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致生存模式之考:剥不掉的奇瑞外衣

发布时间:2013-10-14 来源:中国联合钢铁网

理财周报消息,中国已经有太多的汽车品牌了,基本上全球的汽车品牌都已汇聚在了中国的汽车市场。中国的消费者还能记住并且拥趸一个新的汽车品牌吗?这是观致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郭谦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一道命题。现在,他即将公布他的答案。
    面对即将于11月份上市的首款轿车——观致3,观致汽车的造势重点已经从之前的概念营销阶段步入到产品营销层面。就像郭谦经常说的“一切要交给产品来说话”。观致希望用这种回归到造车本源的方式来尽可能地让业界和消费者打消对一个新品牌的犹豫和顾虑。
    观致3是有着吸引眼球的资本。9月底,在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NCAP)发布了其今年的新车碰撞结果,结果显示观致3轿车不仅获得了最高五星评级,也成为了EuroNCAP2013年度已碰撞的所有车型中,获得综合(行情专区)评分最高的车型。
    但观致3轿车也有它的忧虑。随着观致3轿车关注度的逐渐升温,各大汽车论坛里消费者们对观致3的讨论也慢慢增多。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纠结同一个问题“我究竟是选择观致3还是奇瑞艾瑞泽7”?
    奇瑞是观致的母公司之一,由于观致的另一个股东方——以色列量子公司并不造车。所以在很多人眼里,观致难免会和奇瑞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无论观致还是奇瑞都在极力否认二者之间在造车的根本这件事上有任何的沟通和联系。
    观致担心大家会认为观致只是高级版本的奇瑞,这会拉低它的品牌形象,因为奇瑞这几年在造车上的短板有目共睹。但是,如果能和奇瑞在研发和配件等方面联手,观致也将能大幅度降低成本。脱身于奇瑞的观致将如何前行?随着观致3的即将上市,难题才刚刚开始展开。
    脱离不开的奇瑞
    说到观致品牌,它在业界眼中确实是一个“异类”。2011年11月28日,奇瑞与以色列集团旗下美国量子公司按照50%∶50%股比投资成立的独立合资汽车企业在上海正式发布全新品牌——观致汽车。身为股东的奇瑞和量子,无论哪一方都只是进行资本投入,观致是一个新合资模式之下的全新品牌。正因为如此,自成立以来外界对于观致汽车的关注就一直高温不断。
    与奇瑞汽车的纠葛是业界最为关心的一个层面。此前,无论是奇瑞的高管还是观致的高管都曾强调过,观致的定位和奇瑞的定位是有明显差别的,所以观致也是作为独立品牌运行的,即观致的决策是由观致的体系来进行独立的运行。
    不过,就在观致汽车公布其核心层面的前几天,一则由合作伙伴所泄露的招标消息却让观致感受到了舆论压力。该信息显示,“观致汽车需要在2013年7月至2014月5月将10000个左右白车身由常熟工厂送至奇瑞汽车下属芜湖烤漆工厂进行烤漆。每日发货数量呈逐月上升趋势,最高峰在2014年3-4月,其间发货最高值为每天80个车身。”该信息被业界视为观致至少在前期还需要依托奇瑞的生产体系。
    对此,观致的官方回复是“由于观致汽车常熟工厂涂装车间正在进行调试,为此现阶段观致汽车的试装车是在奇瑞芜湖工厂车间内完成。但观致汽车的经营和技术研发均独立于奇瑞,并按照严格按照观致汽车的质量标准进行涂装,同时还派驻了观致的工程师和控制人员。”
    事实上,如果奇瑞的生产体系能够满足观致的标准,那么由奇瑞暂借涂装工厂给观致也无可厚非,双方只需要进行有偿交易。但由此而引发的舆论风波却正体现出了业界对于观致能否真正独立于奇瑞体系的担忧。
    众所周知,奇瑞现在的经历坎坷很大程度上在于历史包袱过重,而观致的希望之一则在于它的轻装上阵。奇瑞与观致的关系应做到,从成本方面考虑,凡是奇瑞能够支持观致定位、符合观致自身标准的资源在有偿交换的条件下就能实现被充分利用,而不是说因为该资源来自于奇瑞,所以就要理所应当的被利用。
    观致的机会何在
    在业内人士看来,观致的路线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自主造车第三条道路。在观致之前,国内自主品牌发展一般沿用两种路径,一种是以奔腾和荣威为主的“技术引进型”;一种是以奇瑞、吉利为代表的自力更生型。
    但与传统的自主品牌汽车相比,观致最大的特点却是:以最大限度地引进“外脑”为突破,强调技术的集成应用。从一开始就按照欧洲的标准来设计和制造观致的产品。
    用郭谦的说法就是,观致的特点在于,领导层都是具有国际背景的汽车业精英,他们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造车是怎么回事,需要哪些资源,如何分配和整合这些资源,如何具体使用这些资源,以及如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造车体系,而不是像国内一些企业那样,需要不断摸索,东学一点、西学一点,这里补一下、那里修一下,慢慢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由于没有传统的束缚,没有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观致也能够按照最科学、最高效和最理想的模式建立自己的体系,
    也正因此,在郭谦眼中,“中国企业的成本结构”、“欧洲标准的技术流程”以及“国际化的团队及供应商体系”这三个关键词就构成了观致独特的商业模式。
    据观致副董事长石清仁介绍,目前观致汽车已形成了平台开发战略,目前观致3所处的紧凑级车平台(CF11)已在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后续该平台还将诞生8款车型,这被视为观致作为一个全新企业所采取的有效的分摊成本的方式之一。
    “平台化研发是观致汽车的战略核心。全新开发的模块化平台,为观致汽车提供了大量的研发优势,不仅大大提升了新车的研发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也令观致汽车强大的供应商资源整合能力得以体现。”对于观致的平台开发战略,石清仁称。
    郭谦认为,虽然竞争非常激烈,但中国市场仍然保持了每年8%-10%的增长率,这正是“后来者”观致的机会所在。而观致能吸引消费者的法宝则在于,它能提供给消费者不属于德系车的驾乘体验和车身品质,同时它的价格却会低于其竞争对手。这正是观致所寻找到生存点之所在。“我们经常说观致汽车是一款德系车,在大众化品牌的A级车中,观致瞄准了欧洲技术方向较高的标准,参数在同级别当中处于中上甚至领先的水准。”郭谦说。但是,“观致作为新品牌,一定会提供更合理的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