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机遇 多家车企布局高端重卡车型

发布时间:2015-02-27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展览部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未来重卡市场仍有较好的市场发展机遇以及新的市场突破口。在此,笔者对今年以来布局高端重卡的车企进行盘点,并对未来重卡发展面临的利好因素进行简要介绍。
  现象:多家车企布局高端重卡市场
  东风牵手沃尔沃,共同开拓国内重卡市场
  1月26日,由东风汽车集团和沃尔沃集团共同组建的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根据协议,双方将协同各自优势资源,研发、生产、销售“东风”品牌汽车,产品将覆盖中重型卡车、客车、专用车及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合资公司还将利用双方的技术和专长,对中重型商用车产品平台进行持续的改进升级,全面提升东风商用车的商品规划和研发能力,建成世界级先进的商用车技术中心,构建满足战略发展需要的海外制造体系和海外销售体系。对于此次合作,业内专家均表示,东风与沃尔沃各自是国内外重卡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双方的联姻之时虽是在重卡行业增速放缓之时,但这次合作势必会对国内重卡行业带来更强烈的竞争和深度变革。
  携手福特,江铃拟引进重卡高端产品
  江铃汽车2月11日发布公告,拟投资建设N330SUV和J20重卡2款新车型。据悉,N330是江铃拟自主开发的一款SUV产品,项目总投资12.12亿元(含前期已批准的7.24亿元),投产时间预计在2016年下半年。本次投资主要用于购置设备、工装夹具和相关工程开发费用等。J20重卡是江铃拟新开发和引进的重型卡车产品,项目前期费用11.73亿元。江铃将通过参与福特新的全球重卡标准驾驶室开发项目,并匹配已引进的福特底盘和发动机技术,以开发或引进相关整车产品,从而提升公司在重型卡车市场的竞争力。本次批准的前期费用主要用于相关的工程开发费用和购置相关设备及模具。
  另获悉,江铃董事会同时批准公司、江铃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与福特汽车公司、福特奥托桑公司之间的《全球Cargo标准驾驶室工程服务协议》。根据上述工程服务协议,公司就全球重卡标准驾驶室项目前期工作中福特奥托桑公司提供的支持向其支付不超过4,120万美元的工程服务费。据悉,福特cargo重卡由土耳其福特合资公司福特奥托桑生产,主要在土耳其与巴西两地销售。2013年销量6,300辆,占土耳其重卡份额的21%,居市场第二位。Cargo重卡产品线完善,动力总成使用福特柴油机。此次预计引入国内后定位为高端产品,但产品价格将相对合理,预计价格介于上层欧系重卡(65万~100万)与自主主流重卡(25万~30万)之间,与日韩重卡品牌形成竞争,覆盖下游覆盖厢式、平板、自卸、牵引车与专用车等全系列车型。
  在单品牌策略下,江淮再开启重卡N221项目
  为合力打造江淮重卡品牌,江淮汽车于2014年10月宣布公司旗下重卡业务实行单品牌策略,即中重卡业务唯一品牌为“格尔发重卡”。该品牌将根据市场定位及产品外观的差异分为K系和A系两大系列。
  据悉,格尔发A系主要涵盖两大产品线,其中A3为原M系产品;A5为在原H系产品基础上升级的产品。格尔发K系主要涵盖目前K系以及后续升级的产品。其中,K3为原K系产品;K5为原Q系产品;K6为即将上市的针对中短途物流车型;K7为全新打造的新一代产品平台,目前该产品正在研发当中。
  另获悉,为进一步强化格尔发重卡牵引车板块,完善重卡产品型谱,江淮汽车近日发布公告,将以自有资金投资新一代中高端重卡N221项目,利用重型商用车公司原有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生产车间及公用设施,新增冲压模检具、焊接夹具,对原有生产线进行适应性改造。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约13,796万元。
  获中集增资,联合卡车加紧布局中高端重卡
  从联合卡车2015年年会上获悉,公司获得中集集团增持股份。至此,联合卡车股权结构确定为中集集团66.2%、奇瑞汽车26.1%和九思投资7.6%,联合卡车正式成为中集集团“成员企业”。
 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此次联合卡车获得中集集团的增资,不但把联合卡车重卡业务纳入了中集集团直管队列中,而且也让联合卡车上下员工吃下定心丸,明白中集要把重卡业务做大。毕竟从现阶段发展来看,中集集团本身就是重卡大用户,旗下的中集车辆、中集物流等诸多子公司对重卡有着直接的较大需求。而从未来角度上看,中集集团必定会给予联合卡车更多的资源倾向,这也极利于联合卡车今后的发展。
  而基于此,联合卡车又提出了5年战略规划,2017年站稳行业第二梯队,2020年位居第二梯队前列。而如何实现该目标,公司提出在产品与技术策略上,将30万~40万元的中重端重卡定位为核心产品,中重卡作为补充,天然气产品作为战略重点产品。
  原因:重卡市场虽持续低迷但仍存优势
  重卡竞争格局较为稳定
  尽管2014年我国卡车市场迎来了“流年”不利的局面,但重卡市场格局依旧较为稳定。数据显示,国内重卡市场(含非完整车辆、半挂牵引车)2014年产销量分别为74.75万辆和74.4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73%和3.89%,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46和1.22个百分点。其中,“老三强”中的东风、中国重汽和一汽集团销量破11万辆大关,继续位列重卡销量排名前三位;福田和陕汽销量也超10万辆,尾随“老三强”之后,位列重卡销量排名前五。上述五家企业市场份额为81.57%,与江淮、上汽依维柯红岩、安徽华菱、成都大运和北奔重汽组成的第二阵营累计14.98%的市场份额相比,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由此也可以推算,未来,国内重卡合理销量在60万~65万辆,市场容量约为1,500亿~2,000亿元。而在东风、中国重汽、一汽集团、福田和陕汽五家主导车企的绝对控制下,其他企业进入该市场格局将更难。此外,随着上述车企研发的车型高端化以及使用年限的增长,重卡价格亦会相应上升,使得整个行业的市场容量(亿元)稳定在合理水平。
