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无人驾驶、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越来越迅猛,越来越火热,甚至连英国人也越来越急切地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其中,不过高和生显然认为,无人驾驶,还是慢一点,稳一点更好。事实上,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发展,不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我们将如何选择?
本刊记者曹晓昂
2016年12月2日,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里,激烈的汽车比赛正在进行。参赛汽车有原型试制车,也有量产改装车,不过这些车的外型有些奇特,许多车在车顶和车身四周安装了各种各样摄像头和密集的传感器,在有些比赛场次,参赛的汽车里居然并没有驾驶员在操控——这就是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上海嘉定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智能汽车大赛。这是一场国家级的科技赛事,以“智能改变世界,创新驱动未来”为主题,定位于智能汽车行业的高端交流平台和技术实践测评标尺。
在赛场上忙碌的不仅有来自东风、广汽、东风标致、吉利、本田、沃尔沃、长安福特、凯迪拉克、一汽大众等车企,也有清华大学、长安大学、江苏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科研、高校机构。虽然是首届比赛,但中国智能汽车大赛不仅设置了无人驾驶组,也设置了自动泊车、自动紧急制动、车道偏离预警与保持等智能辅助驾驶组。
不过本届比赛尤其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该项赛事得到了英国贸易投资署、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荷兰上海领事馆、瑞典上海领事馆等国外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英国国际贸易部公使衔参赞Mark Wareing、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中国区主席Thomas Meurers、英国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战略总监Michael Talbot以及德国、荷兰等国的行业专家出席了比赛同期举办的2016ICV国际论坛、中英智能网联汽车交流会、中英高端访谈、中德高端访谈、中荷高端访谈、中韩高端访谈等一系列交流活动。
英国国际贸易部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还在现场宣布共建中英汽车联合工作组,共同推进中英双方在汽车工业,尤其是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化合作,增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商贸及学术交流。“英国有着丰富的技术经验和科研人员储备,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活跃的产业集群,中英汽车联合工作组将充分挖掘两国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在研发、制造、市场及投资领域的交流,并利用英国在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智能系统及蓄电池技术等尖端科技优势,帮助中国智电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英国国际贸易部公使衔参赞魏林博士表示热切期待着中英双方未来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密切合作。不过,与积极主动的英国人不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和生对于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热潮显然有自己冷静的看法。在中国智能汽车大赛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魏林博士和高和生主任。
对话高和生:汽车自动驾驶又近又远
《汽车纵横》:能否介绍一下中国智能汽车大赛?
高和生:这两年,传统的车企和大专院校,在无人驾驶领域都做了很多工作,他们认为自己的一些产品可以推向社会进行道路测试,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到过上海国际汽车城来测试。我们举办这个比赛,搭建这个平台主要是希望国内的研发机构、企业、大专院校把他们在无人驾驶方面的产品,拿出来互相做一个评测,比一比,遛一遛。通过互相验证、互相比较、互相学习,能够比出优点和劣势。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可能就是互相观望,彼此之间的沟通也有问题。
这两年,智能网联汽车在咱们国内炒得比较热,传统企业、以IT为主的企业都纷纷在做无人驾驶汽车,这就有路径选择的问题。这两年,我们中心一直也在逐步推进无人驾驶领域的标准建设,我们认为产业要发展,在标准方面必须要引领,要规划好。我们非常关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及时地让这些产品进行互相比较,这是很必要的。比赛之后留下的信息也为我们下一步做好标准制定和行业管理方面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这是我们举办大赛的目的。
《汽车纵横》:国内有些车企已经开始尝试在公路上进行智能驾驶,但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国家也没有立法允许它们上路,您认为国家应该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帮助企业发展智能驾驶技术?
高和生:我们已经向工信部提过一些想法,我们认为,无人驾驶汽车一定要经过一定的时限、一定里程的可靠性测试才能上路。除了我们的标准要跟上,立法进程我们也得推进,这包括保险如何规定?我们一定要有详细的描述,要说清楚路径。
让企业做技术储备是应该的,但我们要从社会标准、立法的角度推进,两者间要同步。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节奏不要推进得太快。据我了解,无人驾驶汽车,很多国家都在发展,但允许上路的不多。
我曾经去日产公司调研,三年前,日产公司的智能汽车产品就被认为很成熟了,但是我们去参观,他们还只是拉着我在高速公路上跑了40多分钟。因为驾驶的情况太特殊了,路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东西,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还是要稳妥一些。
《汽车纵横》:您认为中国的自动驾驶汽车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上路?
