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5-14 来源:新华汽车
2003年,东风日产成立,当年销量就达到6.5万台,名列车企销量第十位。时光飞逝,十年后的东风日产年产值近1000亿元,成为华南最大车企、日系合资品牌第一车企,作为发展最快的合资汽车公司,累计销量已超过400万辆。
十年间东风日产经历了金融危机、日本地震、市场限购等一系列事件,完成了企业文化融合、战略转型、营销管理创新等等一系列工作。面对着不断变化的政策和市场,东风日产始终立于行业的潮头。
“我们不能左右变化,我们只能走在变化的前面。”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任勇用一句话为东风日产未来十年发展定下基调……
创造:起身草莽 坎坷中摸索前进方向
成立于2003年的东风日产是“无心插柳”的产物。其最早脱胎的深圳风神项目,是东风汽车间接与日产合作的项目,结果却大获成功。这直接促成了东风与日产直接合资。
2003年6月16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即“东风日产”)正式成立,同时,第一款轿车“阳光”下线。东风日产成立当年销量就达到6.5万台,名列车企销量第十位,而阳光轿车则获得2003年最热销的中档轿车品牌荣誉。
然而,2004年由于市场环境并不好,“野蛮生长”背景掩盖下的中日企业文化差异开始显现,中日股东间分歧逐渐变大,2004年甚至一度停产。不过,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东风日产痛定思痛,出台了东风日产基本法。这也是东风日产对于中国汽车行业创造性的贡献,在这个基本法中,核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中日股东都要以合资企业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东风日产基本法的意义在于让管理层回归到合资企业利益本身。
2005年11月,经过长达8个月的完善修改,最后“基本法”被命名为《东风日产行动纲领》。在讨论《行动纲领》的2005年当年,中日双方共同发力,东风日产实现了159%的销售增长,让中国汽车界震惊。
2005年11月8日,东风日产30万辆下线发布会在花都工厂总装车间举行。东风日产旗下天籁、颐达、蓝鸟智尊、新阳光四大主力车型,以升级后的全新形象出现,东风日产确定了,始终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产品的战略方针。当年,日产在世界权威机构JD.POWER对全球20家著名轿车公司的售后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中名列第五,而东风日产也把这些先进的售后服务理念和手段引入国内,在J.D. Power亚太公司发布的“2005年中国汽车售后服务满意度调研(CSI)报告”第一名。
随着东风有限乘用车研发中心和新发动机厂相继建成,东风日产宣布将NISSAN正式列入其核心品牌,纳入全球同步开发计划,采用日产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2006年至2008年间,伴随着天籁、骐达等车型的强力市场表现,骊威、奇骏等车型的推出,东风日产产品阵容不断丰富,东风日产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2008年9月19日,东风日产举行第100万辆整车、第50万台发动机和首款SUV产品新一代奇骏下线仪式。东风日产仅用短短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产销100万辆,同年东风日产年销售首次突破35万辆。至此,东风日产正式进入到中国乘用车企第一阵营。
发展:苦练内功 从野蛮生长到稳步前行
2009年,车市大爆发,东风日产的产销能力也在不断提升。09年上半年,东风日产销量达到225073辆,同比增长41.32%,比主要乘用车厂家平均19.35%的同比增长率高出将近22个百分点。而东风日产旗下天籁、轩逸、Tiida和骊威的月均销量全部破万,创造了汽车企业从紧凑型车到中高级车全系进入“万辆俱乐部”的奇迹。
凭借高速增长,东风日产不仅成功完成了品牌的腾飞,更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乘用车第一集团军的中流砥柱地位。然而高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内部也出现了文化瓶颈,如大企业病开始显现,官僚主义滋生,而且中日双方融合随着派驻人员变更出现新的问题。
2009年7月18日,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全体高管聚集在广东中山,开展“重温行动纲领,再攀事业高峰”活动。会上形成并发布的《东风日产高管宣言》,在行动纲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干部和引导员工行为”。
随着内部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东风日产再次踏上高速发展的轨道,全身心投入到产品研发及营销创新中去。东风日产在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在营销手段上的“创新”更是令行业瞩目。“天籁1+1”营销攻略、奇骏“南极科学考察之旅”、SUV双杰南非世界杯“超级球迷”、“骊威连连看”等案例,都成为汽车营销的经典。
除了在营销战术上的不断推陈出新之外,“小企业”的经营理念也使东风日产在营销管理体系上能够灵活、高效地根据市场变化而变革,始终保持“领先半步”的行业优势。“如果我们的业务能力和系统运作能力还停留在小公司水平,我们的成长就到了天花板了。”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坦言,对东风日产而言,必须既要占着大公司的长处,又要去除大公司的短处。
2008—2011年,东风日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30%、48%、27.4%和22.3%,2011年销量已达80.9万辆,名列合资车企第四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风日产完成第一个100万辆用了5年零3个月;完成第二个100万辆用了24个月;完成第三个100万辆用了13个月;完成第四个100万辆,东风日产仅用了12个月……
