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无小事 汽车消费维权形势严峻待解

发布时间:2015-03-19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而中汽协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汽车销量达2349万辆,同比增长6.9%,连续六年排名全球第一。如此庞大的汽车保有量以及增长基数下,中国汽车产品整体质量表现如何?据中消协数据显示,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有关汽车售后及维修服务的投诉也逐年攀升。2014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汽车相关投诉26251件。在这其中,汽车质量问题依旧是“大头”,达到了10230件,占比达到38.96%。
   质量投诉占比近四成
  据中消协发布的最新数据,2014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汽车相关投诉26251件,其中质量问题10230件,合同问题6104件,售后服务问题4111件。这也意味着,汽车质量问题依旧是汽车相关投诉的主要问题,占比达到38.96%。
  从商品大类投诉情况来看,汽车及零部件投诉量为23638件,居第三位,仅次于通讯类产品以及服装。其中,涉及质量问题的为9387件,占比将近四成,达到39.7%;安全问题投诉为563件;涉及价格问题的投诉381件;计量问题的投诉为69件;涉及假冒问题为82件;涉及合同问题为5803件;涉及虚假宣传为300件;而关于售后服务的投诉为3394件。
  在整个汽车领域中,与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家用轿车,总投诉量为12879件,占整个汽车商品类的54.48%。其中,涉及质量的为4319件,占比为33.5%;与合同有关的投诉为4052件,涉及售后服务为1840件。
  而广东省消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也显示,2014年各级消委会共受理交通工具类投诉5554件,同比增长44.18%。其中有关汽车及零部件的投诉4629 件,占比83.34%,同比增长51.32%。汽车发动机、制动系统、轮胎、燃油系统、零配件、车身外观及内饰等方面质量问题位居汽车消费类投诉榜首。
  从相关数据中看出,汽车质量依旧是我国汽车产品投诉的主要问题。中消协也表示,根据年度投诉统计结果和山东、黑龙江等部分省份消费满意度调查报告,消费者对汽车销售及维修服务的投诉问题中,汽车质量是主要的问题之一。
   召回为汽车消费再上一把安全锁
  ◆ 盘点2014年最受关注三次召回事件
  ?速腾“打补丁”式召回
  一汽-大众速腾“纵臂断裂事件”恐怕是2014年汽车召回事件中舆论反响最大的一次。
  从全国多地速腾车主自发组织维权,到国家质检总局宣布介入调查,大众汽车的此次召回,可以说完全是一次被动的召回。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配备非独立悬挂的速腾车型陆续出现后轴纵臂梁断裂,甚至出现了因后轴断裂导致车辆驾驶失控的事故。但是,一汽-大众对此却发表了强硬的声明,表示这属于个案,不是产品的批量问题,并警告对有意散布不实信息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014年8月14日,随着全国各地速腾车主对速腾断轴事件的关注,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介入缺陷调查,多次约谈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并开展了大量的用户回访、现场勘查、缺陷技术分析和专家评估等工作。10月15日,一汽-大众和大众(中国)宣布在中国召回超过56万辆新速腾汽车,召回从2015年2月2日起实施。
  但是事情并没有因为召回而结束。在大众提出的召回措施中速腾车主们发现,大众给出的召回方案竟然是在后轴纵臂上安装一个金属衬板,而这个衬板的作用仅仅是纵臂发生断裂后,发出警示性噪音提醒车主,并且维持车辆能够开到最近的维修点进行维修,这与公众所期待的根本性解决安全隐患的本意大相径庭。
  消费者戏称这次召回是“打补丁式”召回,而针对消费者对此次召回的强烈反应,2014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要求一汽-大众进一步提交召回措施的技术论证材料,这也是在厂家提出召回后,国家质检总局首次表示还要继续跟踪召回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速腾召回由中国市场开始,进而引发了大众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召回。因为同样的车辆问题,大众在美国市场召回大约44.2万辆汽车,在加拿大也有12.6万辆车型涉及,召回更延伸到欧洲、墨西哥、南美,大众总计因此召回116万辆汽车。
  对于问题车辆,是不是由厂家单方说了算,可以一召了知?速腾召回事件,似乎也让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消费者自我维权的强大力量。
