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6-06
公车改革二十余载,多数时间,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公车私用,“车轮上的铺张”,公车是否被取缔……殊不知,公车改革也应该与时俱进,公车采购和管理一个都不能少。去年12月,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称,老坐外国车观感不好。今年“两会”期间,外界称公车采购新政即将出台。新政调整了公车采购标准,更多的自主品牌汽车能够进入《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这些利好政策信号无疑证明,公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公车采购也已驶入“破冰期”。
“四波”车改
1993年,广东东莞沙田镇等单位开始取消领导干部公车改发交通补贴,公车改革拉开序幕。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随后,各地公车改革的方法和试点时见报端,仔细一想,我国公车改革已掀起“四波”浪潮。
第一波车改:自 1993 年广东公车改革第一个吃“螃蟹”后。次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启动部分中央机关的车改试点,同时也在浙江、江苏、北京、黑龙江、重庆等省市的部分地区试点,其中最为著名的为 1998年大庆车改,在当时引起了全国轰动。
第二波车改:2001年,江苏省从单个乡镇车改试点开始,扩展到 300 多个乡镇。此后,湖南省资兴市,浙江省杭州市、义乌市,江苏省江阴市,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相继开展了公车改革。2003年进行的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车改、河南省郑州市车改,2004年进行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车改、山东省威海市车改……
第三波车改:2004 年 6 月在全国掀起。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黑龙江、安徽铜陵等 20 多个省 (区、市)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4家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科技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出版总署等15家中央和国家机关实施了公车改革。
第四波车改:2010 年年初,云南省昆明市率先在五华、盘龙、西山、官渡主城4区启动“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试点工作。2010年3月,湖南省对省级机关公务用车购置配备方式进行改革。2010 年 5 月,河南安阳县试行公车管理“以租代购”探索公车改革新措施。2010 年 7 月,山东省烟台市纪委监察局会同市政府办公室、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对全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除警车、特殊业务用车以外的7000多辆公务用车,全部实行统一标识,亮明“身份”接受社会监督。2010年9月,浙江省纪委等部门发出通知,全省推广对公务用车实行定点保险、维修、加油、存放,并贴上统一标识,遏制公车私用,努力降低公务用车成本。
社会发展,因此公车改革必需与时俱进。近日,有消息称,继2011年《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和2012年 《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陆续出台后,新的更加具体的公车采购新政也有望在2013年正式出台。无论是前面的四波公车改革,或是即将迎来的第五波浪潮,都在“破冰”的路上。
虎口拔牙
众所周知,公车改革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庞大的公车总量正成为众矢之的。据财政部2011年初公布的数据, 全国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消费支出超过1000亿元,购置费支出增长率在20%以上。公车费用过高、私用严重、超编超标配备屡禁不止,已成为公共财政的包袱、滋生腐败的温床。
零容忍
公车改革,一直有一种声音是对公车“零容忍”,坚持用“车贴”取代公车,其中以“叶氏车改”最具代表性。
“ 全国公车成本最低的厅官”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10年来,坚持自己的公车改革方案。他连续多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疾呼公车改革,他也身体力行——调任副厅级官员当天,他“炒”了司机,婉拒单位专车,开始践行一个人的“叶氏车改”方案。
叶青的出行理念可以概括为“3510”:3公里走路;5公里骑自行车;10公里以上还得开车。
“叶氏车改”,可概括为“自购私车,市内交通每月定额补助,出差实报实销,并实行‘双轨过渡’制度”。具体方案是,对符合配备公车条件的干部,可自购私车,不动用公车,并每月享受一定数额的上下班交通补助。如果驾驶私车出差,可对过路费、过桥费、加油费和停车费等进行实报实销。对不符合配备公车条件的干部,根据级别发放一定的交通补贴。“双轨过渡”,是指在车改过程中,不愿采用新办法的人,可继续沿用现行办法,过渡期内允许新老方案并存。
竞技场
据了解,公车采购新政很可能由此前“18、18”的采购要求下降至“18、16”,即1.8L排量不变,但价格下降到16万元以内,而有关“研发费用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3%”的规定则保持不变。
公车采购政策的最新细则调整,采购标准,明显倾斜自主品牌。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采购新政按照自主创新思路和方向制定。在未来不太长的时期内,我国政府采购国产车的概念会覆盖到整个汽车行业。
利好政策,对自主品牌汽车来说,无疑是一次树立品牌、提升市场销量的绝佳机遇。相对于整个车市而言,公务车采购虽然只是一个不大的细分市场,但对于自主车企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这个市场的绝对值有多大,而是其所带来的示范作用以及给消费者带来的积极导向作用。
尽管公车采购新政没有正式出台,但国内的高端自主品牌已经展开角逐。据悉,今年“两会”期间,上汽、广汽、一汽等汽车企业都推出各种政策服务两会,树立市场口碑。其中,上汽乘用车准备了近100辆荣威950,作为媒体两会采访专用车,涉及国内权威媒体近20家。
不过,一旦自主品牌能够顺利大量地打入公务车市场,有效的竞争机制相当重要。据业内专家测算,若按照公务车每年1000亿元的采购计划计算,意味着进入公务车采购目录的25家自主品牌车企,平均每家能从政府采购中分得40亿元的份额,这无疑将给自主品牌车企的经营带来较为稳定的业绩提升。
目前,一汽集团针对红旗品牌,花费巨资打造高端省部级座驾,首批车型已经交付;上汽乘用车旗下的荣威950与荣威750,积极抢占中高端公务车市场;广汽乘用车旗下传祺GA5,更是直接瞄准一般公务车,也就是在“双18”的标准之下,四处出击,收获颇丰。在今年上海车展上推出的北汽绅宝,也将目标瞄准了政府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