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27
中山大洋电机EV事业部总裁 贡俊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新老朋友,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受组委会的委托分享一下我个人对这个行业,对这个领域的一些思考,给大家共享一下。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叫面向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技术。我们国家从十二五开始就布局了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在那个时候整个我们国家的电动汽车的研发布局叫三纵三横,一直到今天这个格局基本没变,不过是增加了后面的标准法规,基础设施等等这些内容,我们在十三五的国家规划中增加了一些前瞻的技术,从十三五还是一如既往往前推。我们也一块参与了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径图的制定,所以把这个过程当中的一些工作给大家做一些分享。
实际上我们国家从2001年开始布局重大专项到现在,从国家规划来说,从十二五开始到2025应该说这条路径图是非常清晰的,而且在这个领域里面是一脉相承的,原来的三个理由,能源安全、环保到汽车工艺转型升级,现在这个理由几乎都没不变,只不过加了一些内容,比如说信息化、智能化和电动化,当然我们现在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轻量化,今天不涉及这个内容。所以这个领域里面中国产业的机遇是远远大于挑战。
大家可以看,这是国外一些国家和一些企业的战略,最近欧美也好,不管战略怎么看,电动汽车或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逆转了。中国制造2025当中实际上是提出来几个阶段的目标,其中一点到2025年希望在重点的十个领域里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新能源就作为其中的一块。
在九大战略任务当中有一个是十大领域的重点突破,十大领域当中我们汽车是排在第六项,就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个领域有23个方向,其中汽车就占了3个,一个是节能汽车,第二个是新能源,还有一个是智能网联汽车。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来说也是比较确定的一个数字,国家双积分制出来以后,实际上到2020年是200万辆以上,保有量来说,一开始国家开始搞,到2025年大概会超过500万辆。
对于节能汽车的重点来说,乘用车和商用车有些不一样,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很快,发展很热,但是这里面大量还是基于发动机的这种车,不管是节能汽车也好还是混合电动汽车这一块,特别是商用车这一块,在电池技术没有突破以前,在长途这一块还是要依赖传统的内燃机,但是现在最近这一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也很快,包括法兰克福车展上也有相继推出,这对我们整个这个行业都是非常好的利好消息。对节能汽车来说,它这里面覆盖的面可能会宽一点,包括明年一些大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国5、国6的需求要上上去。我们说要搞好我们这个领域,一定是要彻底或者要非常好的了解整车的需求才能做得好。
驱动电机这个产业有两个前沿的方向,第一个是围绕高密度高效率,还有一个是大家感受比较深的就是机器人或者机床,那个对响应、精度要求比较高的领域,但是今天汽车上可能还有一个差异比较大的,就是可靠性要求很高,我们的环境很恶劣,最好是水枪能冲上去等等,所以一般的工艺现场在空调房里,也没什么振动,在我们汽车上面振动会大很多,所以落实到特定的零部件来说,其实要求真是蛮高的,所以才会对电机驱动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
从我们国家目驱动电机来看,应该说我们从十二五开始,经过三个半五年计划的攻关,我们主机厂对电机的需求越高。第一个五年解决了谈恋爱的问题,这个时候一般的小企业很难作为一个真正的供应商,一开始我们这个领域要么是海归回来的创业企业,要么是高校研究所的企业。到一定的时间点,原来小企业不行了,就需要大企业做这个事情,所以到2008年的时候对一些关键零部件国家有一些布局,所以我们当时在规划这个路径的时候,希望在电池、电机、电控能出一些细分行业的博世。刚刚各位专家也讲到,我们国家真正要汽车产业强的话,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体系。
从整个中国知道2025电机驱动系统发展目标来看,和我们相关有这样几种。一个是驱动电机,这里面首先应对的是纯电驱动的,不管是用电池也好还是燃料电池也好,这里面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对功率密度和效率。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我个人的看法,实际上电机是我们最具中国特点比较优势的一个环节,对于有一定技术要求的,我们叫工程师队伍也好,机动队伍也好,这个里面国家的人力资源也是比较优势,所以从技术资源到人力资源,再加上我们国家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对我们这个产业的推动,实际上前面几个五年计划有一些布局,后面从国家工信部也好,发改委也好,通过创新工程,通过一些能力提升工程,应该说在我们这个领域里面,不管是电机也好,电池也好,从国家层面上都有一些布局,现在主机厂开始进入这个产业也好,应该说从主机厂到地方政府对这一块也有一些投入,也有一些渗透,这样的话在这个产业当中,反正我听到的情形,应该说每一个月接到的外资整车厂很多,他们基本上都是把电机要放到中国来做工艺,当然一方面可能是合资品牌的需要,另外还有一个方面的确中国在这个领域里面有它比较强的优势所在。第二块就是逆变器这一块,原来是国外为主,我们通过国家攻关以后投了很多钱,应该说现在研发到小批量制造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从现在实际来看,我们国内逆变器的质量是非常好的。所以整个设计情况来看,到2025年的产能电机肯定会超过这个数字,逆变器也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对于混合动力电机先会在商用车这一块会有空间,特别是卡车这一块,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的公交车也好,我们部分卡车也好,中卡目前混合动力的水平,从总成到零部件,中国在全球还是有比较的优势存在,特别是公交车。对于48V系统目前也是一个新的热点,应该说中国制造2025当中把48V放进去,主要是针对乘用车的节能技术,应该说从微混,中混到重混来说,我们国家的是在微混这一块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主机厂都在48V这一块投入,其中像上海通用,像长安这一块都往前面走的比较快。
目前国内外整个技术现状来看,刚刚前面讲了,从电机部分来说国内外在一个统一的水平线上。对控制器来说,基本上国内和国外的体积差一倍左右,当然国内做样品的,目前在样品阶段和国外已经有相当的水准,但是批量生产这方面还有差距,这实际上是整个产业链上的问题。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说,就是集成化、永磁化、数字化。集成化有很多正向方面的好处,从行业的情况来看,电机、逆变器和减速器的总成化是非常的热,几乎每一个主机厂都有这样的项目在做,到最后把原来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东西集成在一个地方了。第二个就是永磁化,这个大家也很清晰。从整个集成化来说原来有几个方向,一个是电机和减速器的总成,一个是控制器里面电力电子的总成。再往前面走就是电驱动,本田推出来的那款燃料电池车,它把燃料电池,控制器、加速器都放在一块了,这一块的集成度非常快。目前不管是广汽也好,还是其他车厂也好都有总成化的系统在做。如果说我们前面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如果正儿八经作为一个正像开发的问题,这就是要在原来的基础有进一步的工作要做。
第一个要充分了解主机的需求,特别是原来静态看的比较多,现在整个动态过程中的表现,实际上原来主机厂提几个点,从现在的现状来看,一个整车要全工况这里面要做的事情很多。再有一块是功率密度,功率密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要去看几个点上和整车的相关性。第三个就是逆变器,它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再进一步就是整车舒适性,这里面涉及到噪音振动和电池兼容。应该说从整个驱动电机来说,十三五的目标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逆变器功率密度提高一倍。作为中国制造2025来说不仅仅是研发,还要解决产能的问题。这是逆变器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到2025年做到每升36千瓦。
最后希望在这个领域里面通过大家的努力,形成我们2—3家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谢谢大家!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