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16
新形势下自主品牌面临巨大压力
这巨大的压力,从7月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数据可以看出来。7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继续下滑,同比下降了3.21%,占乘用车总销量的36.13%,占有率同比也下降了3.79%。今年前7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同比下降了1.03%,占乘用车总销量43.37%,占有率同比下降了3.06%。虽然下滑幅度不多,但是,与往年一路高歌猛进的高速增长相比,今年出现的负增长反差太大,着实令人担忧。
除了销售,在竞争格局上,自主品牌也遭到严峻挑战。当前,自主品牌虽然不断努力向上走,不断尝试推出B级,乃至更高级别的车型,同时在品牌塑造上也着力下功夫,但是,面对合资品牌的优势地位,很难站稳脚跟。另外,合资企业不断推出A级、A0级车型形成下压态势,分割了不少原本属于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一方面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很难,另一方面,原有阵地在逐步被蚕食。如此下去,自主品牌汽车的未来岂能不让人担心。
合资自主品牌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剧了这种担心。如果说合资品牌由于品牌定位的关系,还不会将竞争的触角深入自主品牌的腹地,那么合资自主品牌的出现则让合资企业完全没有这种顾忌了。背后拥有强大的研发、制造、管理、营销实力的合资企业如何运
用这个新生事物,将会大大影响未来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
其实,业界的担忧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方面,自主品牌原有的竞争优势开始逐步弱化。自主品牌汽车最重要的传统优势就是成本。凭着这一优势,包括汽车在内的中国制造的“好”产品在与国外同类型产品的竞争中,
得到了高速增长。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研发成本以及各种销售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不断上升。相反的,合资企业赶上了中国车市高速增长的顺风,销售规模逐年扩大,单车公摊成本下降很快,规模优势已经开始显现了。
此外,品牌下压的低价保护层可能被打破。一般品牌上升到一定阶段, 品牌所有者是不会让它向下走的。在与自主品牌的竞争中,为了保持品牌价值,合资企业一般是不会将竞争的触角下压过狠,深入自主品牌汽车的腹地—低价格市场。但是,合资自主出现之后,这一壁垒极有可能被打破。在价格不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受企业品牌带动的合资自主品牌,势必会给自主品牌造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使用成本的上升也让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更高的品牌。近几年,无论是油价的持续走高,还是交通拥堵、停车困难,都造成了用车成本的上升。特别是部分城市限购规定的出台,让车牌成了稀缺资源。自主品牌汽车在这种环境下,客户流失现象相当严重。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前景堪忧。
另一方面,自主品牌新的竞争优势还未完全形成。一般认为,二三线市场是自主品牌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但是,面对不断下压的合资品牌的竞争,二三线市场早就不是自主品牌一方独享了。与成本上升速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主品牌在技术、资金、管理、品牌等方面的提升速度的缓慢,这些提升需要时间。这些积累只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一快一慢间,自主品牌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主要跨国公司产量(万辆) | ||||||
通用 | 大众 | 日产 | 现代 | 本田 | 丰田 | |
全球 | 839 | 714 | 408 | 574 | 356 | 842 |
本国 | 221 | 104 | 65 | 92 | 65 | 220 |
中国 | 235 | 192 | 102 | 109 | 66 | 85 |
中国占比 | 28.00% | 26.90% | 25.00% | 19.00% | 18.50% | 10.10% |
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
由求“多”求“快”转为求“好”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很多自主品牌企业都在寻找各自的应对之道。由于我国自主品牌企业发展条件和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想要总结出放之全国而皆准的统一模式,似乎不太现实。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董扬告诉记者,
什么品牌发展成什么样,都有各自不同的动力和条件。发现并把握各自的动力源泉和优势,对于长远发展和应对挑战有重要作用。