“可以说,东风日产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在于乘上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汽车产业发展的东风。但我们坚信,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这些年来东风日产一直在苦修内功,形成一套强势的体系竞争力。”任勇这样总结超速发展的经验。
2012年无疑是中国汽车业的一个转折点:由疯狂井喷转入理性的微增长。应对市场发展的全新需求,东风日产推出了“三维管理体系”,在三条主轴上进行变革:地区轴、职能轴、品牌轴。即成立四大地区营销部,实现地区轴的改革;成立启辰事业部和进口车事业室,实现品牌轴的改革;成立全新的职能部门——数字营销部,应对互联网精准营销发展的需要,实现职能轴上的改革。这一举措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东风日产应对“微增长”时代的前瞻性布局。
2012年6月25日,东风日产大连整车项目在大连奠基,这也标志着东风日产“北上战略”正式启动。该整车项目计划于2014年建成投产,最终建成年产30万辆规模的整车工厂。该项目建成后,东风日产将拥有花都、襄阳、郑州、大连四大生产基地,形成“南北纵横、中原鼎立”全新战略布局,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第三极力量。
共赢:企业公民 助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东风日产自2003年成立以来,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销量从2003年的65,012辆发展到2011年808,588台,在保持均衡、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华南最大车企、日系合资品牌第一车企。8年来,东风日产通过不断导入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业绩的不断攀升。
2011年,东风日产年产值达到1000亿,稳居华南地区汽车生产基地之首。东风日产的发展,带动了广东经济的发展。2011年,东风日产年产销总量同比增长高达22.3%,远远高于广东省经济10%的GDP增速。
多年来,东风日产对本地就业与地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截止2012年,仅在广东地区,东风日产已累计纳税近几百亿元,对广东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其中,2011年东风日产完成了1,000亿元的产值,其中有130亿的税收;此外,2011年,东风日产各供应商和经销商的税收在300亿元左右。
在东风日产的带动下,花都吸引了大量的零部件配套企业进驻,花都区已成为广州汽车产业集群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广州在全国跻身三大汽车生产基地提供了强大推动力。随着汽车产业链变得完善,东风日产在解决社会就业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汽车行业人才。截止2011年,东风日产的员工人数已达到1.5万人左右,其带动的上下游产业工人数目也已超过50万人。
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东风日产并不满足于“代工厂”的地位,通过超强的创新精神,以及不断的摸索,东风日产自身技术研发实力在迅速加强,实现技术本土化的跨越。在2011年的广州车展上,东风日产正式宣告进入了NISSAN与启辰双品牌运营的新阶段。NISSAN和启辰两大品牌各自具有清晰的个性形象,联手实现对乘用车市场的更全面覆盖。
在社会公益方面,东风日产始终以优秀企业公民标准要求自己,坚持以企业良性循环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反哺社会,贡献社会。东风日产在企业公民实践方面不断摸索,确定了安全、环保和社会公益各个策略方向,成立了“阳光关爱基金会”,“安全驾驶训练营”、 “阳光关爱·教育援川”、“南极科考项目”已经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公益项目,形成了有战略、有体系、有标准、有预算的运作体系。
展望:百万雄心 奏响新十年序曲
“前进,向下一个奇迹”,这是2012年11月东风日产高管论坛的主题,这也是东风日产对未来的宣言。2013年是东风日产新十年的开端,而在新十年开端的首要任务,就是2013年东风日产再度冲击百万年销量。任勇表示,东风日产必须实现面向百万台的跨越,强势迈进行业前三甲。
面对新的十年,任勇提出了他自己对于东风日产的期望,他表示东风日产将成为中国高品质汽车的象征,并不断引领、并变革人们的移动生活。东风日产也将不再单纯是日系背景的合资公司,而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具有完整的本土根源的企业,立足于中国,贡献于世界。
事实上,从确定要打造“启辰”品牌开始,东风日产就坚持要为中国汽车产业做出一个立足高标准体系、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符合本土消费需求的百年品牌。随着启辰D50、启辰R50构建的双子星阵容呈现,东风日产已经找到了新的发力点,这也将为下一个百万辆销售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未来,随着东风日产花都、襄阳、郑州、大连四大基地的全面投产,预计到2015年东风日产年产能将超过150万辆,具备全系列生产能力的东风日产,将拥有更强的调整能力应对各种市场变化。对于东风日产更远的未来,任勇表示“一切都有可能”,我们也有理想相信,东风日产将迈着稳健的步伐,在新的十年里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