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高强汽车钢再起烽火 携神户制钢拟分羹

发布时间:2013-10-25 来源:欧浦钢网

鞍钢集团子公司*ST鞍钢与神户制钢携手进军高强汽车板市场,并将在华建立合资公司。至此,包括宝钢集团、太钢集团、华菱钢铁及*ST鞍钢在内的钢企均涉足高强汽车钢领域,一场市场争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高强汽车钢市场前景广阔
    汽车作为我国重点用钢行业之一,目前,我国每年用于汽车制造用钢占我国总体
    钢材消费的比重约6%,汽车用钢中板材占汽车钢材总用量的70%以上,车身主要用冷轧板,其中深冲类钢板、超深冲板和高强度板应用较为广泛。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075.17万辆和1078.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2.3%,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且增速高于预期。
    基于中国汽车用钢需求将持续增长的预期,加之节能、安全及环保的需求越来越大,汽车轻量化已然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高强汽车用钢市场一直被钢铁巨头所关注。
    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未来汽车轻量化是一个趋势,对高强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这主要取决于汽车行业自身的发展。”
    据悉,先进的高强钢(AHSS)因其具有轻量化、冲撞安全性和改进噪音、震动、硬度等方面的优点而在汽车车身零部件中的应用日益增加。典型的AHSS钢种包括双相钢、TRIP(相变感应塑性)钢、马氏体钢、复合相钢和模压淬火钢,并结合钢的成分和热机械加工来达到AHSS性能。
    国内钢企抢占汽车高强钢市场
    近年来,汽车高强钢市场正逐步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大钢厂的挑战和觊觎。随着鞍钢进军该领域,国内高强汽车钢市场烽火再起,一场市场争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作为国内最大的钢铁集团,宝钢集团再次引领潮流。宝钢结合车身轻量化和环保要求,着力发展高强度汽车钢板,早在2009年4月就建成一条年产量20万吨的高强钢专用生产线。该生产线主要生产冷轧及热镀纯锌的高强钢及超高强钢,并生产出最高抗拉强度为1500MPa级别的马氏体钢。其于2010年全球首发第三代980QP钢(淬火延性钢),2013年全球首发第三代热镀锌980QP钢。
    目前,宝钢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同时批量生产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钢铁企业,实现了超高强钢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
    太钢集团也紧随其后,2009年在科技部973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其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出第三代汽车钢热轧板卷和冷轧板,该产品强塑积超过了30GPa%,计划于2014年前实现商业化生产。
    国际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早在2012年6月开始分阶段减持在华菱钢铁的股份,并将所获资金用于增持其与华菱钢铁合资的汽车板项目的股份。该项目计划于2014年6月全面建成投产,2015年实现商业化生产。该项目初期年产能150万吨,主要生产特殊高强钢。
    鞍钢携手神户制钢拟分羹
    鞍钢也毫不示弱,自2011年9月鞍钢与日本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拟成立以生产和销售汽车用冷轧高张力薄钢板(AHSS)为目的的合资公司后,直至日前,*ST鞍钢与神户制钢的合资公司终于尘埃落定。
    *ST鞍钢董秘办人士表示,公司与神户制钢将在鞍山地区建立冷轧汽车用钢合资公司,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用高级钢板的需求。该项目的推进是从2011年起,并由股份公司参与谈判,计划于2016年初投产。*ST鞍钢占合资公司股份的51%,为合资公司的控股股东。
    “合资公司初步设定是在鞍山地区,并且离鞍钢厂区非常近,这样会有很多优势。”该人士指出,“现在看,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应该是能如期(2016年)投产。”
    据悉,合资公司将在鞍钢本部建设一条年产60万吨新型水冷式冷轧连续退火生产线,主要生产590MPa以上级别的双相(DP)冷轧高强汽车用钢。
    沪上某行业研究员认为,鞍钢的高强汽车用钢业务起步较晚,与宝钢等龙头钢企相比没有太大优势,在市场中应保持一定的产品差异化。
    他并表示,该合资公司建成后,短期内对鞍钢不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就算投产了也需要一段时间调试、品种结构的整理和客户的拓展。”他并表示,“越是高端的产品,客户对你的认可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值得注意的是,华菱钢铁与鞍钢均选择通过与拥有高端技术的国外钢厂合资来拓展汽车板领域。对此,西本新干线高级分析师邱跃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钢铁生产,尤其是高强汽车用钢的生产线和技术不如国外成熟。
    另一钢铁分析师表示,国家一直强调节能环保,而高强钢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正好契合这一要求。“国内钢企看中其今后的市场前景,于是参与并加强汽车高强钢的研发也在情理之中。”
    他并表示,目前,国内高强汽车钢市场有一部分还需进口,“现在很多国内钢企涉足高强钢,主要是想顶替进口那部分。”但总体来说,仍面临供应过剩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