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2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一直遭人诟病,尽管不少城市已经采取了限购、分时限行等政策,但拥堵问题依然严峻,拥堵的车辆不但降低了社会运行效率,其产生的尾气还被认为是雾霾“元凶”,治堵似乎成了中国汽车社会难以逾越的鸿沟。
事实上,交通拥堵不是中国的“专利”,国外一些城市交通拥堵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征收“交通拥堵费”成为不少国家治堵是利器。在我国交通拥堵难题待解的背景下,效仿国外征收拥堵费被认为是一剂良药,但始终风声大雨点小,一直没什么动静。近日,“交通拥堵费”有了新的动态,据央视报道称,在北京政协的雾霾治理协商会上,北京市环保局、交通委等部门表示,已初步制定了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方案和技术方案,正在组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论证,这一报道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山之石
从全球来看,“交通拥堵费”最早吃螃蟹的是新加坡。新加坡主要在市中心6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域征收“交通拥堵费”,除公交车辆外,进入收费区的车辆都要缴费。1998年,新加坡成为全球第一个实行公路电子收费(ERP)的城市,在中心城区的主干道上方,都设置了电子收费系统,经过电子收费系统时,司机无需停车就可自动扫描扣费。
英国伦敦从2003年2月17日开始征收市中心交通拥堵费,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早晨7:00至下午6:30,每辆车每天进入收费区一次性缴纳5英镑的“进城费”,2005年调高到8英镑。不过,在征收拥堵费的同时,伦敦市增加了额外的300辆公交车(总计约8000辆)来应对因避免缴纳拥堵费而乘公共交通出行的市民。
美国纽约2008年曾提出效仿伦敦,对工作日从早6时至晚6时,纽约市曼哈顿区60街以南到华尔街商圈路段将加征塞车费,收费标准为轿车每天8美元,卡车每天21美元,出租车多收1美元附加费。
瑞典斯德哥尔摩2005年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驾驶者收取拥堵费,从上午6:30至下午6:30,驾驶者在进城或出城时须支付10至20瑞典克朗不等的拥堵费,每天最多不超过60瑞典克朗。
与上述城市相比,意大利罗马对于治堵有着更为严格的措施,外地私家小车根本不能进入罗马市中心,收费进城的只是9座以上的巴士,硬闯的话则要交上几百欧元的高额罚款。
北京拥堵费或将至
从国际经验来看,拥堵费并不是空穴来风,而且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交通拥堵问题。如今,国内交通已经处于高度危机边缘,特别是首都北京。年初,高德地图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北京高峰拥堵延时指数为2.06,平均车速22.61公里/小时,即北京驾车出行的上班族通勤要花费畅通情况下2倍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拥堵时间成本全国最高。
其实,北京市已经多次提及征收拥堵费。早在2010年,北京就宣布出台28条措施缓解交通拥堵,明确提出“研究制定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择机实施” 2013年出台《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再次表示研究征收拥堵费。但多年以来,政策始终难以落地,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今年的消息似乎已经表明,北京征收交通拥堵费势在必行。行业不少人士对这一政策持积极态度,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教授张效羽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公共资源被使用的情况下,征收拥堵费可以实现个体机动化出行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可以说拥堵费是在解决城市道路资源有限条件下的配置问题”。
当然,对于新政质疑的声音也不少,有专家指出,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只有经营性公路和还贷性公路是可以收费,城市的路面交通收费是不被允许的。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表示“很多政策在出台之前需要在法律上加以界定,之后再反复征求公众的意见,显然北京并不满足上述条件”。
有网民更是吐槽,现在油价涨、停车费涨,再加上一笔拥堵费,汽车消费成本太高了。更有甚者,认为征收交通拥堵费,是“转嫁责任给车主的懒政”行为。
政策出台需多方考量
其实,任何政策的出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充分的考证调研、权衡多方利益、完善配套政策支持,更需要政策的落地监管。
新华网在评论中指出,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政府等公权力机关的角色,也是舆论拷问的重要对象之一。一方面,政策本身是否符合科学原则和决策程序、政策实施的监督管理问题以及拥堵费的使用情况等,都会被归结到政府的公信力上。另一方面,从拥堵费的政策看,政府公车也是被管理的对象。那么,这类公务车如何收费和管理,这些公车应该在政策实施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等,也都是网民的疑惑所在。
业内专家也纷纷表示,拥堵费难以推进的“症结”就在于一系列技术性问题始终未能厘清,而政策在制定中又面临权力部门的压力。
究竟政策接下来如何细化?如何从出台到落地?政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治堵效果又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