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推动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的政策导向

发布时间:2019-03-15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从市场导入期向产业成长期过渡的关键阶段,不仅在全球的产业体系当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还引领和加速了汽车电动化的进程。如何应对汽车全面电动化的挑战、进一步加快其进程?如何促进产业、企业与社会各方力量之间的跨界协作?近期,全国政协、工信部、发改委(能源局)、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领导分别介绍了各部门推动国内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的工作重点。

把技术决策权交给企业,及时将产业化重点转向燃料电池汽车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万钢

应将动力电池系统的电-热安全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最关键指标

从能源供给侧来看,国内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量快速增长,特别是近五年来,能效的提高和排放的大幅度下降,为汽车的电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产业方面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融入世界,电动汽车和零部件走进了数十个国家,而在国内也看到了各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和产品活跃在市场上,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用户的欢迎。

从2018年来看,动力电池、关键材料性能指标稳步提升,成本明显降低;单体模块、电池包、BMS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和安全性能全面推进。目前纯电动乘用车产品的续驶里程高于300公里的占比已达81%,系统能量密度140Wh/kg以上的产品已成主流,而动力电池单体的密度发展更快,基本超过250Wh/kg,有些已经达到了300Wh/kg的预定目标。同时还研发成功了适宜高寒、高温、高湿地区的纯电动客车。

但仍然要把安全,特别是动力电池系统的电-热安全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最关键指标。从动力电池的单体模块、电池包、电-热管理以及结构布置等方面综合考虑,要特别重视材料的热稳定性、充放电机制、热失控防护和电-热管理系统,实现最佳系统解决方案。

比能量达到304Wh/kg、65Ah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已经完成了所有的检测工程,从今年开始就要装车;驱动电机峰值比功率4.03千瓦/公斤,最高效率达到96.5%。重大科技专项还要进一步加强高能量动力电池、高效率驱动电机和能量回馈系统,以及高功率燃料电池、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协调推进插混/增程式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开发

当前油耗法规更加严格、排放标准更加严酷,特别是检测规范更加动态,内燃机领域面临重大压力。目前自主创新的混合动力系统已经开始装车,同时单电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发动机也在发展。要继续充分利用内燃机领域的新技术,推广应用诸如稀薄燃烧、均质压燃、转子发动机等创新成果,促进内燃机与电驱动技术的融合、与智能控制的融合,支撑内燃机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2018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看,乘用车大概占75%左右、客车占17%左右、货车占了7%左右。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总量大概在20%左右。

特别是2018年下半年以来,插电式混合动力发展相当快。应该及时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发展,同时向增程式混合动力发展方向转变。现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基本上达到了综合能耗2L/100km以下。由插电式向增程式方向发展,在带动产能转换的同时,使排放降到更低,有效地支持产业的转型升级。

及时将产业化重点转向燃料电池汽车

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国内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三支表现显眼的队伍,分别是新源动力、亿华通、弗尔赛,在冷启动功能、EMA的性能提升和电堆的效率上逐步跟上了世界的潮流,但国内最大的瓶颈还是膜电极、空压机、储氢罐的转化,要攻克基础材料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难关。

现在还有一个难点是加氢站的建设,发达国家把氢作为能源管理,创造了科学安全的氢加注站建设和车载的氢罐技术标准、监测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建议借鉴先进经验,总结试点成果,抓紧研究加氢站和储罐技术标准,提升检测能力,尽快破除标准检测障碍和市场准入壁垒。

应该及时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相对于远程公交、双班出租、城市物流、长途运输等交通方式,燃料电池汽车具有清洁、零排放、续航里程长、加速时间短的特点,是适应这些市场需求的最佳选择,所以要及时把产业化重点向燃料电池汽车拓展。

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国家已经形成了电-电混合的技术优势,适合燃料电池技术的特点,也适应中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一些特征。

现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商业化示范运行的氛围,到2018年年底运行的车辆近千辆,加氢设施建设12座。据中汽协统计,2018年新增1500多辆燃料电池商用汽车,其中客车占1400多辆、货车有100多辆,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开始起步。

