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10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日前发布了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经销商满意度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汽车经销商对供应商的满意度平均值为48.3,汽车经销商对厂商的满意度仍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商会再度呼吁新《办法》尽快出台。
调查显示:汽车经销商对厂商的满意度仍较低
据介绍,本次的调查对象为年销量20万辆以上且销量排名前25名的乘用车品牌,共收集样本329份,覆盖一、二、三、四线城市,以及华北、华东、华中、华 南、西南、西北和东北七个地区。此次调查仍然选取了与去年调查相同的指标,从投资回报(40%)、品牌与产品(20%)、销售管理(12%)、售后服务 (10%)、商务政策(7%)、网络建设(5%)、授权合同(3%)、管理干预(3%)8大指标体系来衡量经销商对厂家的满意度。
中国品牌满意度好于国外品牌
《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哈弗以73.3分的成绩位列品牌满意度整体排名榜首,高出第二名15.7分。而且,哈弗也是此次调查中惟一一个满意度成绩超过 60分的品牌。雪佛兰和奔驰分别位于满意度排名的第二、三位,法系品牌经销商满意度较低,雪铁龙和标致分别处于倒数第一、二位。
与今年1月发布的2014年经销商满意度调查报告相比,奥迪品牌满意度极度降低,由之前的第一名滑落至21名,经销商满意度得分也从近70分滑落至42.9分。行业专家指出,这是由于厂家的目标定得过高,对经销商压库严重,商务政策缺乏灵活性导致的。
从中国品牌与国外品牌经销商满意度对比情况来看,中国品牌经销商的整体满意度高于国外品牌。在8个指标体系中,中国品牌仅在品牌与产品一项中明显低于合资品牌,授权合同一项基本持平,剩余的6项指标中国品牌均高于国外品牌。此外,此次汽车经销商对供应商的满意度平均值为48.3,共有14家企业高于平均值,其中中国品牌占5家,分别为哈弗、奇瑞、荣威、奔腾和吉利。
库存压力加剧厂商矛盾
从《报告》公布的不同品牌库存量排名情况来看,与经销商对厂商的满意度排名很像。此次参与调查的经销商都还能继续维持经营,并非濒临破产。不过,即便如此,经销商库存水平普遍较高,25个品牌的平均库存量是月销量的1.62倍。除哈弗品牌小于1倍外,其余品牌均在1倍以上,而在最后一位的雪铁 龙则达到了2.74倍。
“现在经销商出现困难的根源就在库存,库存高了,很多问题都出现了,比如价格倒挂、利润下滑”,专家指出,“对厂家来讲当务之急就是帮经销商清库存。”
《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25个品牌中,价格倒挂现象普遍存在,存在价格倒挂的车型数量占在售车型数量的平均比例为56%。其中,奥迪、宝马和东风日产的 价格倒挂车型数量已超过了80%。此外,60%的经销商已经无法在新车销售环节盈利,新进入者亏损更是严重。目前,经销商利润结构已经出现失衡。其中,奥 迪、丰田、现代、雪铁龙等部分品牌的新车销售获利占比不足20%。
专家分析,厂家在商务政策上的调整可以帮助经销商消化库存,提升经销商的满意度,同时也会增加销量。他指出,由于本田实行了新的商务政策,经销商可自由提车,不存在搭售压库现象,因此广汽本田在调查中的满意度、销量增长率都较高。
厂商关系亟须改善
近来经销商库存高企、盈利困难,加上互联网电商的冲击,一些经销商不堪负重,甚至出现“跑路”的情况。不过在专家看来,绝大多数经销商虽利润下滑但并不存在倒闭危险,因为不少经销商都做好了提前的调整和布局,对电商的态度也已经变被动为主动。
商会的调查显示,经销商建店时间越短,经营压力越大。建店时间在7年以上的,近半数经销商近3年能实现盈利,建店时间在4年以内的,近半数经销商近3年以内都是亏损的。经销商要实现盈利的周期增长,必须踏踏实实地在销售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尽最大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除了经销商自身调整应对困难时期,其与厂家的关系也亟须改善。商会的调查显示,73%的经销商反映厂家存在搭售滞销车型行为,77%的经销商反映厂家存在 强行压库行为,82%的经销商反映只能从厂家采购零部件,甚至有33%的经销商表示不能自行采购精品及装饰件。由此可见,厂家利用强势垄断地位,多方面损 害经销商的应得利益。对此,商会希望厂家能够重视经销商的发展,毕竟厂家与经销商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同时,在制定相关商务政策时,厂家应加强与经销商之间 的沟通,并及时作出调整。
商会呼吁应尽快出台新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
今年年初,商务部牵头起草《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不过在征求意见后由于利益相关方的分歧较大,仍在继续推进过程中,目前还没有出台时间表。行业专家表示,现行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已经明显“弊大于利”,比如关于品牌授权等问题的规定已不适用于现在的市场环境。如果各方仍无法统一意见,导致新办法很难短时间内出台。商会建议可先暂停现行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