  ?阿斯顿?马丁召回“罗生门”
  无论是“断轴门”,还是过去的其他各种“门”,似乎没有一家汽车制造商,像阿斯顿?马丁一样,将其供应商推到风口浪尖。
  2014年2月5日,当中国老百姓还沉静在马年春节一片祥和气氛中时,阿斯顿?马丁突然对外宣布,将召回2007年11月以来生产的所有左舵车型和2012年5月以来生产的所有右舵车型(Vanquish跑车之外),涉及2008~2014年款的车型,总计17590辆。
  作为一个超汽车豪华品牌,“17590辆”这一数字意味着,将占到阿斯顿?马丁2007年至今生产的全部跑车大约75%。
  据了解,此次召回是阿斯顿?马丁关于油门踏板杆采取召回的第三次,第一次相关召回的时间是2013年5月,随后10月又有了扩大范围的第二次召回,唯独有这次动静最大。
  不过,真正让此次召回引起中国媒体普遍关注的,除了其召回的数量在超豪华品牌中实属罕见,更为重要的是,根据阿斯顿?马丁在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提交的资料中透露,其次召回的原因,是由于生产油门踏板的企业,未按要求采用杜邦公司的塑料,而使用了假冒材料制造,最终使得踏板容易断裂,增加车祸的风险。而生产这个配件的厂家,据说是一家名为Shenzhen KeXiang Mould Tool Co Limited(音译“深圳市科翔模具有限公司”)的中国厂商。
  一时间,一场原本是超豪华品牌的召回公告,随即演变成为一场对“中国制造”的口诛笔伐。
  不得不说阿斯顿?马丁公关的“高明”之处——忽略其内部对于采购、供应商及产品监控等一系列过程中的问题,而将人们的关注点直接并成功地转移到了第三方上,减轻了其所面临的舆论压力,并成功地在全球汽车制造业中打压了“中国制造”。
  而在这一次召回的背后,实际上是美国康涅狄格州针对阿斯顿?马丁的一次交通事故开展调查,而非马丁内部的自查行为。而从目前所提供的召回目录上可以看到,涉及召回的车辆最早可追溯到7年前。
  难怪有业内人士毫不客气地指出:7年来生产了17590辆缺陷跑车,这几年阿斯顿?马丁的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和QC(质控)干嘛去了?
  值得肯定的是,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出现任何因为油门踏板问题而造成事故或伤害的报告,尽管只有765辆车上的油门踏板臂使用了假冒DuPont材料制造,阿斯顿?马丁还是召回了1.7万余辆车,以确保所有可能存有潜在瑕疵的车都能换上全新部件。
  ?通用汽车迟到13年的召回
  2014年的召回中,通用汽车陆续召回超2000万辆车引起业内关注。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上海通用因为车辆点火钥匙缺陷问题发起的召回共计三次,涉及16835辆车。6月20日,上海通用召回1802辆进口雪佛兰科迈罗汽车。8月31日,上海通用召回14953辆进口凯迪拉克SRX、CTS汽车。12月26日,上海通用召回80辆进口凯迪拉克凯雷德汽车。而这些车辆只是通用汽车因点火开关缺陷在全球大规模召回的一小部分。
  召回公告给出的解释是,问题车辆由于点火钥匙的设计问题,当钥匙在运行位置时,驾驶员的膝盖如果触碰到钥匙,或者当钥匙环上挂有额外重物,且车辆发生颠簸时,钥匙也可能发生意外转动,可能导致车辆在行驶中熄火,存在安全隐患。
  通用汽车早在2001年就知道点火开关故障,却一直没有采取措施,从2014年2月才开始初次召回。通用汽车点火开关缺陷已经导致多起交通事故,通用汽车因此面临上百起消费者诉讼,并收到超过2200件的受伤及死亡的索赔申请。
  由于延迟召回点火开关缺陷汽车,通用汽车公司2014年5月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交纳了创纪录的3500万美元罚款,并面临监控管理局为时三年的监控。但相比因为点火开关缺陷已经造成大约40人的死亡,这份惩罚还是来得太晚了。
  点火开关缺陷给品牌带来难以修复的负面影响,对刚从破产中复苏的通用汽车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对于通用这种大规模的主动召回,业内人士普遍存在两种看法,有一方观点认为,创纪录的召回会引发消费者对通用汽车质量的信心下降,因为召回的车型基本是全面覆盖;另一方观点则认为,通用汽车召回的问题车辆基本上都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小问题,通用汽车能够为了这些小问题而大规模召回,表明了通用汽车在汽车安全和质量上的用心。
  无论大众偏向哪种观点,美国运输部对通用汽车的巨额罚款无疑对业界敲响了一个警钟,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汽车安全监管的严格——即使只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小问题,也必须以召回的形式解决,必须杜绝一切汽车安全隐患。
  ◆ 近期45款召回车型汇总
  今年,不少汽车厂商在国内都选择了在3月前后进行问题汽车召回,品牌涵盖了进口豪华品牌、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共计28个,涉及车型45款。
    汽车召回制度常态化
  汽车质量投诉问题的高速增长,是否意味着我国汽车质量的不稳定?
