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2-12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2014年商用车出口呈稳定增长态势
2014年,我国商用车(含底盘)出口表现良好,与同期相比呈稳定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商用车出口量共计44.02万辆,同比累计增长11.38%;出口创汇98.42亿美元,同比累计增长11.92。其中,货车出口量共计33.10万辆,同比增长5.93%;客车出口量8.96万辆,同比增长39.10%;专用车出口量1.96万辆,同比增长6.78%
与往年一样,2014年,我国商用车主要面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出口,出口量在万辆以上;北美洲地区出口量依旧最少,出口量不及500辆。其中,向亚洲地区出口商用车188,957辆,同比增长28.31%,出口份额42.93%,同比增长5.66个百分点;向非洲地区出口商用车161,809辆,同比增长13.72%,出口份额36.76%,同比增长0.76个百分点;向拉丁美洲地区出口商用车74,163辆,同比下降15.79%,出口份额16.85%,同比下降5.44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加上油价下挫使得卢布兑美元汇率开始下跌,受此影响,中国向俄罗斯商用车出口大幅下降,致使中国向欧洲地区商用车销量随之下跌,跌幅最高,达19.02%。
分国家上看,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和亚洲的越南是我国商用车主要出口国,面向上述两个国家的货车、客车和专用车出口量均位列前十;亚洲的缅甸、菲律宾和安哥拉三国是我国货车和专用车主要出口国,货车和专用车出口量均位列前十。
多种方式加速商用车企海外出口步伐
尽管目前我国商用车出口依旧面临着全球严峻的经济、政策形势,但这依旧不能阻挡我国商用车企海外布局步伐,我国商用车企实现国际化发展非但没有停滞,反倒有所加快。目前来看,我国商用车企业为满足海内外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更好地增强其在全球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海外扩张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首先是在扩建海外工厂的同时扩充经销商网络数量。通过扩建海外工厂使企业在实现本地化生产的同时可以利用当地人力、物力等优势将出口成本降至最低。而通过扩大经销商数量和升级规模的更便于对周边产生辐射效应,形成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初步完成全球化布局。
其次是设立海外特约服务站和售后配件中心。通过大幅提升维修服务站以及配件后勤保障系统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产品后的后顾之忧,扩大产品品牌在当地的知名度的同时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是实现本地化服务的基础。
第三是参加国外车展和展销会。通过携多款热销产品亮相全球车展,在介绍企业自身产品技术研发实力的同时能够更清晰的了解国外企业产品技术情况,而在展会期间通过与海外供应商签署采购协议可以一次性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实现多种渠道积累客户资源、获取市场信息。
第四是与海外企业成立合资工作或与跨国企业共同合作。与在海外建厂和扩充海外经销商网络相比,通过在海外成立合资公司可以借助海外本土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渠道、发展经验以及政府人脉等,为企业快速进入当地市场提供便利,同时还可利用海外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在占领市场后迅速的扩大市场。如东风和沃尔沃合作类似,通过与跨国企业合作可以吸收并借鉴其发展经验,并利用跨国企业全球销售渠道共同开发海外区域市场,通过战略联盟快速提升海外市场布局。
第五是参与海外政府的市场招标和国际救援。通过参与政府招标和国际救援可以在未打开海外市场的前提下更快的进军当地市场,为政府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提升满意度的同时更能获取当地其他用户的信赖,尤其是对于贸易壁垒较为严格的国家,这种方式拓展海外市场将更为迅速。
2015年商用车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一带一路”刺激卡车企业加快海外布局步伐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其方案涵盖多方面内容,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提高经贸合作水平,着力打造中新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中伊土经济走廊等,而这些内容的实施不仅为目前国内本就低迷的市场经济以及增长乏力的市场需求给予一剂强心针,同时也为提高各车型出口、加快海外市场拓展步伐提供内生动力。
首先,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国内车企尤其是卡车企业在加快布局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借此契机加快海外市场步伐,出口市场发展也将进一步增强。其次,国家也将出台专门的金融和财税政策,鼓励汽车企业在海外建厂,拉动国内汽车出口。第三,从目前发展来看,我国商用车出口主要集中在亚非洲国家,“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也主要覆盖亚太经济圈和欧亚大陆,“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必将推动上述地区商用车进口量的提升,国内性价比较高的商用车车型未来出口量将普遍提升。
国内市场需求持续不振使得出口成为另一条出路
2014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减慢,需求下滑致使库存压力加大,柴油车国Ⅳ政策实施的不确定与不统一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卡车市场需求创近5年新低;而受新能源客车市场挤压、公路旅游客运市场的萎缩、校车市场政策的不到位等多种因素作用,我国客车市场销量虽有所增长但增幅较2013年相比有所放缓;此外,由于政府加大清理整顿市场力度,加严治理超限超载、严打货运车辆非法改装等行为,我国专用车市场虽日趋正规,但市场规模有所减慢。
2015年,上述影响商用车发展的经济、市场以及政策因素还将持续,国内商用车市场需求或将维持在2014年发展水平。首先,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将继续加大,国内经济增速可能下调到7%以下,经济高速增长已成为过去时,长期经济低速运行将成为“新常态”。其次,国内投资将有所减少,房地产业发展也将进一步放缓,使工程车辆需求将进一步降低。第三,国Ⅳ排放严格实施使得库存压力一时间难以消除,资金回收难度因此加大。第四,在政策和环保因素的刺激下,新能源客车产品技术研发力度将有所加大,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释放,传统客车市场发展将越发艰难。第五,高铁覆盖面越来越广以及三公经费考核越发严格使得公路客运市场需求逐渐降低。
综上所述,鉴于2014年影响国内市场需求的因素在2015年还将持续,这就迫使国内商用车企业为保持平稳的发展速度,必然要将更多的发展目光投向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市场销量的增长弥补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实现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
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等问题依存,并长期影响出口
尽管近年来我国商用车出口量实现逐年增长,出口范围也由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向欧洲、北美洲地区拓展,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商用车民族品牌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市场策略下,多数商用车车企出口依旧面临着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低价策略依然成为大部分国内企业占领海外市场的重要手段,看似国际化步伐加快了,但“价廉物不美”的标记要被摘掉尚需时日。
因此,面对海外市场拓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改变目前尴尬的市场地位,我国汽车出口需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进一步拓展市场,打破以“低价取胜”的竞争策略,在稳步进入发达国家中低端市场的同时,加快从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的转变;其次是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增加出口汽车的品种,优化产品的结构,加大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口;第三是推进企业逐步形成国际化的生产、销售、采购和研发体系,逐步向汽车强国目标迈进。
国际经济政策环境的变化莫测加大商用车出口难度
目前来看,尽管全球经济回暖带动中国商用车出口逐步走强,但部分地区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使得出口经济形势依然不能被低估。
2014年,俄罗斯卢布出现的两波下跌严重影响俄罗斯金融市场,中国客车对俄罗斯市场的出口也遭遇寒冬,有的订单不得不取消或暂停执行。而委内瑞拉出现的经济危机使得该国经济景气度严重下滑,中国客车出口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下挫。此外,非洲国家持续的政局动荡以及部分新兴经济体实体经济面临的较多困难也使得市场变数与危机无时不在。因此,对于商用车企业来说,2015年,面对上述持续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更多新增的、难以预料的国际政策环境,商用车出口将可能增添更多障碍,其出口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而如何积极应对这些障碍在考验着商用车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的同时更要求企业要提高风险预估能力,加强融资与风险管理力度,建立相应突发风险响应机制以回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