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危险”的制冷剂——戴姆勒与法国的较量

发布时间:2013-10-25

实习编辑 傅红叶

 

 29 日,法国最高法院解除当地政府针对戴姆勒新车禁令,今年以来一直甚嚣尘上的戴姆勒制冷剂危机似乎终于告一段落。从今年年初欧盟因环保原因禁用R134a 型制冷剂到法国拒绝多款奔驰新车在其境内注册,再到现在的法院裁定结果,因制冷剂问题而产生的这一风波真是跌宕起伏,对戴姆勒来说也可谓险象环生。本次《环球扫描》将全面介绍制冷剂风波的始末, 并结合德国今年以来对欧盟决定的态度试以汽车行业的角度分析他们做出如此姿态的原因。

一切的根源:欧盟的《汽车空调系统指令》

随着人们对于环保理念的重视日渐加深,汽车行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大产业自然需要以身作则、将环保的思想注入产品的方方面面,并与时俱进地更新相关零部件,以满足越来越严苛的环保规定。

2006 月,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达到京都协议中承诺的目标,统一欧洲内部市场,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制定了关于汽车空调系统排放物的指令,要求各成员国以这个指令为指导,结合自己国内的情况,在2008 日之前将其转变为本国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定,并开始实施。指令规定对于客车和轻型商用车将从2007 日起逐步禁止汽车空调系统温室效应气体(俗称氟化气体)的排放, 2016 年结束。禁止的过程中将会分两个阶段:1. 2007 日起,不能再允许汽车空调系统使用的氟化的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指数超过150 的欧共体标准或国家标准,除非空调系统的单个蒸发器系统泄漏率不超过每年40 克氟化温室气体,或两个蒸发器的泄漏率不超过每年60 克氟化的温室气体。2. 2011 日起所有新批准型号汽车将禁止使用含有全球变暖潜值(GWP) 超过150 氟化气体的空调系空调制冷剂汽车空调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干燥储液器及管路等组成。用户启动汽车空调系统之后,压缩机在发动机带动下开始工作,驱使制冷剂在密封的空调系统中循环流动。在整个循环中,制冷剂一直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制冷剂的好坏、数量的多少对于整个系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统,从2017 日起所有新出厂的车辆将禁止使用含有全球变暖潜值(GWP) 超过150 氟化气体制冷剂的空调系统,违反规定的新车将不予注册、销售或使用。由于这一指令的强制性要求,原有的车载空调系统制冷剂R134a 2011 年起禁止被新车使用,而到目前为止,根据欧盟所制定的新规,符合要求的制冷剂只有霍尼韦尔与杜邦生产的R1234yf 制冷剂。一旦该制冷剂能全面取代原有的R134a,这两家公司将会垄断全球的汽车空调制冷剂市场。

起因:戴姆勒指出新型制冷剂易燃

2012 12 月,路透社发表文章称,奔驰测试员模仿实际情况在奔驰级旅行车的空调管路上制造了一点泄漏,制冷剂以及空调压缩机的机油混合物发生泄漏并喷洒至该车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中,接触到发动机发热的表面后,液体立刻起火,并瞬间释放出刺激性的有毒气体。致命的氟化氢气体在挡风玻璃表面凝结,并在其表面上覆盖上一层乳白色的薄膜。该项测试最终确定这些被释放的R1234yf 制冷剂在特定情况下将有可能被点燃,产生的火焰则可能扩散并引燃其余的可燃物。负责此次测试的戴姆勒高级工程师Stefan Geyer 说:这一发现难以置信,实验室最精细的仪器都没有测试出这样的危险,而我们的一次无意之举竟然发现该制冷剂可以导致汽车起火。” 霍尼韦尔公司和杜邦公司的工程师对此均表示震惊。在过去两年中,他们花费了几百万美金对新产品做过测试,没有发现起火现象。根据奔驰调查结果显示,包括大众等13 家主要汽车制造商也做过同样测试,并发现R1234yf 2/3 的车辆正面撞击中十分易燃。基于这项测试结果,戴姆勒明确表示拒绝使用该制冷剂并宣布召回已经加注此制冷剂的车辆。

交锋:多个势力大乱斗” 