  业内人士指出,从整体的投诉数据看,汽车质量虽然依旧为主要困扰部分消费者问题之一,但在过去一年中,我国在汽车的质量领域依旧取得不错成绩。尤其是在汽车召回领域,我国已经呈现出召回常态化趋势。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汽车召回汽车次数为122次(以质检总局单次发布公告计算),全年召回接近500万辆,相当于去年总销量的约21%。关键的一点,如此密集的召回,并未引来消费者的过分担忧,反而体现出车企在对车辆质量的责任感在加强。
  第三方调研数据也显示,我国汽车质量正在稳步提升。全国某第三方调研公司数据显示,我国2014年总体新车质量平均为104个PP100(每100辆车的问题点数),与2013年(119个PP100)相比有显著进步。故障/无法操作问题为59个PP100,与2013年相比减少14%;设计缺陷问题为34个PP100,与2013年相比减少3%。
  分析指出,我国汽车质量不断提升,一方面是消费者质量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法律法规的完善。
  召回次数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汽车质量的下滑,反而说明了车企与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关注。去年召回事件中,除了传统的动力系统、制动系统、底盘系统、转向系统等问题,大量车型是由于车灯、门锁等问题而实施的召回。
  据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介绍,我国汽车召回正在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管控。2012年受政府监管部门缺陷产品调查影响的召回数量占据整体召回数量的29%,2013年提升至37%,去年12月份之前提升至63%,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平均水平。而闹得沸沸扬扬的一汽-大众速腾召回事件,也在国家质检部门的干预下进行。
   零部件企业将成召回主体
  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办法》),明确把部件生产者纳入产品召回管理办法中,成为了召回的主体之一。这也将成为我国汽车召回条例中的一大变革,将更加有利我国汽车质量的提升。
  据悉,《办法》是去年10月份开始征求意见,有望于今年正式实施。其中,《办法》第十三条明确写道,经营者、汽车产品零部件生产者应当向质检总局报告所获知的汽车产品可能存在缺陷的相关信息,并通报生产者。
  并且,质检总局和受委托的省级质检部门开展缺陷调查,可以进入生产者、经营者、零部件生产者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而零部件生产者一旦违反规定,不配合缺陷调查,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可给予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目前,由于零部件供应商的原因,导致整车企业召回数量十分庞大。
  去年,日本高田公司生产存在安全隐患的安全气囊导致了全球10多家主流车企卷入,召回汽车超过1700万辆。在国内,去年6月至11月初,车企总发布召回事 件59起,召回汽车近170万辆。其中,有17起召回是由于供应商制造原因,涉及召回车辆数量为60.72万辆。从占比来看,由于零部件供应商引发召回的次数比为28.81%,召回数量比例为36.07%。
  汽车维修信息公开 助消费环境进一步净化
  据中消协的报告,2014年,除了汽车质量本身问题,消费者对汽车销售及服务的投诉问题还有包括了服务费用问题,主要是维修保养价格不明示、不透明、配件只换不修、过度保养、不能一次性解决故障、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售后服务态度强硬、野蛮,也致使矛盾不断升级。车主因车辆质量问题向售后进行咨询或投诉,工作人员无法对故障做出正面技术解释,不能正确面对故障存在的客观事实,多以“人为造成”或提出不必要“检测”为由规避责任,加重消费者举证义务,车主无法接受售后无理野蛮、强硬处事 方式,致使矛盾升级。
  然而,随着汽车维修技术信息的放开,这一系列问题有望得到根本性解决。去年,国家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之后,近日,交通部发布了《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办法》)。这也让汽车维修技术信息正式公开在年内有望实现。
  按照相关规定,汽车生产者要建立完善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新上市车型自上市起6个月内发布信息。这就意味着,我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即将出现大变革,传统4S店将受到极大冲击。而车企体系之外的维修店将会受到政策扶持。
