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收购菲斯克,实现向整车制造业转型

发布时间:2014-02-19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2月16日,万向集团在对豪华混合动力汽车制造商菲斯科的破产资产拍卖中,以1.49亿美元现金和其他对价,成功击败香港亿万富翁李泽楷旗下的混合动力技术控股公司。据悉,此次收购价格是菲斯科最初寻求收购价的六倍,属于“土豪”级别的收购价格。而此次拍卖最终结果尚需美国相关部门审议,不出意外,万向集团成功收购的正式结果将于2月18日发布。
    万向集团成“黑马”,收购菲斯科公司
    菲斯科成立于2007年,主攻新能源汽车,曾推出过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豪华跑车卡玛。2009年9月,菲斯科汽车成功入选奥巴马政府2015年百万新能源汽车计划,获得美国能源部高达5.29亿美元贷款。不过,由于电动车市场低迷,菲斯科无力偿还债务,致使其唯一一款车型卡玛停产,剩余库存车辆大幅削价抛售,并最终于2013年11月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为其短暂而问题重重的经营划上句号。
    根据2013年11月申请破产时公布的收购计划,菲斯科曾要求破产法官准许李泽楷的混合动力技术控股公司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完成收购。而在2013年10月,李泽楷旗下的混合动力技术公司也以1.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从美国能源部手中购得菲斯科贷款债券。至此,李泽楷作为混合动力公司控股股东以及菲斯科投资人和股东,将以“债务人持有破产资产”融资模式实现全盘收购菲斯科汽车公司。然而,李泽楷的收购计划并非一帆风顺,有消息透露,对菲斯科感兴趣还有万向集团、吉利汽车、东风集团和北汽集团。其中,吉利汽车、东风集团和北汽集团都曾先后派人去菲斯科考察以寻求合作机会,但最后均选择退出。而在无担保债权人的帮助下,万向集团则加入菲斯科收购战。万向集团通过向法院提交一份关于菲斯科汽车的整体发展规划,包括对“卡玛”车的后续制造计划提供一套完整的重新生产方案,并承诺给现有未担保债权人提供重组后公司20%的股份,这对债权人有很大吸引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万向集团成功收购。
    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万向加速实现新能源生产步伐
    作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巨头,万向集团一直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并以此为突破口进军中国汽车制造业。而此次在美成功收购菲斯科并非是万向集团首次动作。早在2013年1月30日,万向集团就曾击败江森自控、日本NEC公司以及德国西门子公司,以2.566亿美元价格成功收购美国A123锂电池公司。据悉,A123锂电池公司是菲斯克唯一一家电池供应商,正是A123锂电池公司停止供应电池最终导致菲斯克在2012年的停产。与此同时,在2013年10月工信部发布的第254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万向集团子公司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在拟发布的新增车辆生产企业名单中,这意味着在万向集团将获得专用车生产资质,正式从零部件产业迈入整车生产阵营。而在此之前,万向集团已在杭州成功以示范运营的模式运行电动车。这些足以证明万向集团向整车制造领域转型的决心,并希望借此机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展拳脚。若此次能够成功收购菲斯科,万向集团将打通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正式跨入整车制造行列,并加速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步伐。一方面可借此布局美国新能源汽车,依靠自身完善成熟的产业链优势,帮助菲斯科恢复造血功能,抢占电动车市场。另一方面,万向集团也可借助菲斯科完善自身的战略布局,实现从零部件到电池,再到专用车,最终实现电动乘用车生产的技术能力。
    众多零部件企业进军整车制造业,成功与失败案例并存
    与此同时,我们在为万向集团成功进军整车制造领域鼓掌的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有更多汽车零部件企业试图涉足整车制造业,跨界生产的“雄心”。这其中包括以生产发动机、齿轮、液压系统等产品和技术而闻名的潍柴动力。据悉,潍柴动力于2009年完成对重庆嘉陵川江公司80%股份的收购,并凭借嘉川公司的乘用车生产牌照获得进军乘用车领域的“敲门砖”。而在2013年12月26日,公司又高调宣布发布“英致”品牌,希望以此为契机进军轻型车市场。此外,民营企业也不甘落后,如卡威汽车,在成功积累汽车模具制造多年经验后,也尝试进军皮卡和SUV车型制造。目前,卡威汽车旗下首款皮卡车型K1已成功上市,未来几年,K2、K3皮卡以及首款SUV车型W1也将正式上市。当然并非所有零部件企业转型都是成功的,宁波华翔就是其中失败的案例。宁波华翔曾通过收购、增资和股权置换的方式全资拥有富奇汽车,并获得了一个“准生证”产品富奇6500。但受油价节节攀高以及国家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公司SUV板块出现剧烈滑坡。SUV不仅没能成为华翔突破汽车市场的利器,反而成为华翔造车的一大累赘,最终,华翔不得不放弃造车梦。
    零部件成行业发展短板,向整车转型不会成为趋势
    汽车零部件企业从汽车上游供应商向下游整车制造业的转型,最主要原因就是零部件企业看重整车制造的丰厚利润,于是纷纷觊觎上马整车项目,试图将利益最大化。但是在我国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长期缺失,零部件产品附加值较低且产业升级较慢的情况下,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造车绝不会成为趋势,受利益驱动而冒然转型将迫使企业面临较大风险,融资窘迫或转型失败将毋庸置疑。因此,造好零部件、缩小与国内外关键零部件的差距才是零部件企业发展的根本,行业前行的动力。
    但从万向成功收购菲斯科事件中也应看到,在国内外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的浪潮中,中国零部件企业通过“借助外力”实现目标,通过“借鸡生蛋”实现投产的方式仍然值得借鉴和学习。零部件企业并非追求向整车转型才算成功,在零部件行业内部通过收购和重组,实现多领域、跨板块零部件生产也可实现企业新跨越,促进零部件产业内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