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 担“中国创造”重任 百年长安 自强不息

发布时间:2012-08-15 来源:中国汽车报

1862年,李鸿章创办了上海松江洋炮局,从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帷幕。这就是今天中国汽车第四大集团——长安汽车的前身。在这150年里,长安紧跟时代发展,参与了许多令人自豪的事件,是抗战时期最大的兵工厂。见证了中国第一辆吉普车的诞生、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下线、中国“挽救微车命运”第一撞、中国第一辆混合动力汽车上市、中国纯电动汽车带电第一撞……众多传奇故事成就了百年长安的今天。
    百年风雨铸辉煌
    1862年,洋务运动风起云涌。在上海松江的一座庙宇里,英国人马格里在清朝重臣李鸿章授意下,带领50名工人,开始筹建一家名为上海洋炮局的兵工厂,并从此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帷幕,也开启了长安汽车的百年历史。
    1937年,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兵工厂迁至重庆并更名为第21兵工厂,成为抗战中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曾生产战场上60%的武器,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重要的兵工企业,长安为国防现代化作出了不懈努力。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响应“军转民”号召,百年长安踏上二次创业之路,开始了军民融合的探索。
    转型创佳绩
    众多传统的兵工企业,在“军转民”浪潮中,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自身竞争实力不足,纷纷倒掉,长安成为这一浪潮中少数几个成功突围者之一。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长安通过全面市场考察和调研后敏锐发现,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针对当时中国汽车市场“缺轻、少重、无微”的市场格局,决定从微车入手,进入汽车领域。
    随即,长安决定引进日本铃木公司的产品和技术,但对方提出了苛刻要求。长安人决心一定要为国争光,虽然与铃木的技术水平相差悬殊,但是无论如何要先把样车造出来。距离第一次谈判仅8个月后,长安人组装好了两辆小卡车,前来谈判的日方代表看到,惊讶得几乎说不出话来。这两辆车不仅让铃木对长安刮目相看,也增加了长安与对方谈判的筹码。
    1984年,长安与日本铃木公司签订了技贸合作协定书,进行微车和发动机项目的合作,开始生产“长安”牌系列微车。长安没有要国家的任何投资,依靠3000万元起家,正式进入汽车领域,走上“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之路。
    自主研发谱新章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百年长安焕发出勃勃生机,从汽车制造业的新兵逐步成长为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的杰出代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走出了“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自主创新之路,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果,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命名为“长安模式”。
    1999年,“长安之星”在清华大学完成“挽救中国微车命运的第一撞”。2004年,推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汽车——长安CM8,它让长安人、中国人经历了完整的整车研发过程,领略到汽车的魅力,这在中国汽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长安汽车成功登陆欧洲,创造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第一次批量出口欧洲的纪录。2007年,中国自主品牌第一辆产业化的混合动力汽车——长安杰勋HEV下线。2007年,中国首台氢燃料内燃机成功点火。2009年,世界领先的H系列新发动机成功点火,使我们看到传统汽油机节油率可高达50%的巨大希望……
    到现在为止,长安先后在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诺丁汉、美国底特律等地成立了研发中心,构成“五国九地、各有侧重”的全球研发格局。截至2011年,全球技术研发人员共有5600人。其中专家130人(外籍专家53人),国外雇员200余人,其中1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人获评“两江学者”、5人受聘“兵装特聘专家”。
    从1984年起,27年间,长安用时最短突破了1000万辆。如今,长安汽车已经依靠自身实力,以168万辆自主品牌车销量位居全球榜第13位、中国车企第一位,这也是长安连续第六次成为中国第一自主品牌。
    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自主创新的担当。未来,长安的使命更加艰巨,到2020年不但要实现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的愿景,更要承担起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