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来源:汽车有文化
董明珠两会接受记者采访
3月3日上午,在两会代表驻地,董明珠接受央广记者专访。再次对格力造车做出了肯定的回应。
董明珠造车一路风风雨雨,从2016年2月开始,格力和拥有锂电池核心技术的珠海银隆公司开始捆绑出现。尽管到2016年11月,格力电器收购银隆的方案未获股东大会通过,格力宣布终止收购。但一个月后,董明珠即宣布联合万达、京东、中集等公司共同入股珠海银隆。此后,在经历了一番挫折后,2017年格力正式同意与银隆合作造车。
董明珠造车一波三折
董明珠初次提出造车是在2016年8月,当时,格力电器披露重组预案,作价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准备与珠海银隆合作造车。但这个方案在股东大会中被否定。
12月10日董明珠在2016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表示:“我今天还是跟大家宣布,新能源(格力)虽然没有收购成功,但是我董明珠一定要做”。当然,对于股东们不同意收购珠海银隆一事,董明珠当天说:“因为他们(部分股东)只看到眼前,鼠目寸光”。
五天之后,也就是在12月15日,董明珠联手中集集团下属企业、万达集团、北京燕赵汇金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京东邦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与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银隆)签署增资协议,共同增资30亿元,获得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董明珠个人在此次增资中投入10亿。
银隆生产的新能源小汽车
在经过一番挫折后,董明珠再次高调宣布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2017年以不超过200亿元的额度与银隆合作。
“三大鸿沟”待逾越
对于格力造车一事,董明珠在春节后的一场座谈会上,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最新看法,那就是通过空调技术率先进入汽车空调领域。董明珠表示,与银隆的合作正是进入汽车空调领域的契机,“如果今年银隆实现销售300亿元,生产3万台汽车,那就意味着我们卖3万部汽车空调。”那么董明珠的想法真的可行吗?
奥维咨询研究院院长张彦斌表示,汽车空调技术与家用空调存在一定差异,相比家用空调,汽车空调的使用环境更加复杂,要求压缩机面积更小,功率则更大,家用空调企业进军汽车空调有实力和技术优势,但还需要做技术延伸和突破。
实际上,以往家电企业与汽车跨界的案例并非没有,美的、奥克斯也曾尝试进入该领域,最终均无疾而终。目前汽车空调主要由专业的汽车配件厂商生产,比较知名的有法雷奥、德尔福、杰克赛尔等国际品牌。虽然董明珠认为通过空调技术进入汽车空调领域没有问题,但车企愿不愿选择她又是另一回事。这是其一。
银隆生产的大巴
其二,新能源汽车的最关键技术环节是电池,这是格力造车需要逾越第二个鸿沟。2011年银隆收购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奥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银隆耗资4900万美元购买其53.6%的股权,把钛酸锂负极材料快充技术收入囊中,并在国内建设了生产线。
因格力造车而被多次摆上台面的钛酸锂电池,其优缺点非常明显,首先,“银隆钛”具有耐高温耐低温的特性,可以在相对复杂、极端的气候环境下使用,此外6分钟快充、2.5万次循环使用、电池稳定不起火不爆炸的高安全性等也是其优势。但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则是目前钛酸锂电池技术被公认的缺点,一名电池专家表示,相对主流的三元锂电池、磷酸锂电池,钛酸锂电池目前适用于高频往返的公交车及纯电动专用车,在市场的占比仍非常低。
至于格力进入新能源汽车的另一需要逾越的鸿沟,就是国家针对新能源车逐年下降的补贴政策,这就意味着格力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做保证。
格力轿车面世需时日
近日,银隆位于天津的生产基地也已经投产。但跟比亚迪同时在客车与轿车领域有高产出明显不同的是,银隆下线交付的汽车都是纯电动公交、园区接驳车这些类型的客车。数据显示,珠海银隆2016年共销售纯电动客车超过5000辆,事实上,国内其他新能源客车制造商,也鲜有接触家用轿车的研发与生产。
银隆具备成熟的新能源客车生产能力毫无疑问,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仅仅综合格力与银隆两家企业的优势,还不具备短期内合作生产成熟家用轿车的能力,更谈不上具体的时间表。格力在回应2017年与银隆的合作意向时,除表达了快速进入新能源汽车的意愿外,还表示预计会花10亿元购买银隆的新能源车辆及储能系统,理由是公司内部目前有物流车、大巴车及储能设备等刚性使用需求,但这些“愿望”,同样只字未提乘用轿车。
董明珠曾经不止一次表示,希望未来消费者下班回家开着格力新能源汽车,路上拿出格力手机远程遥控家里的各类生活电器。显然,格力通过与银隆的合作,可以少走很多进入新能源领域的弯路,并且可以时刻掌握新能源领域的最新动态,但参照格力多元化路径的另一产品———手机也尚未大规模进入市场,一款真正带有格力标志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家用轿车的面世,恐怕需要更多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