尽管对这些制造商的测试结果感到震惊,该制冷剂的生产厂商霍尼韦尔和杜邦依旧表示,戴姆勒的测试夸大了新型制冷剂的危险性。他们认为,汽车引擎盖下方有着很多其它易燃材料,戴姆勒拒绝使用新型环保制冷剂只是为了节约成本。然而在当时,至少有家德国和奥地利试验单位已经就R1234yf 的安全性提出了警告。

由于制冷剂争端在业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今年年初,曾对新型制冷剂R1234yf 进行过研究的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再次成立项目研究小组,旨在对该制冷剂在汽车中的使用进行再次研究。而他们在今年月表示,戴姆勒所做的模拟碰撞测试是不切实际的 他们在报告中指出,戴姆勒在测试中模拟了一种极易起火的极端条件,却忽略了在现实碰撞中会降低火灾发生概率的因素。因此,汽车因该制冷剂泄露而起火的概率微乎其微,属于可以被接受的范畴。SAE 的报告甚至尖锐地指出,人们因遇到飞机失事而致死的机率比由R1234yf 泄露起火而致死的机率高两万倍

作为《汽车空调系统指令》的制定方, 欧盟曾表示,R1234yf 的使用将被强制执行,但并未提到对违反该条例的汽车制造商会有什么处罚。然而由于戴姆勒对制冷是近年来霍尼韦尔和杜邦合作推出的面向汽车行业的新型制冷剂,获准出口日本并在日本使用。

根据欧盟《汽车空调系统指令》的规定,对于2011 年开始生产的所有新车型,所用制冷剂的全球变暖潜值(GWP)必须低于150。市场上原有的车载空调系统制冷剂是R134a,其GWP 1430;而霍尼韦尔开发的R1234yf GWP 仅为4,比欧盟法规要求的GWP 值低97%。与其他制冷剂相比,R1234yf 制冷剂泄漏到大气中对臭氧层的破坏也要小得多。剂新规的不配合,欧盟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据欧洲媒体今年月的消息,欧盟发布文件表示,所有不符合欧盟法律的奔驰车型将被禁止在欧盟地区销售。与此同时,欧盟工业和企业委员会专员安东尼奥·塔亚尼(Antonio Tajani)公开宣称, 如果欧盟成员国不遵守规定,他将对其进行侵权诉讼。

争端升级:欧洲国家纷纷禁售奔驰汽车

自从争端爆发,戴姆勒对欧盟的警告一直采取不配合的态度,令欧盟委员会及多个成员国十分不满。而在这种风口浪尖之际,德国环境署于今年月份向欧盟提交议案,希望允许德国汽车制造商于2015 年年底之前完成欧盟法律规定的汽车空调用制冷剂采用环保制冷剂的强制要求。而原本今年是欧盟《汽车空调系统指令》要求的开始淘汰R134a 作为空调制冷剂在整车中使用的最后期限。德国环境署这一提案一旦被批准,意味着德国汽车制造商制冷剂替代的期限将被延长。很明显,虽然并未表明,但德国政府已经做出了支持本国汽车制造商的姿态,这更使得制冷剂争端愈演愈烈,直到月份,这一争端终于达到了高潮。

今年的月对于戴姆勒公司来说可谓四面楚歌。刚刚进入月,欧盟就有消息称,由于制冷剂存在争议,法国已经采取行动,拒绝注册在12 日以后生产的奔驰系列、系列和CLA 车型。若法国政府这一行动得到法律许可,戴姆勒每年可能损失2.9 万辆的销量,相当于全球销量的2%。欧盟工业事务主管安东尼奥·塔亚尼随后发表声明支持法国政府这一举动,并称目前欧洲市场上戴姆勒所生产的汽车并不符合标准。他向德国政府施压,要求其针对未能强制戴姆勒遵守欧盟规定而作出解释。欧盟的这一声明一时间造成了一边倒的态势,欧盟28 个成员国代表在与欧盟汽车技术委员会的会谈中一致同意所有在欧盟销售的汽车必须采用新型制冷剂,奔驰新车遭到禁售的范围似乎将进一步扩大,戴姆勒一时间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然而戴姆勒也并非任人摆布的羔羊, 该公司一名发言人表示,其所生产的汽车得到了德国机动车辆管理局(KBA)的批准,在整个欧洲地区是合法的,因此任何人都不应阻止这些车辆进行注册。法国国内也有一家法庭认为法国政府没有准确地遵循欧盟安全法规,并要求法国政府尽快解除针对奔驰新车的禁令。但法国政府仍未妥协,法国生态与交通部在26 日发布了一项声明,声称根据欧盟相关法规,将继续禁止奔驰级、级和CLA 级新车在法国进行销售,直到戴姆勒遵循欧盟法规,采用新型制冷剂。戴姆勒随即宣布将起诉法国政府,并强硬表示,“( 法国政府禁售奔驰新车这种做法匪夷所思,并不能适用于这种情况,因为在欧洲的公路上几乎所有的新车和二手车都使用了安全的R134a 制冷剂,而且会持续到2016 年底