在商用车领域,前几年成本、价格很关键,自主品牌在这方面有优势,发展得就很好。在这个基础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就是商用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特点。当前,国内商用车市场,自主品牌最大的特征就是“多”,产品种类多,销售数量多,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但产品技术水平、品牌附加值等总体实力与国外品牌还存在不小差距。今年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市场发生剧烈变化,产销同比双双下滑。今年前7个月,商用车产品中除客车整车销售同比依旧增长,且增幅超过10%之外,其他品类的产品均在下滑。半挂牵引车降幅超过30%。数据显示,市场下滑时,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利润水平高的产品相对而言受影响较小,而同质化竞争严重,拼成本,拼价格的中低端产品,则下滑最快。可见,商用车自主品牌的应对模式,恐怕主要还在提升技术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方面,简单来说,就是追求“好”—“技术好、质量好、价格好、收益好”。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商用车自主品牌在持续努力。一汽的J6就是近年来的典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趋势下,商用车企业开始搞合资,比如奔驰与福田的合作,重汽与曼集团集团的合作等等。凡事都有另外一面,这种合资,确实可以把产品做的更“好”,但会不会对中国资本控制力产生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对于乘用车来说情况要复杂很多。一方面,要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应对来自合资品牌咄咄逼人的进攻。这里可以分阶段看,过去是合资品牌占主导地位,现在因为零部件基础好了,人才基础打下了,市场体系建立了,自主品牌保持着多年高速发展,有实力分庭抗礼。这期间自主品牌的特征就是“快”。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速度可以说让业界为之惊叹。
现在形势变了,单纯求“快”似乎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了。过去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冲突不激烈,各有各的市场范围,自主品牌以低档、低价位产品为主,而合资品牌则在中高价位车型上占据优势。近些年来,随着自主品牌企业实力的增强,他们也不甘心一直做低档,开始往中高档、高档车型发力。同时,合资品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也在中小型车型,中低价位产品上努力,甚至在中国开发出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现在,市场又发生了巨大变化,无疑,竞争的加剧成为必然。
人们常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要通过发展解决问题。前一阶段,“快”成为自主品牌发展的核心,投资快、销售快、增长快等,无疑解决了自主发展过程中,起步难、开局难的老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新问题,例如在技术水平、质量水平、盈利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亟需改进的地方。不少自主品牌高管在谈论到当前的市场压力时表示,现在正是自主品牌发展转型的好机会,市场的压力将迫使企业认真对待自身存在的发展短板和缺陷。“技术好、产品好、质量好、销售好、服务好”这是某自主品牌企业的领导总结今后着重做到的“五好标准”。其实,这并不是说自主品牌企业在此前不重视这些方面,但与争速度、夺份额的硬性任务指标比起来,那些追求“好”的软性指标自然而然地成为二线指标了。
今后,由“快”而“好”将成为自主品牌发展的核心。而这个“好”的核心,就是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在注重运营能力,硬实力的前提下,提高软实力,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以达到持续较快增长。
另外,信心也很重要。董扬指出:“我们要承认,自主品牌相对还比较弱小,市场波动时它先‘倒霉’。就像流感一来,老人和孩子最容易感染一样。但这都是正常的。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中国国力强盛是不可逆转的,中国工业基础变得雄厚也是不可逆转,中国人才在世界人才队伍中的比例增加同样是不可逆转的,中国自主品牌发展还是不可逆转的。以后谁怕谁不好说,中国有句古话叫‘莫欺少年人’,我认为这句话也适用于自主品牌身上。”
不能夸大兼并重组的作用,应重视中小零部件企业
由于形势的变化,很多业界人士开始热议兼并重组的话题,将做强做大自主品牌事业的希望,寄托中国汽车产业实施兼并重组,形成大型企业集团身上。对此,董扬认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事业的发展,不能指望只要兼并重组就能解决问题。他说:“兼并重组的问题一直有争论。当初,国家选择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没有组织一个有中国品牌的‘航空母舰’。以前我还设想过,可以把汽车国企分成两大集团,一个是长江集团,一个是长城集团。长江集团从重庆,到武汉南昌,再到南京上海,集合沿江企业而成。长城集团就是由长春、沈阳、北京等北方汽车企业汇集而成。但那仅仅是设想,现实的问题很多。最简单的是钱从哪来?有那么大的投资吗,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干部吗?现在中国开始造航空母舰了,人们还一直怀疑舰长合不合格呢,总不能请外国人当舰长吧。汽车航母型企业这也是一个道理。我一直说,舢板捆在一起是成不了航空母舰的。所以在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中,过多夸大
兼并重组的力量也不合适。”
董扬表示,中国应注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这是一个产业发展好的基础。中国的零部件企业作为二级、三级、四级、五级配套,是整个产业很小的一部分,但又是重要的一部分。国家应该有税收优惠。我们强调兼并重组太多,反而强调中小企业发展太少,一见一个小企业就把它吸到一个大企业里去,这些中小企业怎么发展?这些反而是重要的,应该引起全行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