象发生,市场真正做到 “有场有市”。当前,要根据城市(镇)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完善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着手编制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城乡市场体系项目建设。
一是设立城乡市场发展专项资金。从2010年度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重点支持城乡市场项目建设的贷款贴息和用于奖励基金,通过激励措施推进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组织当地的市场经营主体做好项目储备,选择一批质量好、档次高的项目对口上报,积极争取国家、省现代流通业发展资金、商务发展促进政策资金。三是完善市场工作考核体系。将市场建设纳入到市政府和县区考核体系,年初由市政府与各县区签定目标管理责任状,年底进行综合考核奖惩。四是土地税收优惠、水电同价。对在物流园区内设立物流企业和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项目地价按政府收储价收取,对进入市场的经营户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对商贸流通企业的大型冷库、配送中心、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水电,按工业标准收取水电费。
(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适时适度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市场体系不仅需要商品市场,更离不开要素市场,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前,池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各类市场如雨后春笋,特别是要素市场存在着小、散的现象,急需整合和规范。要根据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建立劳动力(人才)、房地产、金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推动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使生产要素市场与商品交易市场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四)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大力发展特种行业和服务性市场。
当前,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市政府划行规市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特种行业市场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而新兴服务市场正在兴起,为此,一是加快推进二手车交易市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含旧货市场)的改造和建设,尽快做好规划选址,解决土地问题;二是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市场。重点是整合资源,建立家政网络中心,培训家政服务人员,为市民、企业提供全方位和全程跟踪监督的家政信息服务;三是开发早餐市场。重点是建设1个主食加工中心和若干个早餐网点,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多功能、多层次的早餐服务,确保市民的早餐安全。在此次调研中获悉,市商务局已将家政服务市场和早餐市场的建设列入今年的重点工作,非常及时,非常必要。与此同时,要加强其它服务性市场如食品、药品、美容美发、成品油、畜禽定点屠宰、拍卖、典当等特种行业的监管,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力度,严格规范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五)大力培育发展会展经济。
要依托池州丰厚的旅游资源,积极引进各类大型会展活动,引导各类企业、行业、民间组织参与办会办展;着力培育一批会展策划、广告设计等市场化服务主体。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综合性展馆场所,加快推进会展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