国内氢气来源广泛,既有大量的工业副产氢气,又有大量的弃风弃光电、低谷电等可用于制氢的存量资源,由于规模化供氢体系不完善,输运成本比较高,用氢价格偏贵,技术标准不完善,所以还没有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上汽、潍柴、福田、长城等骨干企业已经明确规划、加大投入、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和商业化。应继续支持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地方结合资源禀赋,点-线-网结合,开展区域化的示范运营,加快产业化过程,实现新能源汽车产品谱型电动化、智能化的全覆盖。

做好总体规划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调研,通过跟踪的61万多辆电动汽车的信息,未随车配建的充电设施有17.9万台,占比29%。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集团、公务用车自行建桩(用户在单位充电);第二,居住地物业不配合;第三,居住地没有固定停车位。针对居住地物业不配合现象进行的调研显示,已建小区安装固定车位比较难。建议各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允许小区物业收取合理的充电服务费,以提高协助安装和管理充电桩的积极性。

在电动化、智能化的进程中,新能源汽车将逐步发展为移动储能终端,实现与能源网的互联互通,所以新能源汽车将推动能源消费变革,而能源生产的变革又将促进新能源汽车全运营周期的零排放。所以还是要鼓励地方政府在能源价格、建设用地、商业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大胆创新,加快各类充电设施市场化建设和运行。

另一个角度,基础建设要完善政策和标准体系。对于氢能源:一要加速技术创新,提高制氢的效率、降低成本;二要建立安全的氢能加注、储运技术标准法规;三要加快氢能生产、运输和销售体系建设;四要加强监测能力建设;五要加强公众科普宣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

财政补贴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前期发展中。财政补贴只不过是阶段性的,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会逐步退坡。所以政策不只是财政政策,还应有一些其他的综合政策。

一是严格执行油耗标准、双积分等产业政策,并且适时转化为碳交易机制,增强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内生动力。

二是将推广新能源汽车作为“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战略支撑,赋予新能源汽车用户更多的路权和准购权,将道路交通电动化规模效益与城市大气环境绩效考核相结合。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将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列入了行动计划内,各个省市也相继提出了一系列从环保角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为分区域、分车型实现电动化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依据。

三是要加大支持分时租赁、共享服务等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向产品、服务、充电、运营等多环节转变。实际上电动化、智能化和共享化也在推动汽车产业销售服务的变革,将带动更多的新型的就业岗位,提高汽车的社会使用效应。

四是充分研究2020年对纯电动、插电式等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出后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交通运输零排放和超低排放车辆成本得到补偿和奖励。

五是以安全、节能、环保为导向,加强安全运行管理与服务,逐步取消对于续驶里程、能量密度等细节要求,把技术的决策权交给企业,让市场选择最合适的产品。

六是要鼓励金融创新。开展新能源汽车分期付款业务并给予优惠贷款,使购买成本与使用成本互补。公平、规范地完善新能源汽车保险业务。

七是加强车用动力蓄电池退役后储能梯次利用、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和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是双周期的,在车上退役以后还能够长期用于储能,实现梯次利用,最后进行材料回收。从生产企业到整车企业,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电池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形成了一个闭环。

八是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汽车电动化。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分地区、分车型、分用途实现电动化,特别是实现公交、出租、共享、物流汽车的全面电动化。

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部长 苗圩

在充分肯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在财政补贴逐步退出的背景下,在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如何保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来之不易的成果,保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挑战。2019年补贴政策总的原则是在确保2021年补贴全部退出后,产业不发生大的波动,分阶段释放退坡所带来的压力,防止一次退坡坡度过大,带来大起之后的大落。

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协调,综合施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巩固发展合力,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加强部门间协作,着力推动解决充电桩进小区难、地方保护等突出问题。还要适时建立产能信息发布机制,引导社会理性投资。2018年工信部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其中专门对委托加工(代工模式)问题做出了规定,鼓励企业间产能合作,激发市场活力。与此同时,还要统筹锂、钴等资源开发和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推进汽车与能源、交通、通信产业的融合发展。现在交付用户的新能源汽车已经通过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做到了80%以上的在线实时监控。工信部正在推广动力电池的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同时还要鼓励电池企业、整车企业在设计阶段对将来电池拆解、回收利用给予足够重视。并且要加强作业指导书的制定,使用户、梯次利用企业和拆解回收企业得到有效的技术指导。