  天然气重卡呈发展新趋势
  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和各地方关注和发展的重点和焦点。而在重卡领域,天然气动力较其他动力车型更具明显优势,天然气重卡已成为在跨国重卡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另辟蹊径,自谋出路的新的突破口。以陕重汽和联合卡车为首的车企都寄希望于天然气重卡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首先,天然气较汽柴油车相比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尽管受国际油价持续走低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从2014年7月起经历了“十一连跌”;而由于国内天然气资源匮乏,国内天然气产量难以满足需求使得其价格一升再升,但天然气重卡在价格方面的优势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国Ⅳ实施推高柴油重卡购置成本。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执行的国Ⅳ排放标准使得柴油重卡购车成本增加近3万元左右,而这也缩小了柴油重卡与天然气重卡之间的购车成本优势,部分有购车需求的用户对于天然气重卡也不再持观望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天然气重卡需求。
  第三,国家对购买天然气商用车的用户给予资金支持,而且未来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加入到补贴行列中,也将为天然气车辆销售提升起到主推作用。以山西省为例,2014年11月发布的《山西省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若干政策措施》已将燃气卡车纳入补贴范围。其中,2015年的补贴标准为燃气重卡1万元/辆、燃气轻(微)卡2,000元/辆,2016和2017年补助标准减半。
  重卡将迎新的发展新机遇
  从宏观经济方面上看,目前国家在大力推行的“一带一路”经济政策在激发市场潜力的同时也为重卡市场创造新商机。首先,“一带一路”包含的大批基建项目对工程车形成持续的市场需求,而这必将增加工程车销量。其次,中国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较高,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渠道较为单一。而“一带一路”新增的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进入通道,一定程度上拉高对罐式运输车和自卸车的需求量。第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国内卡车企业将借此契机加快海外市场步伐,出口市场发展也将进一步增强。而国家也将出台专门的金融和财税政策,鼓励汽车企业在海外建厂,拉动国内汽车出口。
  从政策方面上看,国家在2014年出台的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政策在2015年还将延续,而这对于排放大户重卡来说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此外,从目前淘汰情况上看,部分地区黄标车全面完成任务的难度依然较大。2015年乃至未来两年,随着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如期落实以及中央给予部分地方淘汰压力的加大,部分地方重卡销量将有所提升,黄标车淘汰政策对于商用车行业来说仍将释放正面影响。
  从市场需求方面上看,目前国内重卡用户需求早已不局限于低价产品,在精打细算的时代下,高效节油的高端产品将成为用户选车趋势。同时,由于货运市场的盈利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使得过去仅靠超载盈利的模式已一去不复返,这就更使得从事物流运输的用户开始更加注重运输时效性,因此可靠耐用的高端重卡也成为用户选车重要的关注要素。未来,同质化的产品将逐渐失去竞争力,高端市场将快速成长,尤其是在路网发达和经济总量较大的东部地区,将在不久的将来率先形成数量级的市场规模。而根据这一趋势,2014年,中国重卡企业相继推出高端重卡车型,例如,东风天龙旗舰版、解放JH6、重汽SItrAK、欧曼GTL超能版、杰狮畅途版等,未来重卡高端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展望:重卡企业还需提升技术
  如上所述,尽管国内卡车企业纷纷开始布局重卡市场,且“高端重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卡车企业的宣传文字中,但多数业内专家对此却表示出“目前中国没有高端重卡” 这一言论。认为与那些纯进口的高端重卡相比,国内重卡普遍20万~40万元的价位与国外动辄60万,甚至部分车型价格超80万元的中高端重卡相比难言高端。况且国内高端重卡产品在技术、配置、制造工艺等各个方面都不如国外企业,故将其称为“高端重卡”显然不够准确。此外,目前我国高端重卡也没有科学上的定义,只能说质量比较好、性能比较好、价钱比较贵、使用质量上乘零部件的重卡都可以称之为高端重卡,而模糊的定义就更加使得何为“高端重卡”难以界定。
  但我们也应看到,不管是如何定义“高端重卡”,还是能否列为“高端重卡”,国内重卡企业在节能环保、可靠性和舒适性,节能与轻量化等方面与国外较大的差距仍是不争的事实。国内重卡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技术,不要只引进,还应重注消化吸收,在研发国外企业优势的同时不断开展自己的研发工作才能走入高端领域,做到真正的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