  这就相当于给售后维修市场加入了足够的竞争,让消费者有够多的选择,从根本上破除售后维修一家独大的局面。
  汽车三包仍缺乏约束力 维权路漫漫
  对于汽车质量问题,大多数厂商如今都开始勇于承担责任,通过召回等方式解决问题。同时,汽车三包政策的实施,也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2013年10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总局令第150号)正式开始施行。到今年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
  由于汽车维权的特殊性,当前汽车维权仍存在诸多难点。业内普遍认为,中国汽车消费者的维权实际上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要想真正成为“上帝”,还有待时日。
  首先,汽车三包对于消费者维权有着较为严格的界定,退换条件苛刻,并不是所有车都可以参与三包:汽车三包只适用于2013年10月1日之后购买,拥有购车发票和汽车三包凭证的车辆。另外,并不是任何车型都适用于三包:汽车三包只适用于家用车,符合退换车标准的有五种,很多车型均排除在外。
  其次,新消法部分条例与汽车三包相关规定存在冲突现象。汽车三包法规是部门规章,而新消法则属于国家法律,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纠纷应采用何种规定进行处理,仍有待相关部门给出权威的解释。
  再次,维权鉴定依然难实施。虽然汽车三包法规针对之前汽车维权鉴定难的问题给出了“专家库”的办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专家库的人员组成并不透明,且多由厂商和经销商推荐人员组成。那么消费者在鉴定中能否得到较为公正的评判,仍然是消费者维权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另外,汽车消费维权还存在维权成本高、解决效率低下的难题。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投诉,消费者不但要付出高昂的检测费、鉴定费,而且鉴定报告等关键内容往往要经过几个回合的往返才能确认。一旦遭遇经销商和厂商之间互踢皮球,那么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一年半载,如此往复,车主的维权决心也就慢慢地被消耗殆尽,最终只能无奈地接受强势的厂商并不公平的处理结果。
  汽车主要配件和易损零部件维权无保障也是汽车消费维权的难点。汽车三包法规实施后,一些汽车主要易损零部件,如雨刮器、刹车片、发动机皮带和滤芯等并未纳入三包范围,目前只有厂商自行规定,缺乏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此外,汽车主要配件轮胎的保修、包换并没有纳入到汽车三包之中,轮胎出现质量问题,都是由生产厂家自己给自己做鉴定,让人难以信服。
  对于汽车三包中出现的种种乱象,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呼吁,消费者应当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此外,消费者也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维权。未来,国家质检总局应定期开展评估,针对问题,提出完善汽车三包政策的方案。只有信息越来越透明,不遵守政策的车企才会在市场中无立足之地。
  结语
  年年“3?15”,载载话维权,但维权决非一句空话。汽车作为目前最普遍的出行工具,如果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处理不当,不但给消费者带来财产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巨大灾难,同时也给这些企业带来经济和名誉的巨大损失,所以在中国汽车业迅猛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下,对于汽车厂商而言,坦诚面对消费者投诉,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是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汽车消费者理应得到自己本该得到的权利,务必将汽车维权进行到底;而作为汽车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零部件企业更应把握住发展的时机,在产品质量面前,始终保持一种坚韧的责任感,以给消费者提供质量可靠,值得信赖的优质产品为基本素质,这样才能打造出知名的民族品牌,才能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是企业持续长久发展下去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