(二)增强发展动力,强化创新驱动。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巩固动力电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良性发展态势,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动力电池性能和整车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在经济基础好、地方积极性高的地区开展示范运行,打通产业链和氢能的供应链。

(三)优化发展的环境,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财税政策,加大对使用环节的支持力度,保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平稳增长。制定发布2021-2023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完善双积分制度,为财政补贴全部退出后做好前期准备。提高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构建便利高效的充电网络。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安全检查、产品召回等制度,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四)扩大开放合作,培育国际领军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对外开放步伐,推动产业合作向联合研发、品牌培育拓展。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高国际标准话语权和影响力。引导和支持优势企业进行海外布局,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供给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

如何将电动汽车与智慧城市发展相融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 王蒙徽

下一阶段将把电动汽车、智能汽车的发展与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融合起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平台,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城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大新技术应用的力度。绿色、低碳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电动汽车的发展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水平,城市要更坚定地接纳零排放出行、更坚定地制定限制高排放出行的措施,这样就必须要解决好充电的问题,将充电设施作为城市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这是适应汽车革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方便居民生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各地抓紧制定完善相关规划,重点推进新建住宅和老旧住宅小区、单位既有停车场和公共服务领域等方面的充电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布局合理、适度超前、智能高效的充电设施体系。

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修改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在城市建设中全面落实和完善充电设施规划要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进一步推进充电设施进小区、进单位、进公共停车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充电设施建设,特别是充电桩建设中,要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鼓励协同融合,促进技术迭代。

如何过好新能源汽车产业爬坡过坎期

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 夏鸣九

今后两年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度过这一爬坡过坎的阶段,国家出台完善相关产业政策是一个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提升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要持续推动“三电”关键核心技术提升。

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电池、电机、电控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今后一个时期,研发更高比能量的锂离子电池,提升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的功率密度和效率,仍然是主要发展方向。同时,要注重发展颠覆性技术,超前布局固态锂电池、碳化硅功率器件等下一代技术。

第二,安全问题是红线。

必须把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加强核心材料、电池生产、使用维护等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从根源上提高电池系统整体安全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工具,发展在线立体化监测、智能化研判、全方位预警等技术。

第三,要高度重视氢燃料电池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应用。

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是未来车用动力转型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重型商用车上应用前景十分光明,对于解决国内柴油机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燃料电池已经进入产业化高速发展阶段,未来3—5年是燃料电池由技术研发转向产业竞争的关键窗口期,要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氢燃料电池工程化、产业化为牵引,布局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应用的全链条技术研发,补齐关键核心技术及产业链的短板。

优化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环境和产业格局,增强车企参与度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  李冶

虽然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比较快,但是行业仍然面临着基础不牢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充电设施的平均利用率相对较低,行业盈利能力也比较低,整个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是充电设施的运营企业在整体的产业链中还处在弱势地位,车企的参与度相对比较低,动力电池充电技术的升级也难以协同。提升充电保障能力的相关工作还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三是充电设施的总量虽然很大,但技术水平依然偏低。比如各类充电设施只能实现单向充电,难以和电网互动。另外私人充电设施也无法提供智能共享服务等等。

2018年11月,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大幅度提升充电技术水平,提高充电设施的产品质量,加快完善充电标准体系,全面优化充电基础布局,显著增强充电网络互联互通能力,加速提升充电运营服务的品质,进一步优化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环境和产业格局。

2019年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第一,支持探索创新充电商业模式。借鉴各国先进经验,会同相关部委加大协调力度,督促车企深度参与充电运营服务,支持整车企业向充电服务运营商购买配套服务,更好发挥车企引领作用,促进车桩协同发展,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同时,在充电价格方面,考虑进一步充分发挥市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加快推动先进的技术研发,加快柔性充电技术推广应用。加强无线充电、智能充电等关键技术攻关。在重点领域开展充电设施与电网互动实验示范。加强装备研发,做好技术储备,适应未来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的智能互联变革,迎接电动汽车的新时代。

第三,推动充电服务平台的整合发展,积极发挥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等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在各运营企业信息平台基础上,利用中央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快推动国家级服务平台的整合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充电服务。

(本文根据2019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Copyright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京ICP备0503030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8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6号汇融大厦A座15层 邮编:100055 办公信箱:autoreview@caam.org.cn 电话:010-6397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