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创新“风云”起

发布时间:2012-03-15 来源: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缩过宽的产品线,把思路调整到“做对产品、做好产品、做精产品”上来。尹同跃有句狠话:“宁可排名跌出前十,也要完成奇瑞的战略转型。”
  创新,有时候就像革自己的命。以前这样做可以通过的事情,现在通不过了;做了不少前期开发工作的新产品,因为达不到要求,停掉了。
  “整个过程很折磨、很熬人。”奇瑞汽车工程研发总院产品开发中心副主任沈浩杰这样感慨。奇瑞最新一款产品是去年12月上市的瑞麒G3,它本来应该在8个月前就与消费者见面。然而,由于要“做专做精”,尹同跃对之极为严苛。“过去奇瑞车门缝的间隙标准是6毫米,而G3的标准提高到了4.5毫米。”沈浩杰说,“别看只有1.5毫米,国际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差距就在这里。”
  G3各个环节的高质量标准,让很多人受不了,觉得根本做不到。但当挺过漫长且痛苦的8个月,效果显现出来。在一场与其它5款合资对标车的盲测中,试驾者已经很难分辨出哪款是G3。经销商们的反馈则更为直接:“如果这款车不好卖,那是我们的问题。”沈浩杰说:“这一下大家就把信心做出来了,就像完成了一次蜕变。”
  奇瑞副总经理、汽车工程研究总院院长陈安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汽车品质一定要从内涵做成,练好内功,“路不能不走,但可以少走弯路”。现代、大众以及法国车都曾有在美国市场折戟沉沙的经历,中国车应从中吸取教训。
  现在的奇瑞,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奇瑞汽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马德仁说,奇瑞这两年在实验验证设备投入巨资,建成了包括安全碰撞、材料、计量等在内的一系列先进实验室,NVH(噪声与振动)、风洞等实验室也正在建设或规划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验证体系,将产品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问题,在研发阶段便予以克服解决。”
  在陈安宁看来,预研体系的建立更是对奇瑞研发流程的一次再造。以往奇瑞推产品以快取胜,但如今必须通过严格的预研判断,不行就立即刹车,宁可将之前的投入打水漂。“表面上看起来是浪费了,但实际上避免了产品上市后因品质问题导致的更大浪费。”
  在有些局外人眼里,奇瑞现在推新产品慢了,产品种类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就以为奇瑞停滞或衰退。“其实是他们不了解。”一位深知内情的老人这样比喻:奇瑞就像一个短跑运动员,蹲踞式起跑必然后撤一条腿,这样才能发力更猛,跑得更快。
  “明年见分晓!”奇瑞总经理助理金弋波说。
  发展须前瞻 专利何妨占满
  来到奇瑞,不去前瞻技术研究院看看,不去和院长陈效华聊聊,绝对是种遗憾。
  在这里,设立了一系列奇瑞和世界级大企业合作的联合技术研发实验室,如3M、杜邦、拜耳等,其中刚刚与韩国SK电讯联合组建的“车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引起了科技日报记者浓厚的兴趣。双方协同开发的MIV(手机远程操控汽车服务)系统,很快就将变为现实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应用软件,得知停在远处的奇瑞私家车的一切状况,胎压如何、车门有没有锁、车窗有没有关、车辆是否有异常移动等等,同时还能通过手机遥控汽车完成相应的操作。
  陈效华说,世界上设立专门的前瞻研究院的车企并不多,奇瑞从4年前就已组建该院,本身就是一种很前瞻的眼光。
  自从进入前瞻技术研究院,陈效华就像筛子一样,把全球的汽车专利几乎筛了个遍,论证奇瑞要做可做哪些方面的技术研究,然后组织专利挖掘团队,一个个占山头,完成专利布局,“部分技术领域别人甭想进来了”。
  研究院目前共有“梁山好汉”108位,人均提交专利数达到了6项多,专利总数超过650项。尤为难得的是,去年发明专利占比高达71%。
  “这里还是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的设立点。”陈效华对此颇为得意,奇瑞集团总共有30余位博士,前瞻技术科学院占了将近一半。他还专门在集团范围内定期举办“博士后技术论坛”,与芜湖市人事局合办“芜湖市博士(后)沙龙”,创造尽量多的高层次人才的交流接触机会。
  就在他营造的这样一个学术环境里,好点子的生发如水到渠成
  全电子线控制动系统。“该技术将是这一应用领域的未来必然趋势”,陈效华说,在该领域,前瞻技术科学院共有60多项专利;
  全LED智能大灯。该系统能够随着外界环境的明暗和道路的曲直智能调节亮度和方向。目前类似技术在国内外整车上还没有批量。该项技术前瞻技术科学院产生了30多项专利;
  聚乳酸材料。从玉米、木薯中提取的全生物降解材料,环保无毒,可用于汽车内饰、座椅面料等,将大大降低车内甲醛污染……
  纵观全球汽车百余年发展历史,成名车企几乎都拥有独特的创新技术,犹如DNA,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奇瑞的DNA,会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这个问题,留给世界,留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