峰回路转:德国政府支持戴姆勒

正在戴姆勒四面楚歌深陷泥潭之时, 事情又出现了转机。今年以来一直在为本国汽车制造商争取利益的德国政府在19 日发布了官方声明,并向安东尼奥·塔亚尼递交了一份长达页的意见说明,对戴姆勒表达了支持。德国交通部一名发言人表示:德国政府认为戴姆勒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随后不久,戴姆勒一方又获得了新的支持力量——丰田汽车于26 日宣布,鉴于安全性方面的原因,该公司已经在欧洲地区弃用了新式R1234yf 空调制冷剂,并重新启用了旧式的R134a 制冷剂。而在此之前,戴姆勒是唯一一家拒绝逐步弃用旧式的R134a 式制冷剂的车企。就此,丰田发言人表示,由于新式制冷剂在德国引发争端,考虑到顾客的安全性问题,该公司已经在三款车型中采用了旧式制冷剂,这三款车型分别为普锐斯PlusGT86 以及雷克萨斯GS。丰田称其对于新型制冷剂的安全性很有信心,但该公司不希望被拖入因制冷剂所引发的争端中。最终,戴姆勒诉诸法律的行动得到了回报。月底,法国最高行政法院做出判决,废除了法国政府针对多款梅赛德斯奔驰新车的禁令,并下令相关机构恢复对上述奔驰车型进行注册。但值得注意的是,法国最高行政法院作出的判决只是临时性的,该法院还需针对该案进行审查,在未来数月中才会做出最终判决。据了解,尽管之前欧盟多个成员国均同意欧盟提出的所有在欧盟销售的汽车必须采用新型制冷剂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法国是欧盟地区唯一一个对采用旧式制冷剂的新车发布禁令的国家。

戴姆勒针对上述判决发布声明称: “我们希望法国监管机构能够在48 小时内重新开始对我们的车型进行注册,从而使欧洲所有汽车制造商之间的平衡得以恢复。” 

评论:如此大动干戈的实质是什么? 

今年以来,德国车企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不断挑战欧盟标准。从年初的2020 年欧洲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草案到近期刚刚告一段落的制冷剂纠纷,无不见到德国车企与德国政府的活跃身影。他们与欧盟在这些问题上不惜大动干戈,难道真的是从环保和安全的方面考量吗?他们真的为了环保和安全,不惜禁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答案或许并非如此。

今年上半年,默克尔成功阻止了欧盟对欧产车实施新的排放限制,并坚称严格的排放限制会严重危害德国的汽车工业、影响德国汽车行业的就业稳定。链接

其它汽车厂商态度: 

通用:坚持使用新型制冷剂

尽管已经知晓霍尼韦尔和杜邦两家供应商提供的R1234yf 制冷剂在测试中发生起火,通用汽车坚持使用这款制冷剂。通用制冷剂工程师Curt Vincent 表示:我们对新型制冷剂进行了碰撞测试、计算机仿真以及热分析实验,并未观察到任何危险迹象。”Vincent 与霍尼韦尔副总裁Terrence Hahn 均指出,R1234yf 制冷剂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大众:弃用霍尼韦尔制冷剂

