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3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12月26日,山东潍柴集团旗下潍柴汽车正式亮相北京,并正式发布了旗下首个乘用车品牌——英致(英文名ENRANGER),这意味着一直希望实现造车梦的潍柴将全面进入乘用车领域。
潍柴进入汽车行业的背景是,正值中国汽车市场和产业格局调整时期。一方面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增速开始放缓,汽车产业结构性过剩导致的汽车企业生存状态也在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毫无造车经验的潍柴的进入被业内看做是一项大胆的冒进。但从另一面来看,中国汽车产业仍然处于行业增长期,这也给后来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作为从零部件上游领域进入汽车行业的全产业链企业,潍柴的进入开创了中国汽车本土企业新的发展模式,即拥有核心零部件优势的全产业链发展。这一模式也被业内人士所看好,认为其或许能够填补自主品牌汽车核心零部件缺失的空白。
三步造车计划
此次发布的潍柴汽车是潍柴集团拓展进入汽车领域的全新公司,未来该汽车公司将主要生产轻型车业务,其中包括轻型商用车、轻型乘用车?穴SUV、MPV?雪等车型。而“英致”则是该公司推出的在轻型车业务领域的首个汽车品牌,未来潍柴轻型车领域的产品将都归属在“英致”品牌下。根据潍柴发布的英致品牌,该品牌旗下首款乘用车型将于2014年上半年正式上市。据悉,首款乘用车型为一款城市型SUV,定价位于10万元以下。另外,MPV(M301)、皮卡(P80)等车型也将在此后逐一亮相。
在正式进入汽车领域之前,潍柴集团是国内一家拥有动力总成、豪华游艇和关键零部件三大业务平台的上市零部件企业,业务遍及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旗下控股子公司——潍柴动力(000338,股吧)也是中国唯一拥有动力系统(发动机、变速箱、车桥)、重型汽车、汽车电子及零部件黄金产业链的企业集团。2012年,潍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09亿元,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09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39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第2位。
近年来,随着业务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实力雄厚的潍柴集团一直希望进入到造车领域。但是由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要求进入汽车行业造车必须获得相应的整车生产资质,因此自2009年开始,潍柴集团开始有意接洽一直处于亏损的重庆川江汽车,并希望通过收购以获得整车生产资质。随后潍柴动力成功收购了重庆嘉陵川江公司的股份。重庆嘉陵川江公司其下拥有M1、M2、M3、N1、N2、N3系列车型生产资质,凭借这些乘用车生产牌照,潍柴集团也正式获得了进入乘用车领域的“敲门砖”。不过由于嘉陵川江并未具有轿车生产资质,因此潍柴汽车也表示,将暂时不进入轿车生产领域。
根据潍柴汽车发布的消息,潍柴汽车生产基地位于重庆市江津双福新区,占地面积1386亩,规划新建工厂面积为14万平方米,其预计在2014年上半年投入使用,一期产能规划10万辆,工厂全面竣工后,年产能可以达到30万辆。
潍柴集团执行总裁张泉表示,在完成国内商用车产业链整合、海外并购、国际技术合作、国际知名品牌联手之后,潍柴在轻型车领域的战略布局终于随着“英致”品牌的发布而全面开启。张泉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确定好了品牌定位、远景目标之后,潍柴汽车将分三步实现未来的发展路线。
第一步就是“英致”品牌的起步阶段,其内容就是搭建好潍柴汽车的整体平台,其中包括“英致”的产品结构体系、供应链体系、经销商体系和建立一个生产的平台。生产的平台包括生产结构,也包括“英致”产品品牌建立基础。潍柴汽车方面表示,该阶段目标就是使得先期生产的产品在某个细分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细分市场上有一个好的品牌口碑。
第二步是“英致”的跨越式发展步骤。这个发展包括多方面的发展,其中不仅有一些通过兼并重组来壮大潍柴汽车的机会,甚至也包括和其他企业合资合作等,通过此种模式来实现发展目标。
第三步则是“英致”的国际化阶段,力争进入到国内知名的汽车企业行列。潍柴汽车一直认为,中国的汽车市场总量很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英致”仍然很有机会,而“英致”一直希望精准定位于细分市场,走差异化的道路,力争在细分市场上领先。
潍柴的机会和挑战
相比上述发布的三步走战略来说,潍柴进入汽车行业的现实勇气则更为外界关注。在发布会现场,潍柴汽车总经理叶子青表示,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潍柴的机会除了来自中国汽车市场庞大的未来增量外,其背后的潍柴集团所拥有的雄厚资金实力更进一步保障了潍柴汽车的后续发展。另外,潍柴汽车在人才、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的积累也将成为潍柴发展的优势。叶子青认为:“潍柴多年在商用车技术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其将商用车的技术转化应用到乘用车领域。”据介绍,在技术研发方面,潍柴集团拥有包括潍柴汽车在内的研发人员超过4000人,现阶段潍柴汽车的研发团队中也拥有20名以上的海归专家,潍柴汽车希望其研发实力在未来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
尽管潍柴汽车的信心满满,但对于潍柴进入汽车领域,更多的业内人士表示并不看好。其理由是,尽管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前景可观,但眼前的情况是中国市场环境竞争已经十分恶劣,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非往昔可比,而在整车制造方面,毫无经验的潍柴进入这一行业,太过冒进冒险。另外,尽管潍柴拥有商用车零部件技术,但商用车和乘用车有着极大的差别,将商用车的技术完全转化为乘用车仍有一定的难度。
“最为关键的是从潍柴发布的新车资料和品牌来看,潍柴进入的模式并不具备创新性,而其中模仿的意味也更重。”有业内分析人士直接指出,潍柴的整车制造不是从正向开发入手,从其发布的首款SUV车型来看,这款车型采用的是三菱发动机,在动力方面与国内很多车型具有高度同质化。而10万元以内的定位率先将潍柴的产品指向低端,其进入的领域无非也是与自主品牌竞争。与自主品牌车型争抢市场,并没有脱离传统自主品牌发展的思路。
对此,资深汽车分析师张志勇则表示:“现在说潍柴的成败得失为时尚早。”张志勇认为:由于潍柴是直接从汽车产业上游进入这一领域并拥有核心零部件技术的企业,其模式仍然值得肯定。“因为对中国汽车行业来说,由于一直缺失核心零部件技术,特别是动力总成、底盘等,我国汽车产业不够强大,自主品牌企业也一直被跨国汽车巨头打压。”张志勇告诉记者,“拥有发动机、动力总成等关键技术的潍柴或许能够通过自身发展,弥补自主品牌汽车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短板。”
另外,张志勇还认为,现在的中国汽车行业进入门槛过于简单,只要拥有一定的资金和资质即可,在汽车产业仍未饱和的状态下,这种现状无疑给更多希望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提供了机会。对于这个核心零部件仍然十分缺乏的行业来说,潍柴发动机和动力总成制造优势进入汽车行业未必不会是一种创新模式和机会。
在这一点上,叶子青亦认为,在当前的中国汽车市场面前,未必是后来者就没有更多的机会和实力,而先进入市场者也未必能够真正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