高和生:从我们产业的角度,从制造的角度看,两、三年应该是可以上路测试的。现在的问题主要是立法和行业整顿,如果在一个封闭道路上做这件事,我认为两、三年做出产品,五年产品上市,产品本身不会有太大问题。关键是其他配套的东西,例如立法推进等都存在问题,这不是我们单一产业能左右和主导的。日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的产品没问题了,但是在立法推进上也遇到了困难,日本政府目前肯定是不容许的,所以大家还是要一起共同推动。
我去日本考察过无人驾驶汽车,也去过欧洲的德国、瑞典等国家。在日产,我和他们做了详细交流,也看了他们的无人驾驶汽车,三年前他们的无人驾驶产品就已经在销售,除了在高速公路、封闭路况的道路上跑,这三年来也一直在高速公路上模拟实际使用情况运行。考察后,我感觉汽车的无人驾驶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企业、行业、社会在这方面的投入目标是对的,但是这个路怎么走,什么时候实现全无人驾驶?我认为,节奏上、把控上还是稳一点比较好。
《汽车纵横》:无人驾驶汽车下一步的推广模式到底是什么模式?在技术选择路径上,是汽车+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汽车?
高和生:我认为这是两种路径都可以选择。从我自己了解的情况看,包括去瑞典、德国,这几个国家基本上是以汽车为主的国家,基本上还是“汽车+互联网”这个路径。虽然关注程度很高,但没有像咱们国内炒得这么热。所以无人驾驶汽车下一步的推广模式可能有多种模式,需要我们政府和行业正确的引导。不能危害社会的安全。我认为,好像还没有那么着急地要去实现无人驾驶,例如我到北京出差,北京市区里可以自己开车,上高速公路从北京到天津这一段路,换成无人驾驶模式,这样我就可以休息一个多小时,我觉得这样的模式是无人驾驶第一个要达到的目标。无人驾驶的终极目标是达到共享汽车和无人驾驶,这么走会比较稳妥,也比较现实。
《汽车纵横》:你们与英国的合作,主要侧重哪些方面?
高和生:交流、协调、互相借鉴。我希望中国的车到英国去之后会说话,会走路,英国的车到中国来也会。
《汽车纵横》:关于无人驾驶,您最关注什么问题。
高和生:无人驾驶汽车首先是安全汽车,从我们制造业企业来说,制造一辆车肯定没问题,因为整个汽车产业就是集成行业优秀技术的,主动的和被动的安全技术,我们都在用,所以安全汽车应该没问题,关键是安全汽车交互问题,这个是我们最不放心的一个环节。中国的路况比较复杂,需要协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协调好。
《汽车纵横》:实现无人驾驶后,汽车行业会被颠覆吗?
高和生:无人驾驶汽车的终极目的就是共享汽车,谁是最大受益者?我认为还是汽车,所有无人驾驶这些开发的东西,包括影像技术,所有技术都要被我汽车来整合使用,所以将来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我们。我们需要这方面的技术来支撑,来配套,来完善,但还是要以我们汽车为主,整合这些资源,所以我认为未来在无人驾驶汽车方面胜出者,或者获益比较大的,还是我们汽车行业。
《汽车纵横》:到底我们到什么时间节点上会达到真正的无人驾驶?
高和生:我估计还得20年,除了要有安全的汽车产品、安全的交通环境,有共享的汽车,还有立法的推进也很关键。保险能不能配合上?这也很关键,汽车产品涉及到社会面比较广,不是生产一个产品就可以让你上路了。立法的推进很难,有些事情得按照程序走完这个过程,三年、五年都未必能够完成。从我的角度上,也许汽车产品本身没问题,但真正推广的时候,要难得多。
对话魏林(Mark Wareing)博士:汽车自动驾驶与英国的野心
《汽车纵横》:感觉英国在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方面很积极,也很活跃,与中国国内进行的沟通和交流很多,听说,你们希望能够制订全球化的自动驾驶领域的统一标准?
Mark Wareing:是的。英国国家国土不大,人口也只有六千万,但英国在技术、法律、保险、金融领域的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和实力。我们的思路就是要和许多优秀企业来进行合作,包括华为、长安、吉利、东风、上汽等企业,我们跟他们之间不断保持着交流与沟通。我们希望与中国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发适合世界的自动驾驶领域的统一标准。
《汽车纵横》:你们为什么如此重视标准的制订?
Mark Wareing:标准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务,我们还会加强和其他有关各方的合作和沟通,进一步推动标准的设立。英国政府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一亿英镑(10亿人民币左右)的投入,这些钱是投在研发和技术领域的,在这个框架下,企业之间可以彼此协作,共同在技术上进行开发。另外,在协作项目方面,我们跟工信部也有过接触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在一些协作项目上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工信部对于这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兴趣。
前不久,英国政府又在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方面批准了1亿英镑的投入,因为自动驾驶不仅仅是涉及到汽车本身的技术,还有检测,而且未来的自动汽车是在智能城市的环境下进行运行的,所以就涉及到很多其他领域的技术改造。比如,道路、交通控制等,还有智能汽车车辆上路后,要实现和周围环境的通讯,第二个“一亿英镑”就是投入在这些方面。以后不论是上海、北京,还是东京、巴黎,以后的智能汽车都是可以实现智能驾驶,可以自己判断路况的,这样可以提高驾驶的效率,降低污染,降低交通事故。
《汽车纵横》:你们是要开发技术标准吗?
Mark Wareing:这并不是说英国要开发标准,而是英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合作,来开发国际标准,这样才能够使得这个标准是适合于世界的,对世界都是适用的。
《汽车纵横》:发展自动驾驶汽车需要更多的沟通与合作吗?