据路透社报道,今年月,大众决定仿效戴姆勒, 拒绝使用由美国霍尼韦尔及杜邦公司开发的R1234yf 新型空调制冷剂,并计划推出基于二氧化碳的新型空调系统。大众集团发言人拒绝透露该公司将于何时开始使用基于二氧化碳的空调系统,指出这一进度与竞争对手有关,并确定该公司今年不会推出基于二氧化碳的空调系统。

欧宝:新型制冷剂安全可靠

通用汽车旗下欧宝于今年月表示,他们与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ÜV Rheinland)进行合作, 对一辆采用R1234yf 制冷剂的Mokka 车型进行了一项碰撞测试,该车的空调系统在碰撞中遭到损毁,并在发动机歧管附近发生泄漏,但并没有导致起火。据此,欧宝认为R1234yf 制冷剂安全可靠,并表示近期内不会出现其它可以代替它的制冷剂。

丰田:在欧洲市场重新启用旧式制冷剂

据《欧洲汽车新闻》报道,丰田汽车于月底宣布,鉴于安全性方面的原因,该公司已经在欧洲地区弃用了新式R1234yf 空调制冷剂,并重新启用了旧式的R134a 制冷剂。丰田发言人表示, 由于新式制冷剂在德国引发争端,考虑到顾客的安全性问题,该公司已经在三款车型中采用了旧式制冷剂;丰田称其对于新型制冷剂的安全性很有信心,但该公司不希望被拖入因制冷剂所引发的争端中。当时德国所为就曾经被行业内斥为自私和无担当的表现。而在此之前,德国作为世界汽车强国之一,也曾经数度对欧盟尾气标准持强硬反对态度。德国每每在欧盟规定可能影响到本国豪车企业利益的时候百般寻求拖延之法,究其原因,自然是为了借拖延实施期限来保护本国车企,并为他们的相关新技术开发制造更多的缓冲时间。另外,近年来受欧债危机的冲击,德国本土的平均车龄已经达到8.7 年新高,较经济危机之前多出整整一年。尽管德国车企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大规模开展海外业务以填补欧洲市场的下滑,但它们在本土汽车销售量迟迟未能提振, 这必然令整个产业链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由于标准变严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在这种背景下可谓是雪上加霜,自然会被在世界汽车行业拥有庞大势力的德国车企联合抵制。

而这一次制冷剂事件,德国需要打破的还有国外公司对制冷剂行业的垄断。事实上,制冷剂一事背后牵扯的是数十亿美元的制冷剂市场的商业版图。一旦新型制冷剂被欧盟成功强制执行,其制造厂商——美国霍尼韦尔和杜邦将垄断价值数十亿美金的制冷剂市场,德系车企对该制冷剂的抗拒和德国政府要求推迟新型制冷剂执行时间的做法正与德系车企在研发基于二氧化碳的空调系统有关。目前二氧化碳系统还未开发成功,德国方面自然不甘心制冷剂这块大蛋糕让美国公司独吞,便借奔驰的一次安全测试出现的安全隐患发难,以便为自己的二氧化碳空调系统的研发提供缓冲时间。

而法国政府在纠纷中身先士卒地对奔驰的新车发布禁令,其本质很可能是为了保护本国车企。众所周知,以标致雪铁龙为代表的法国车企近年来经济压力巨大,甚至濒临破产。法国政府则尽其所能积极对其进行援助,甚至提出为标致雪铁龙寻找投资银行。而德国车企此次对欧盟制冷剂规定的不配合态度对法国来说是正中下怀,一旦在法国成功禁售德系车,势必会给法国车企留出更多的市场份额,助其恢复元气。据了解,法国政府的这种保护主义也曾有先例:2012 年,由于韩系车在法国本土市场销量猛增,法国政府就不顾贸易自由的基本准则,公开主张对现代汽车进行不公正行为调查,要求欧盟采取紧急措施、加大进口限制力度。

由此可见,制冷剂风波如此大动干戈,表面上看是出于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考量,而实际上各方势力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德方是为了打破垄断和降低成本,法方则是为了保护本国车企。在这时, 包括新型制冷剂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是否真的有安全隐患,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

Copyright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京ICP备0503030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8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6号汇融大厦A座15层 邮编:100055 办公信箱:autoreview@caam.org.cn 电话:010-6397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