Mark Wareing: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一个观点,现代化自动汽车不是孤立于整个汽车行业来发展的。如果您去到一个非常先进、现代化的汽车技术研发中心,您就会看到未来的汽车它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它涉及到先进的材料、智能材料相关的供应商、供应链,还有需要尖端的思想和技术。此外还有新的能源方式,比如说要有新的电池。应该说现在很多汽车都变得智能了,车辆本身就可以找寻附近的4S店或其他的服务站。再比如,通过卫星系统,您可以查找到一个车辆现在在什么地方,可以行驶的里程是多少。现在有技术让驾驶者可以充分了解车载电池的使用情况。今天你买路虎车,你可以给这个车辆指示,告诉这个车要怎么开,它是可以上坡、下坡,泥地、沙地,都可以开。你可以让车自己开就可以了,手不用放在方向盘上,脚也不用碰油门,让它自己来驾驶就可以。
还有其他很多的技术,比如距离控制技术,如果你离其他的车太近了,或者给你警报,或者在停车方面有相应的警报可以帮助你自动泊车,这些技术都已经有。另外还有电子领域的发展,也使得你的手机跟车辆之间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自动还有互联汽车技术,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并不是忽然之间出现的一个技术。我们接下去努力的方向,就是保证车辆上路之后,可以和其他车辆之间进行交互和对话,以及整个环境之间进行交互和对话,而不需要一个翻译坐在后面帮他去沟通。实现成功的路径就是彼此之间要进行紧密沟通,德国企业、日本企业、美国企业、中国企业等,大家一起合作,才能走向未来。
《汽车纵横》:除了技术,实现智能驾驶还需要什么?
Mark Wareing: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智能驾驶汽车的发展必须要在法律体系、社会体系还有汽车行业共同合作的前提下进行。中国的汽车产业目前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汽车产业,中国的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英国的汽车产业规模当然是远远比不上中国的汽车产业,但是英国的汽车产业历史非常悠久。120年前,英国的第一批车就已经上路了,那个时候汽车的速度每小时才四英里,但在那个时候英国就有人拿着旗帜指挥这个车的行驶了,这是一百多年前的道路安全保障。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是许多现代汽车技术发明地,要实现这些技术的开发,我们需要方方面面基础设施的到位。像米拉等一些机构有相关的测试场地,还有相关标准的制定,所有这些基础设施全方面到位了,才能够实现这个行业的长足发展。
事实上,自动汽车技术虽然是新技术,但也没有一些人们想象的那么新,英国的自动汽车早在1969年就已经进行了第一批的测试,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去推动技术的发展,在这个领域,英国汽车产业始终都非常注重和保险业,和立法机构进行通力合作,有条不紊地来把这个技术带入到现代化的社会当中。我们知道推广这个技术需要谨慎小心,但是我们也不会阻挡它的发展。
《汽车纵横》:你们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将如何开展合作?
Mark Wareing:目前我跟高主任之间主要就是在探讨我们之间如何能够开创未来的合作方式,这涉及到英国企业来中国看一看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经验,同时,我们也邀请中国合作伙伴到英国去看一看我们的做法。
另外,我要强调一点,协作是未来合作的一个重要战略,协作是创新得以成功的诀窍。这个协作涉及到包括政府资金、学术界的智慧和知识、企业对市场的洞察,只有这几者之间共同合作,形成合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开发面向未来的技术。
英国已经投入将近10亿人民币规模的资金投入到这些项目中,这些项目都是协作的项目,有些项目还有中国的华为参加。我们非常鼓励中国企业更多地来参加这些项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开发出面向未来的技术、产品与标准。
《汽车纵横》:能否谈谈您对本次中国智能汽车大赛(CIVC)的看法?
Mark Wareing:今年的大赛精彩纷呈,我也期待明年参赛的车辆可以翻番,后年能到达现在的四倍规模。英国也有类似的比赛,在这种大赛的环境下,技术得以展现,但展现的环境还是在封闭的道路上。未来自动汽车的发展,一定要证明它在开放的道路上也是非常安全的,驾驶者可以非常放心地让车辆上路。机器应该要和正常人的驾驶员有同样的行为,在复杂环境下要保证自动车车辆是正常运行的。所以,上路测试方面的合作也非常重要,英国现在已经有相应的制度可以让自动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进行测试。
英国对投资,还有贸易始终是秉承开放的态度。目前来讲,英国实际制造的汽车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不仅仅有英国的车厂在生产,还有很多日本的车企、中国的车企在英国进行投资,在那里开发生产最先进的车辆。英国非常开放,有很多其他国家的车企在英国进行非常活跃的发展,比如日本的品牌——尼桑,现在卖得最好的车款,就是在英国研发、生产和制造的,中国的吉利也在英国进行了非常大规模的投资。任何一家公司和组织想要开发面向未来的产品,要建立更完善的标准,一定要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下,鼓励协作的环境下进行开展,英国正是这样的地方。